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詩經,精誠所至——關雎

(2023-06-01 08:53:35) 下一個

愛情捉摸不定:有奇跡般的一見鍾情;有細水長流的日久生情;更有朝夕相伴,對方就是不入情網的無奈。心動之後,能不能得到回應,這全憑運氣。《詩經》開篇第一首的君子是個幸運的人。


關雎(周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大致意思:
雎鳩(鳴叫聲)關關,在黃河的沙洲。幽靜美好的女子,君子喜愛聚合。
長短不齊的荇菜,左右(順水)流動它。幽靜美好的女子,睡醒睡著追求她。
追求她不能獲得,睡醒睡著思索。憂啊憂啊,象車輪一樣滾動轉運翻身側臥。
長短不齊的荇菜,左右采摘它。幽靜美好的女子,(用)琴瑟結交她。
長短不齊的荇菜,左右拔它。幽靜美好的女子,(用)鍾鼓(讓)她快樂。

“逑”的正統解釋是配偶,但它所在的第一段,淑女還沒有接受求愛,不該在這兒定為配偶吧。“逑”的本意是聚合,淑女所在之地,君子趕過去匯聚;正好應了首句的“關關雎鳩”,目力所及,小鳥和人都在接近異性,各求各的配偶。後世講究男女大防,為防不安分的青年引用此詩質疑盲婚啞嫁,也許有權威重新定義了“逑”字的含義。

雎鳩到底是什麽鳥,眾說紛紜,網上搜了搜,有說鵜鶘的,有說鶚的,有說鴛鴦的,有說冠魚狗的,有說鳳頭鵬鶥的,有說扇尾沙錐......這名單可以一直排下去。《爾雅》釋雎鳩為:“鴡鳩,王鴡”,鴡亦作雎;所以雎鳩就是王雎。那王雎又是什麽?後世的《禽經》裏說:“王雎,雎鳩,魚鷹也。”。如今稱鵜鶘為“魚鷹”,可我怎麽也無法想象有君子把自己比作那個大嘴巴。

“鶚”也叫魚鷹,體長五十厘米以上,比鵜鶘小很多,看上去卻很威猛。我特地找了視頻去聽,它的聲音很秀氣,有點象小雞,離“關關”遠了點。

回頭再看名字:“鳩”是鳩鴿科的部分鳥類的通稱,雎鳩的體型估計不大;“在河之洲”,它很可能以魚、蝦為食,跟後世的魚鷹說也能對上,那就在名單中找個吃魚的鳥,比如:冠魚狗。

魚狗不是狗,而是翠鳥的別稱,它們擅長吃魚;作為翠鳥的一種,冠魚狗也以魚、蝦、蟹,或者水生昆蟲為食。2006年,多名詩經研究愛好者在湖北十堰房縣門古寺鎮會子營村河邊采訪,聽見一種鳥發出“關關”的叫聲,當地老歌手何立剛說是水斑鳩。一位村婦也說,在河邊洗衣時,經常看見這種鳥成雙成對地在沙洲上跑來跑去。2011年7月,北京大學陳連山教授帶領學生在門古寺鎮實習時看到了這種鳥,經北京有關鳥類專家確認,此鳥為水斑鳩,也叫冠魚狗。我沒在網上查到它的叫聲,隻好引用他們的說法了。湖北十堰在黃河三門峽的南邊四百多公裏,不過北京郊區如房山、門頭溝、延慶、懷柔之類的河流峽穀,也會有冠魚狗出沒,所以它是可能出現在黃河邊的。


這鳥不是很大,體長24到26厘米,不到二兩重,黑白色,冠羽發達。

皇字有一解釋:冠名,上畫羽飾也。《周禮 地官司徒》裏有:“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可能周代依然有戴羽冠的舞蹈。它天生羽冠,稱之“王雎”順理成章,後來不跳這舞了,漸漸又多了各種避諱,說不定就改名水斑鳩,又號冠魚狗。

看來看去,名單裏它最象,假裝是它了吧。

接下來是荇菜,這菜吃過的人不多,但它從未退出過野菜的行列,因此找張照片是沒問題的。


荇菜花也可以吃,綠豆粥在出鍋前把它拌進去,據說清熱解毒、解暑止渴。

網上有篇文章介紹蓴菜與荇菜的區別:有一條是蓴菜葉柄長二十五到四十厘米,荇菜的五到十厘米,其實不然。荇菜剛長根的時候需要淺水,等根長好了,添水就能增高,長在一米深的水裏也沒問題。

荇菜也叫莕菜。台灣近來流行吃的水蓮,其實學名是龍骨瓣莕菜,白花,葉子的形狀與上圖稍有不同。它本是美濃客家人口中的野蓮菜,沒什麽知名度,後來標著“水蓮菜”賣葉柄打響了名頭。網上有篇文章詳細講了采摘的情形:采摘者分為兩組,一組人順莖摸根,一把抓住,拔出水麵,朝後一甩,稍做整理後交給下一組人去葉、剪根、捆紮。


從圖上看,拔菜那組男人比較多,理菜的穿著防水褲,都是女人。

詩中采摘的順序也差不多:先是“左右流之”,把一叢從荇菜分出來;然後“左右采之”,大概在摘嫩葉;最後“左右芼之”,顯然兩千多年前的人們也是整棵拔出來吃莖的。當然君子、淑女不以采摘為生,也許順便說說笑笑,邊摘邊玩。

當時沒有防水褲,泡在這麽深的水裏有點涼啊。好在這裏是黃河,5月到7月上遊幹旱少雨,水位下去了,想來正適合采摘長長的荇菜。

本以為這首詩是美麗的邂逅,仔細讀了才發現它是刻意的追求。君子首先尋找接觸機會,很不幸,淑女沒有看上他;繼續努力,還是沒看上;不泄氣,思索自己的競爭力,換條賽道“琴瑟友之”就有進展了,原來自古以來玩音樂的就好找對象;最後“鍾鼓樂之”發揚了核心競爭力,《周禮 春官宗伯》說,“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鍾、磬,士以下不能擁有。

這麽高檔的樂器當然不會隨便奏響,這裏可能暗示了結婚儀式,就像《茜茜公主》那部電影,結尾處鍾聲大作,步入婚姻。

詩的最後一段,“左右芼之”,獲取荇菜的全株,或許也在呼應君子得償所願,畢其全功。

這場自主婚姻千百年後依然為人稱頌,榜樣在前,後人效其先例,不管成與不成,精誠所至,總要一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