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30.《八陣圖》杜甫

(2025-08-13 06:57:34) 下一個

《八陣圖(1)》 

 

杜甫 

 

功蓋(2)三分國(3),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4),遺恨失(5)吞吳。

 

1. 八陣圖:諸葛亮在前人基礎上創立的一種陣法,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2. 蓋:超過。

3. 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4. 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遺址的石塊仍然不動。

5. 失:(根據不同理解)1. 失策;2. 未能。

 

杜甫(712 - 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杜少陵、杜草堂等,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杜甫家族出於襄陽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後裔,家族自襄陽徙居於河南鞏縣,杜甫也出生於此。杜甫的外祖父母均為李唐皇室之後,他的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杜甫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青年時代曾先後遊曆吳越和齊趙。杜甫在34至43歲(746 – 755年)期間客居長安十年,多次應試落第,後通過獻賦、投贈等方式以求仕進。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此前杜甫曾短暫入仕。756年長安失守後,杜甫為叛軍所獲,翌年(757年)逃出,輾轉至鳳翔投奔肅宗,拜左拾遺。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罷官入川,此後數年生活相對安定。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出蜀漂泊。杜甫病逝於大曆五年(770年),享年58歲。

杜甫的詩在中國詩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詩作的體裁、風格多樣,特別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同時抒了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所以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詩作“沉鬱頓挫”的風格最為後人所稱道。此外,他的詩語言窮極工巧,律詩和絕句格律嚴謹,字裏行間感情真摯、細膩感人。故早在北宋時期,蘇東坡就說:“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王定國詩集敘》)

杜甫共有近1500首詩歌傳世,大多集於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編的《杜工部集》。清初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10 

唐風:安史之亂的後期,杜甫在肅宗手下當了一段小官後,又被罷免。一家到秦州和同穀,但無法生存。不得已他們冬季越秦嶺,於乾元三年(760年)正月,曆經千辛萬苦來到成都。由於朋友、劍南節度使嚴武的關照,杜甫一家在成都過了幾年年較為安寧的生活。在成都生活的後期,即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三月,杜甫受邀入嚴武幕府。嚴武還向朝廷上書,表奏杜甫為“校檢工部員外郎”。

宋雨:入嚴武幕府與授校檢工部員外郎不是一回事。幕府的職位不需要朝廷的官職。員外郎是中級官員,本為中級京官。杜甫的這項任命有“檢校”二字。在那個時期,將中央(京城)職事官前麵加“檢校”二字,一般是作為虛銜或榮譽稱號封給地方人員。但“檢校”郎官也不隨便授予。

唐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下旬,嚴武病逝。杜甫處置房產,買船,約一個月後全家離開成都。過去一般認為杜甫出蜀的原因,是因為嚴武去世後他失去了依靠。還有人認為杜甫出蜀,是為了逃避嚴武去世後可能的動蕩。但杜甫究竟為什麽出蜀,實際上是一個難解之謎。

宋雨:近年一些學者,如複旦大學的陳尚君教授仔細研究了這段時間杜甫的作品,認為杜甫離開成都,目的是希望去長安正式就職工部員外郎。他的論據是有相當說服力的。就杜甫的情況,由“檢校”郎官“轉正”為京官是可能的,但他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到京就職。

唐風:我本人同意這樣的判斷。杜甫的積極用世之心從未泯滅,雖然年老體衰,他依然希望為國為民做些事情,同時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永泰元年(765年)春夏,杜甫買了船,從岷江入水,一家路過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地區)、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秋天到了雲安(今重慶雲陽縣)。不幸的是杜甫到雲安後病倒了,隻能在當地歇息、養病。

宋雨:休息數月後,到了代宗大曆元年(766年)4月,杜甫一家從雲安遷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時安家。杜甫因為疾病纏身,不得不放棄入京為官的機會。杜甫到夔州落腳後,嚴武的舊部柏茂琳隨即任邛南節度使。當時的邛南領夔、峽、忠、歸、萬等州。柏茂琳對杜甫很照顧,所以杜甫一家在夔州基本上是衣食無憂。

唐風:夔州雖不是杜甫計劃中的安家地,但他在一年零九個月居夔州的時間裏寫了430首詩,占他存世作品的四分之一以上,幾乎平均每天一首,而且質量也很高。比如這期間他寫下了非常最重要的詩篇《登高》、《秋興八首》等。從這些詩作中,人們可以比較清新地了解杜甫在夔州的思想脈絡。

宋雨:從杜甫這兩年的詩作來看,他並不喜歡夔州。他對這裏刁蠻、不開化的民風和飲食、氣候等都頗有微詞。然而夔州又是一個名勝古跡眾多的地方,相傳大禹、夔龍二臣、屈原、諸葛亮等先賢都曾留下遺蹤,白帝城、永安宮,武侯廟、魚複浦等,令詩人流連忘返。

唐風:杜甫是諸葛亮的忠實崇拜者。據統計,他的詩中直接讚美或提到諸葛亮的有近20首。當年他剛到成都不久,就瞻仰了武侯祠,寫下了著名的七律《蜀相》。而在夔州,他更是有《夔州歌十絕句(之九)》、《諸葛廟》、《詠懷古跡五首(其四)》、《古柏行》、《謁先主廟》、《武侯廟》、《八陣圖》、《閣夜》等多首詩作提到諸葛亮或作為主題而憑吊他。

宋雨:在這些作品中,杜甫讚頌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對蜀漢政權的忠誠,稱頌了劉備任用賢才的胸襟,並讚揚了他與諸葛亮融洽的君臣關係。在這些詩作中,他還表現出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事實上,杜甫對諸葛亮的頌揚,折射了他個人的人生理想的政治期待。

唐風:從詩歌藝術角度講,杜甫是一位非常全麵的詩人。他對於古體、近體、樂府等體裁都能遊刃有餘。在杜甫的近體詩作品中,與其律詩相比,他的絕句稍弱,數量也少一些。在《唐詩三百首》中,杜詩七絕隻有《江南逢李龜年》一首入選,杜詩五絕也僅有我們今天賞析的《八陣圖》入選。

宋雨:其實在夔州,杜甫還寫過一首關於諸葛亮的五絕《武侯廟》,也很有韻味。它是與《八陣圖》差不多時間創作的,可以被看作它的姊妹篇。這也是一首憑吊、讚頌諸葛亮的好詩:“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複臥南陽。”

唐風:對,這首五絕也值得品讀。稱諸葛亮為“武侯”,是因為諸葛亮於蜀漢後主建興元年(223年)被封為武鄉侯,簡稱武侯。詩的首句說舊廟的壁畫都剝落了,語氣有幾分蒼涼、寂寥。第三句“辭後主”指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兵漢中伐魏,臨行前上《出師表》,向後主劉禪辭行,告誡其“親君子,遠小人”。而末句中“臥”即歸臥、還鄉。可是,諸葛亮“壯誌未酬身先死”,已經不能歸臥故地南陽了。

宋雨:有趣的是,近年因為發展旅遊業等原因,對《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一句的理解出現了爭議。當年“亮躬耕於隴畝”(《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到底是在今天河南省南陽臥龍崗,還是湖北省襄陽古隆中呢?現在大多認為,諸葛亮躬耕於襄陽隆中。當年那個地方屬於南陽郡。所以杜甫詩中說“不複臥南陽”是沒有問題的。

唐風:現在我們來看看《八陣圖》這首詩。什麽是八陣圖呢?據考證它是諸葛亮創立的一種陣法。八陣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逐漸演化,而八陣圖則是由諸葛亮推演兵法所成。八陣圖分別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每陣又分為若幹小陣。另外還有二十四陣布於後方,作為機動。

宋雨:中唐官員韋絢(元稹的女婿)寫過一本《劉賓客嘉話錄》,追記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劉禹錫在白帝城的談話,當時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書中記述:“夔州西市,俯臨江沙,下有諸葛亮八陣圖。聚石分布,宛然猶存。”杜甫時代比劉禹錫早50多年,八陣圖遺址更應清晰可見。

唐風:首句“功蓋三分國”中“三分國”指當年魏、蜀、吳三分天下。孫權在長江中下遊有三代的根基,曹操具有“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隻有劉備的蜀漢政權是在毫無基礎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諸葛亮不僅為蜀漢建國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劉備死後處心積慮輔佐昏庸的後主劉禪。所以,說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即在三國中最為傑出,是合理的。

宋雨: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寫道:“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此時杜甫恰在夔州江邊的八陣圖遺址旁,因此他用“名成八陣圖”這個具體的方麵,來頌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詩的頭兩句,用對句來概括和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以宏觀的功勳對比具體的貢獻,精巧而貼切。

唐風:第三句“江流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劉賓客嘉話錄》中記載:“峽水大時,三蜀雪消之際,澒湧滉漾。大木十圍,枯槎百丈,隨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萬物皆失故態,諸葛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動。”杜甫這麽寫,似乎突出了八陣圖的一種亙古不變的堅韌與神奇。

宋雨:對這句詩,也有超出字麵的理解。比如現代學者劉永濟在其《唐人絕句精華》中說“‘江流’句,從句麵看似寫聚石不為水所衝激,實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轉’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設。杜甫運思之細,命意之高,於此可見。”我不能肯定這是不是過度解讀了,且放在這裏作一解吧。

唐風:有意思的是,對末句“遺恨失吞吳”有兩個很不一樣的解讀。北宋以前的理解是:很遺恨沒能戰勝東吳。然而,300年後蘇軾在《東坡誌林》中卻寫道:“人皆以為‘先主、武侯,皆欲與關羽複仇,故恨其不能滅吳’,非也。我本意謂吳、蜀唇齒之國,不當相圖;晉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吳之意;此為恨耳。”東坡的觀點被後世所廣泛接受,即最後一句的理解是:很遺憾失策去與東吳作戰。你大致說一下原委好嗎?

宋雨:好。事情大致是,關羽敗走麥城後被孫權所殺。劉備為了講義氣,替關羽報仇,決定出兵伐吳。“聯吳抗魏”本是劉備與諸葛亮既定的國策。因此諸葛亮、趙雲等苦苦相勸,但劉備一意孤行,親自出征,結果夷陵之戰大敗,蜀國元氣大傷,統一大業夭折。這裏詩人替諸葛亮感到惋惜。

唐風:《八陣圖》是很有特色的詠史佳作。它是一首20字的小詩,然而視野開闊、概括宏大,議論入詩,顯示了詩人構思的精巧和精湛的語言藝術。結句的誦詠的千古遺恨,令人思索。清朝學人黃生在《杜詩說》中認為,這反映了詩人“傷己垂暮無成”,確有道理。詩人一直夢想能夠像諸葛亮那樣建功立業。然而在自己的暮年,他知道夢想已經不可能實現了。在邊遠的蜀地,他借著憑吊諸葛亮,發出了對人生深沉的喟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kyline荷9' 的評論 :
謝謝光臨。可能是有兩個版本,但“名成八陣圖”常見。
skyline荷9 回複 悄悄話 放下行囊,捧起香茶,細讀唐兄佳作,不亦樂乎?
“名高八陣圖”還是“名成八陣圖”?有兩個版本?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廣陵海陵延陵' 的評論 :
廣陵兄太客氣了,謝謝鼓勵。
廣陵海陵延陵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唐兄詳盡的介紹。受教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