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1)-玉爐香》
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2)秋思。
眉翠(3)薄(4),鬢雲(5)殘(6) ,夜長衾(7)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8)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9)滴到明。
1. 更漏子,詞牌名,又名“付金釵”、“獨倚樓”等。雙調四十六字,前段六句兩仄韻、兩平韻,後段六句三仄韻、兩平韻。以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為正體。
2. 畫堂,裝飾華美的居室。
3. 眉翠:古代女子以翠黛畫眉,故曰眉翠。
4. 薄:指眉翠已淡、已褪去。
5. 鬢雲:如雲的鬢發。
6. 殘:此處意思是淩亂。
7. 衾(qin1):被子。
8. 不道:不管、不理會。
9. 空階:無人的石階。
溫庭筠(約812—約867年), 本名岐,字飛卿,號溫鍾馗,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初宰相溫彥博後裔,晚唐時期著名詩人、詞人。溫庭筠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富有天賦,文思敏捷,但多次科考不中,仕途不順。四十多歲後入襄陽與荊南幕府從事。鹹通三年(863年)返長安閑居。鹹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舉薦,任國子監助教。鹹通七年(867年)被貶為方城尉,不久後去世,享年約55歲。
溫庭筠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溫庭筠擅長近體律絕和樂府詩,其詩作題材廣泛,表現手法多樣,既有辭藻華麗者,也有俊朗明快之作。溫庭筠在詞史更具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第一位專力於“倚聲填詞”的著名文人,比韋莊早二十多年,兩人並稱“溫韋”。溫庭筠是“花間派”主要詞人,他的詞用字華麗,細膩婉約,對南唐和宋代詞人影響巨大。
溫庭筠的詩詞集《握蘭集》、《金荃集》等已佚失。今所見溫庭筠詩詞,均為《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等中所保存。現存詩310多首,存詞70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4.
唐風:溫庭筠是晚唐的著名文人。他的詩在晚唐詩人中名聲很大,當時與李商隱齊名,合稱“溫李”。更重要的是,溫庭筠是詞這種新的韻文形式在其發展早期的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他為詞從民間詞轉化為文人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後蜀廣政三年(940年)趙崇祚編撰的《花間集》裏,開篇便是溫庭筠詞66首。後世的婉約詞人如南唐的馮延巳和李煜,北宋的歐陽修、柳永、晏幾道、秦觀、周邦彥、李清照,以及南宋的陸遊、薑夔、吳文英等,都深受溫庭筠的影響。
宋雨:溫庭筠是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他從小愛讀詩書,文思敏捷,極有天賦,五代孫光憲的《北夢瑣言》中記載,他“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當時人稱“八叉手”、“溫八叉”。史書上記載說他“初至京師,人士翕然推重”,意思是說溫庭筠剛到長安的時,名士一齊讚美他。
唐風:然而,這樣一個有才華的人,卻是終身不第,仕途慘淡。這其中既有運氣的因素,也有他行為的原因,還可能受到他人的打壓和貶低。他的行為做派方麵,史書說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也就是說他不遵循對讀書人道德的要求,也不重視形象。
宋雨:比如溫庭筠年輕的時候去揚州遊學,揚州留後姚勖(xu4)(姚崇的五世孫)對他挺賞識,讓他住家裏,還給他些銀兩,讓他準備科考。可是溫庭筠隻顧吃喝玩樂,終日流連於秦樓楚館,把姚勖給他的錢也花得一幹二淨。眼見這個後生如此不爭氣,姚勖用木棍把他揍了一頓,並逐出家門。這件事讓溫庭筠的壞名聲在文人中傳開了。
唐風:唐朝的科考是不“糊名”的,於是品行有缺、又無後台的溫庭筠便很難有出頭之日。例如他在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參加了京兆府試,薦名居第二,但因遭讒毀,最終落選。而另一方麵,盡管溫庭筠對自己金榜題名無能為力,卻多次甘願為他人做槍手,幫助多人成為進士。《新唐書·溫庭筠傳》載,溫庭筠在主考官讓他單獨在簾前考試的情況下,還能暗中“救”八人。
宋雨:盡管屢試不中,人們都知道溫庭筠才高八鬥,他仍然有與權貴往來的機會。比如唐宣宗(就是寫《吊白居易》那位)喜歡《菩薩蠻》這一曲牌,要求大臣們進獻作品。溫庭筠應宰相令狐綯(李商隱的恩公令狐楚的兒子)所求,為他寫了14首《菩薩蠻》。唐宣宗看到以後,大讚令狐綯。然而溫庭筠情商很低,在外麵宣揚是自己代筆。而且嘲諷令狐綯“中書堂內坐將軍”。於是令狐綯對下麵說:“溫岐有才無行,不宜與第。”後來溫庭筠過廣陵時醉酒,被邏卒打傷。他向朝廷申述,令狐綯也判邏卒無罪。
唐風:當然也有看重並提攜溫庭筠的高官。徐商任荊南節度使時,就請溫庭筠入他的幕府,任命他為巡官。後來徐商進京當了宰相、吏部尚書,溫庭筠便在國子監做助教。後來徐商罷官,溫庭筠依然做他的學官。可惜溫庭筠不安分,又惹了禍。唐懿宗鹹通七年(866年),溫庭筠主持秋試,他把進士及第者的詩三十餘篇公布於眾,其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的內容,觸怒了宰相楊收,於是他被貶為方城縣尉,不久就離世了。
宋雨:溫庭筠是一位才華橫溢、涉獵頗廣的文人。比如他在晚唐是駢文寫得特別好的一位作家,與李商隱齊名。李商隱的駢文是被令狐楚培養出來的。而溫庭筠主要是無師自通,可見其才華。他還寫小說,至今仍有33篇緝於《太平廣記》中。他是書法在當時也頗有名氣。當然,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詩詞。
唐風:溫庭筠在晚唐詩歌大家。他的詩作以近體詩為主,內容廣泛,在人生思考、羈旅、愛情、詠史等題材上均有佳作。在表現手法上,他的詩用字精妙,清新婉麗,常有妙語警句,在當時備受推崇。此外他還有五、六十首樂府詩存世,也多有佳作。後世研究者認為他繼承和發展了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風格。他的樂府詩常取南朝舊事為主題,重風情、顯哀怨,表現手法曲折,風格獨樹一幟。
宋雨:溫庭筠最重要的貢獻,是在詞的發展史上。雖然在盛唐時期,甚至更早就有了詞的萌芽,一些大詩人,比如李白和白居易等,也偶爾寫過幾首詞。但溫庭筠不同,他是第一位大量“倚聲填詞”的文人。他至今存詞70多首,大多收於《花間集》。他是“花間詞派”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詞人。而“花間詞派”是後來詞的正宗即婉約詞派的直接源頭...... 說到這裏,我們是不是有必要把詞的起源簡單介紹一下?
唐風:的確有必要。詞是作為古代的歌詞而發展起來的,它與燕樂(又稱宴樂)在隋朝和初唐開始的興盛有直接關係。什麽是燕樂呢?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也就是說,燕樂是漢族音樂與北方異族音樂的結合。燕樂從傳入到興盛,經曆了一、二百年的時間。
宋雨:燕樂是唱的。它在瓦舍中作為藝術表演,在酒宴上用來助興。燕樂曲調的種類,也就是詞牌名數量是有限的。新的詞牌當然逐漸被人創造(稱為“創調”),但更多的新歌是在已有的曲調(即詞牌)中填入新詞,這就是所謂“倚聲填詞” 。除了一少部分(如部分豪放詞)外,唐宋時期大部分的詞都是用來唱的。
唐風:早期的填詞者大多是民間的樂工。他們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填的詞往往比較粗陋、鄙俗。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敦煌曲子詞”,基本上屬於這一類型。溫庭筠當年經常去聽歌看舞,與歌伎舞女交往甚密,留下“士行塵雜”的惡名。但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他感覺到當時的流行歌曲,其詞不夠典雅,曲子也不夠優美,於是他就加以改進。他既有音樂才華,又有文學修養,能夠寫出比一般民間樂工質量高得多的詞供歌女演唱。除他之外,當時一般的文人,在能力和勇氣兩方麵恐怕都做不到這一點。
宋雨:史書上說溫庭筠“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逐”即配合,“為”即創作。“豔”與“美”相比,意思較為輕浮、不莊重。這是正統文人士大夫對溫庭筠作品的評價。其實,勾欄瓦舍中的歌女唱出的婉約詞,很多跟男女之情有關,若愈貶低,當然可以這麽說。但是,不管如何評價溫庭筠,都不得不承認,在早期民間詞向文人詞轉化的過程中,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唐風:【更漏子】這個詞牌可能出自唐教坊曲《更漏長》。“更漏”又稱漏刻、漏壺,是一種古老的計時器。詩詞中的更漏,很多情況下與時間相關聯,用來表現人生短暫、似水流年的意向,在古代的大量詩詞裏,這個意向具體表達為“漏聲”、“漏斷”、“漏盡”、“漏長”等等。溫庭筠共寫過六首內容相仿的《更漏子》,借“更漏”夜景詠女子相思。此外晏殊、張先、晏幾道、賀鑄等都用該調創作過小令。
宋雨:除了我們下麵賞析的《更漏子-玉爐香》之外,溫庭筠的《更漏子-柳絲長》也是佳作—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幃垂,夢長君不知。”我們將其錄在這裏供讀者參考。其中“紅燭背”一般理解為將燭光遮擋住。
唐風:好,現在我們來看看《玉爐香》。“玉爐香,紅蠟淚”,前三字是景語,後三字是情語,並不把愁緒一下子彌漫開來,而是寫得比較淡。玉爐、紅蠟、畫堂都是精美的物品,然而室中隻有一人,凸顯燭光“偏照畫堂秋思”之下的孤寂。
宋雨:“偏照”二字,讓燭光像人一般表現出執拗,仿佛具備了特殊的穿透力,照到了不可能照到的“秋思”。借助前兩句的鋪墊,第三句的情感被強化了。女主人的愁腸百結與室內景物相映襯,物品的華美所反映出的,是一種淒清的情調。
唐風:“眉翠薄,鬢雲殘 ”兩句描寫人。古代女子以翠黛畫眉,故稱“眉翠”。“薄”是說眉翠已經淡了、褪去了。“鬢雲”即鬢發如雲,尤其用以形容女子頭發之美。“香霧雲鬟濕”(杜甫《月夜》)、“曉鏡但愁雲鬢改”(李商隱《無題》)等處都是類似的用法。“殘”字意思是鬢發不整。之所以眉翠淺、鬢發亂,是因為她整夜輾轉反側、不得入眠。
宋雨:下一句“夜長衾枕寒”是有關思婦的一種典型描寫,在溫庭筠之前和之後都較常見。王勃的雜言古體閨怨詩《秋夜長》,以及後來 的“半夜涼初透”(李清照《醉花陰》)都是類似的描述。“衾枕寒”並不是說溫度低,而是暗示孤寂、心寒。整個上闋,詞人寫室內的秋思和離情。
唐風:到了下闕,“梧桐樹,三更雨” 由視覺轉為聽覺,開始描述思婦對室外傳來的聲音的感受 — 這雨聲“不道離情正苦”。“不道”是不理會、不理解的意思。這句跟上片“偏照畫堂秋思”相對應。“偏照”好似很執著,“不道”好像很麻木,都是強調離別之苦。以這種擬人的方式表達,反映了詞人語言藝術的高超。
宋雨:最後三句“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寫雨打到梧桐葉上,再一聲聲滴到空階上,思婦徹夜未眠,聽得真切。這幾句頓挫跌宕,優美含蓄,情致深遠,是婉約詞中的佳句。清代學人陳廷焯說:“遣詞淒豔,是飛卿本色。結三句開北宋先聲。”(《雲韶集》)。這也間接地將溫庭筠抬到了婉約詞早期開創者的地位。
唐風:後世的李清照對此句的美妙了然於心,她的《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便是對這幾句的化用。此外,北宋有位通詩文的歌伎聶勝瓊,她也曾化用溫庭筠的這一句寫過《鷓鴣天-別情》:“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首句中鳳城,字麵上是長安的別稱,此處代指北宋首都汴京。 “別個人人第五程”意思是跟那人告別,走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手。這首詞後麵也是有一個愛情故事,這裏就不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