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38.《登樂遊原》李商隱

(2025-10-08 13:08:18) 下一個

《登樂遊原(1)》

李商隱

向晚(2)意(3)不適(4),驅車登古原(5)。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6)黃昏。

 

1. 樂遊原:在長安城南,是城內地勢最高處,又稱“樂遊苑”。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

2. 向晚:傍晚。

3. 意:心情,情緒。

4 不適:不悅,不愉快。

5. 古原:指樂遊原。

6. 近:接近,快要。

 

李商隱(約813 — 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滎陽)人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他和杜牧被合稱為“小李杜”,以與李白、杜甫合稱的“李杜”相區分。在李商隱十歲左右時,他做地方官的父親去世,寡母便與子女回家鄉過著清貧的生活。李商隱天賦很高,他“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並跟從一位飽讀詩書的堂叔學習多年。至16歲,他便以擅長古文而得名。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隱在洛陽結識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輩。令狐楚欣賞李商隱的文才,親自教授駢體文,後又聘其入幕為巡官,先後隨往鄆州、太原等地。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後任弘農縣尉,秘書省正字,梓州幕府參軍,鹽鐵推官等職位。李商隱入仕後,受“牛李黨爭”的影響,仕途不得誌,且長期病弱。約唐懿宗的鹹通元年(858年),李商隱病逝於鄭州,年約45歲。

李商隱的詩歌在唐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言律詩。他是繼杜甫之後唐代七律發展史上的第二座裏程碑。李商隱追求詩的格律和遣詞造句的完美。他繼承了杜甫七律錘煉嚴謹的特色,又加入了絢麗、象征的藝術手法,形成了深情纏綿、精巧綺麗的獨特風格。從題材上講,除了最富盛名的、(一般認為)以愛情題材為主的“無題詩”之外,李商隱的詠史詩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李商隱是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但作品大多佚失。

李商隱著有《李義山詩集》,現存詩約600首。李商隱的文學作品集另有《樊南甲集》20卷,《樊南乙集》20卷,《玉奚生詩》3卷,《賦》1卷,《文》1卷,部分作品已失傳。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7

 

唐風:今天我們賞析的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是一首五絕名篇,短短20個字,淺近、優美,更有多種不同的引申和解讀。清代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鈔序例》中說:“李義山《樂遊原》詩,消息甚大,為絕句中所未有。” 自古以來,人們自然地將這首詩與李商隱仕途不順、鬱鬱寡歡聯係在一起,認為這首詩有自哀的成分。其實這隻是一種理解。

宋雨:李商隱的仕途不順,很多人認為其原因在於他一生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具體說來,認為他仕途不順是因為對恩公令狐楚以及令狐家族的“背叛”。李商隱幼年喪父,家貧。然而他的才華得到時任檢校兵部尚書兼東都留守令狐楚的賞識,16歲被招入做幕府巡官。令狐楚還教他作駢文,資助他去長安參加科考(當時未成功)。

唐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25歲的李商隱進士及第。令狐楚在同年病逝。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做他的幕僚。王茂元非常欣賞李商隱的才華,將女兒嫁給了他。千白年來的主流觀點認為,恰這樁婚姻使李商隱陷入了政治漩渦之中。原因是王茂元屬於李黨,而令狐楚家族屬於牛黨。但是,這種看法恐怕是不正確的,至少是流於簡單了。我上周給你發過去的傅璿琮先生的文章《關於李商隱研究中的一些問題》,你看了嗎?

宋雨:我看了,很有啟發。他通過詳盡的史料說明,李商隱的丈人王茂元既不是李黨,也不是牛黨,他與黨爭無關。他的恩公令狐楚也不能簡單地說是牛黨。李商隱入王茂元幕府,不存在卷入黨爭的問題,也未引起恩公的反感。而現在人們關於李商隱“背叛”和“卷入黨爭”的說法,其根源是《舊唐書·李商隱傳》,但它似乎有明顯的訛誤。

唐風:傅先生是著名的古詩詞和曆史學者,他曾任中華書局總編審、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 、《全宋詩》主編,是一位學風嚴謹的學者。而且,他有證據表明,在李商隱入王茂元幕以後,令狐楚之子令狐綯仍為之延譽,幫助李商隱在仕途上有所進展。我相信傅先生的考證。

宋雨:有趣的是,傅先生通過考證進一步指出,李商隱的確是卷入黨爭的,但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傅先生認為是李商隱後來主動顯示政治傾向性的,認同李黨削藩、限製宦官權力等主張。他在李黨明確失勢的情況下,出於是非觀念和正義感而站在李黨一邊,並在詩文上讚頌他們,不惜以自己的政治生命為代價。於是,作為牛黨和權臣的令狐綯便與他分道揚鑣。

唐風:關於後麵這一點,我稍有一點保留。傅先生的文章撰於1980年代初,可能還帶有一點那個時代的烙印。李黨是不是就比牛黨“進步”,是不是李商隱後來跟隨鄭亞到南方做幕府,以及在詩文中高度讚賞李德裕,就表明他具備可貴的人格,這一點值得商榷,也許有一點拔高,雖然我懷疑“背叛”說。

宋雨:同情李黨的李商隱,與作為牛黨、官居高位的令狐綯離心離德。但他的思想傾向與王茂元無關(況且他在李商隱31歲時就病逝了)。如果有人說,如果李商隱跟恩公的兒子不同心,就是背叛,這種指責過於霸道了。但不管怎樣,唐宣宗以後牛黨把持朝政,李商隱的仕途便再也沒有什麽機會了…… 這首《登樂遊原》的寫作背景清楚嗎?

唐風:不清楚。前清學人程夢星在《李義山詩集箋注》中認為此詩當作於武宗會昌四、五年(844—845年)間。而且他認為詩是為唐武宗憂。武宗在平息藩鎮叛亂方麵可謂有為,程氏以“夕陽無限好”來隱喻;而在宮中武宗又糊塗,迷信道士,服用仙丹,李商隱認為他這樣活不長。果然武宗隻活了33歲。

宋雨:暫作一說吧。其實那時李商隱並不住在長安。依照上麵的年代,此前三年李商隱辭去了弘農縣尉,次年通過製科考試,複入秘書省為正字,幾年以後回到原點。此時他母親去世了,他隻好在家丁憂3年。期間他嶽父也去世了,生前他未能在仕途上給李商隱太多提攜。這段時間詩人閑居永樂縣(今山西芮城),恐怕隻是偶爾來往長安。這時候他32-33歲。

唐風:此後的1-2年,李商隱是在京城秘書省正字任上的。宣宗大中二、三年(848、849年),李商隱也有很多時間在長安。若說感歎身世,後麵這一次應該更有可能。這次他從南方幕府回到長安,窮苦潦倒之際寫信給已經位居高位的令狐綯請求幫助,但未得回應,想必非常傷感。

宋雨:好,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詩。樂遊原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處,長約3公裏,寬二、三百米。它位於今天西安市大雁塔東北、曲江池北麵。漢宣帝在此地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園。樂遊原雖然高僅20米,因當時沒有高建築,人們登遊原便可一覽長安。當時很多詩人都曾留下登樂遊原的詩句,比如張九齡的“城隅有樂遊,表裏見皇州”(《登樂遊原春望書懷》)。更有名的是李白的“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憶秦娥·簫聲咽》)。

唐風:本詩的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說明了登樂遊原的原因。傍晚的時候,詩人的情緒不大好,就外出散散心。為什麽情緒不好呢?有人就猜測,說這句詩暗示李商隱一生不得誌。“向晚”就是暗示李商隱已到垂暮之年,等等。這不一定,也許隻是一時的不適,跟垂老未必有什麽關係。上麵程氏關於本詩的寫作年代隻是一說。此詩是他早年進京趕考時所作也未可知。

宋雨:詩的後兩句“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然而這兩句究竟是什麽意思呢?一般的理解,“隻是”作為副詞帶來一個意思上的轉折,二字將對美景的讚歎轉為惋惜之情。惋惜什麽呢?人們大多聯想到詩人仕途不順、鬱鬱不得誌的身世之感和李唐王朝大廈將傾、日薄西山的不可挽回這兩個方麵。

唐風:是不是有必要進行那麽深刻的聯想,這一點取決於讀者的感受。但千百年來基本的理解是不變的,即最後一句是帶有憂傷、惋惜的轉折。譬如楊萬裏《誠齋詩話》中說:“李義山憂唐之衰雲 ‘夕陽無限好,其奈近黃昏。’” 蘇軾的《浣溪沙·春情》中“桃李溪邊駐畫輪,鷓鴣聲裏倒清尊,夕陽雖好近黃昏”,也是依照這個意思化用的。

宋雨:然而最近幾十年,對於這兩句卻出現了迥然不同的理解。在《唐詩鑒賞辭典》中,周汝昌先生說:“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隻是’解成了後世的‘隻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歎,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雲雲。殊不知,古代‘隻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

唐風:若是這樣,則李商隱詩中的“夕陽無限好”與“隻是近黃昏”兩句間不再是轉折關係,而是(倒裝的)因果關係,即正是黃昏時分,夕陽才能無限美好……這樣理解,毫無疑問就是“正能量”了,其樂觀程度與劉禹錫中那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酬樂天詠老見示》)有一比。

宋雨:對此,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訓詁學家孫玉文先生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和考辯。他的結論是,“隻是近黃昏” 中的 “隻是” 不能理解為“正是”,隻能理解為“隻不過”、“但隻是”。而且他指出,盡管“隻是近黃昏”含有“惋惜、遺憾” 的情緒,但不能因此就推斷出是“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這種推斷摻雜了理解者的個人主觀因素。

唐風:我傾向於同意孫玉文先生的看法。“隻是近黃昏” 隻是一種語義上的轉折。至於寫出這句詩的人,其心境可以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中性的。聯想是產生於讀者的,李商隱也許僅僅提供了詩的語言和藝術性的描繪。然而正是這樣一句平白又含蓄的吟詠,千百年來引起人們的思索與共鳴。

宋雨:順便說一句。由於李商隱這首《登樂遊原》名氣太大,“遮蔽”了唐代其他詩人以樂遊原為主題的作品。其實其他作品中也不乏佳作,比如杜牧寫過一首同題的《登樂遊原》,雖然知名度不如李商隱的五絕,卻也是一首詠史詩的佳作:“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唐風:這是一首借古抒情的好詩。“澹(dan4)”原指水波舒緩,這裏形容天空的廣闊。“沒”和“銷沉”均指消失。詩人傍晚站在樂遊原上,看見孤鳥飛盡,一派淒涼,仿佛萬古的遺跡都隨著黑夜的降臨而湮沒在這樂遊原中了。這種氣氛的烘托和起興非常有感染力。

宋雨:末句的“五陵”是指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即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惠帝劉盈的安陵,漢景帝劉啟的陽陵,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和漢昭帝劉弗陵的平陵。這五座陵墓皆位於長安的西北,在樂遊原上是可以遠眺的。詩人發問:漢家當年那麽輝煌的功業,現在在何處呢?

唐風:回答是,都已經是墓塚了。而且在曾經顯赫的皇陵上,連樹都沒有,隻有秋風瑟瑟。小詩就此結束,又是杜牧“二十八字史論”典型的含蓄寫法。清人施補華在其《峴傭說詩》中寫道“小杜‘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是加一倍寫法。陵樹秋風,已覺淒慘,況無樹耶?用意用筆甚曲。”所謂“曲筆”,是指古詩詞中一種間接的抒情技巧,可使作品更加含蓄、優美和深刻。

宋雨:從藝術層麵來講,小李杜都是善用曲筆的高手,這毫無疑問增強了其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然而,在晚唐那個時代,加之他們個人沉鬱的個性特點,我們從他們筆端看不到“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那種樂觀。這僅是我對他們作品的藝術特點的評價,並非指小李杜有個性上的缺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廣陵海陵延陵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唐兄好文。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我覺得把它簡單理解為美好的事物稍縱即逝就能引起很多人生共鳴。話說回來,我喜歡李商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