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青銅器上經常引用周王的話,但不寫現任是哪個周王。沒辦法,厲王、宣王之類都是諡號,生前怎能知道。所以專家們隻能靠銘文,器物形狀,裝飾風格之類的去猜。底下的這些鼎,有專家覺得也許是宣王時代製造。
頌鼎,顧名思義,頌作的鼎。現存有三件,除了尺寸不一樣,其它都差不多;分別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
故宮的頌鼎最大,高38.4厘米,寬30.3厘米,重7.24kg,銘文也最多。
銘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宮。旦,王格大室,即位。宰引佑頌入門立中廷。尹氏授王命書,王呼史虢生冊命頌。王曰:頌,命汝官【】成周貯二十家,監【】新造貯用宮禦。賜汝玄衣黹純、赤市、朱黃、鑾、旂、攸勒。用事。頌拜,稽首。受命冊,佩以出,反入覲璋。頌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用作朕皇考龔叔、皇母龔姒寶尊鼎。用追孝,祈介康【】純佑通祿永命。頌其萬年眉壽,畯臣天子靈終,子子孫孫寶用。
大概意思是周王登基三年,五月的一個清晨,周王在周康邵宮大室即位。頌被宰領著進入中廷站好。尹氏把命書給周王。周王讓史虢造冊命頌。王說:任命頌管成周的二十家,監督新造的存儲用宮禦。賞賜了官服,鑾鈴,帶鈴鐺的旗,馬絡頭,這些都是辦事要用的。頌行禮,拿了命冊,掛在身上出去,歸還朝見所用的璋。最後他感謝天子的美好,因而以父母的名義作此鼎傳家,希望得到保佑,祈求安樂、大佑達福,長久受命。頌他長命百歲,永作天子忠臣,子子孫孫珍愛使用。
上海博物館還藏著一個史頌鼎,可能也是頌作的。
史頌鼎 高37.3厘米,口徑35.7厘米,腹徑35.5厘米,腹深16.3厘米,重9.25公斤
銘文如下:
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頌(省蘇)【】友、裏君、百生(姓),帥(堣、偶盩)於成周,休又(有)成事,(蘇賓章)、馬亖(四)匹、吉金,用乍【】【】,頌(其)萬年無彊(疆),日(揚)天子【】令(景命),子子孫孫永寶用。
大概意思是周王登基三年,五月的某天,周王在宗周,命令頌(官職史)去蘇國。那地方的官員和百姓到成周跟他見麵,事辦成了。蘇國給了璋,四匹馬,好金,於是作了這個器皿,作為傳家寶。祝頌長壽,天天誇周王的命令,子子孫孫長久珍愛使用。
這兩篇銘文的風格相似,寥寥幾筆把事情說得清清楚楚,作者一定很適合寫史書。假設這倆鼎都是頌作的,那年五月,他肯定特別忙。周王委以重任,沒來得及走呢,又加官進爵。封官後要還的覲璋,大概不是頌當時能有的東西,這或許意味著破格提拔。
頌的好運沒上史書。別說他了,書上連位高權重的毛公也尋不著。幸虧有國之重寶毛公鼎。
毛公鼎 西周晚期 通高53.8公分 腹深27.2公分 口徑47.0公分,重34.7公斤。
它外表質樸,尺寸不算特別大,非凡的地位主要源自字多。
銘文如下:
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氒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覲於文武耿光。唯天將集氒命,亦唯先正【】辥,氒辟爵堇大命,肆皇天亡,睪臨保我有周,丕鞏先王配命。敃天疾威,司餘小子弗彶,邦將害吉?跡跡四方,大從丕靜。烏呼!懼餘小子溷湛於艱。永鞏先王。
王曰:父歆,餘唯肇經先王命,命汝辥我邦,我家內外,憃於小大政,甹朕立,虩許上下若否。【雩】四方,死母童,餘一人才立,引唯乃智,餘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寍,虔夙夕,惠我一人,擁我邦小大猷,毋折緘,告餘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國,俗我弗作先王憂。
王曰:父歆,【????】之庶出,入事於外,專命專政,埶小大楚賦,無唯正聞,引其唯王智,廼唯是喪我國,曆自今,出入專命於外,厥非先告父歆,父歆舍命,母又敢【】專命於外。 王曰:父歆,今餘唯緟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於政,勿雍【建】【光】【】。毋敢龏槖,龏槖廼侮鰥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於酒,汝母敢【?】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畏丕賜。女母弗帥用先王作明刑,俗女弗以乃辟圅於囏。
王曰:父歆,已曰彶茲卿事寮,大史寮,於父即君。命女攝司公族,雩三有司,小子,師氏,虎臣。雩朕褻事,以乃族幹吾王身。取【】卅寽,賜汝秬鬯一卣,祼圭瓚寶,朱市(芾),悤黃(蔥衡),玉環,玉瑹,金車【】,繹較,朱囂,弘斬,虎冟熏裹,右厄,畫韝,畫輴,金甬,錯衡,金【】,金豙,涑燢,金簟笰,魚箙,馬四匹,攸勒,金【】,金膺,朱旂二鈴,易汝茲關,用歲【用】政,毛公歆對揚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
大概意思是:
周王順應說:父歆,大明文王、武王,皇天引導、飽足大徳,配給我方有周朝。承擔接受大使命,帶領、招納大的朝中方國,(方國們)沒有不朝見於文王、武王明亮光輝的。唯獨天扶助、成就大使命,也因為前代的君長用刑罰管理,大治理爵堇大使命,陳列皇天消減的,伺視、監臨保護我方有周朝,大鞏固先王安排(的)使命。強橫的天急速可畏,主管我小子不急行,國家將要損害、有利?跡跡四方,大跟從、大安靜。嗚呼,害怕我小子混濁(因為折騰)深在艱難。長久鞏衛先王。
王說:父歆,我獨創建經過先王(的)命令,命令你用刑罰管理我國,我家內外,愚蠢於小、大政事,輕視我的即位,恐懼的應允,上下象不是這樣。旱祭四方,死母親(的)男仆,我一人才樹立。引自唯獨你的智慧。我不是平庸又昏聵,你不要進取亂安。勇武早晨傍晚,順從我一人。擁抱我國小大謀劃,不要止、封,報告我先王敬順的德行。祭用官印呼喚皇天,增益、敬大使命,安定、和睦四方的國家,欲我不起(為)先王憂愁。
王說:父歆,????的眾多發出,進入職務在外,單獨指派、單獨法令。樹立小大鮮明稅賦。沒有因為正麵聽見,引用它唯獨周王智慧,這樣肯定是喪失我國。過從現在,出入單獨指派在外,其不是先報告父歆,父歆發命令,不要又進取單獨指派在外。
王說:父歆,現在我因為增益先王的指派,指派你急一方,光大我國、我家,不要出額於法令,不堵塞建立【】【】。不要進取龏槖,龏槖乃欺負無妻的男人、無夫的女人。善於效仿、於是友好官長。不要深於酒,你不要落下在你的職務。敬早晨傍晚,端肅常思周王可畏、大賞賜。你不要不帶頭用先王興起(的)明亮刑罰,欲你不因為你的法度含在艱難(中)。
王說:父歆,已經說急行此卿事寮,大史寮,去往父、靠近君。指派你代理司公族,????三有司,小子,師氏,虎臣。????周王的親近事務,用你的族捍衛、抵禦王身。拿【】三十寽,賞賜你用鬱金草釀黑黍的酒一卣,祼禮用的酌酒之器上的玉製手柄、祭祀時用的玉勺子珍寶,紅色蔽膝,青色的用來繫玉佩的帶子,玉環,古代朝會時君臣手持的玉製記事板,金車【】,繹車箱兩旁板上橫木的曲銅,朱囂,弘斬,虎冟熏裹,右軛。有圖畫的車絥,有圖畫的車輴,金屬甬鍾,以金屬裝飾成紋樣的車轅橫木,金【】,金豙,涑燢,金屬竹席形狀車廂後麵的遮蔽物,魚獸皮做的箭袋,四匹馬,金銅製馬嚼子或韁繩上的附件,金【】,金屬製馬匹胸前的帶子,大紅色有鈴鐺的旗子二鈴,賞賜你此關,用於歲事、用於征伐。毛公歆應答高舉天子輝煌美好,於是製作貴鼎,子子孫孫長久珍愛使用。
三篇銘文,透露三樣心境。史頌鼎上莊重的官樣文章,是事成之後的輕描淡寫;頌鼎的文筆老練,行文中卻透出點不安;最特別的是毛公鼎,史書般的開頭,寫著寫著就成了通俗文學。
慢慢地讀,似乎能看見周王在對毛歆抱怨:我家那幫人太蠢,要你幫忙管管。那些人不把我當回事,放狠話也沒用,上下人等直當我沒說過。多虧你的主意,先四方旱祭(宣王即位,連年大旱),後殺母親的人立威,大家這才老實了。
說到這兒,周王又擔心毛歆奉旨蠻幹,急忙補一句:我給的權力,你不要亂用,我不傻。你呢,要繼續出主意,尤其要跟我說說先王們的做法。
接著他順口用官話勉勵幾句,然後回到現實:你出去收稅呀,要把規則說明白了。另外,管好手下人,別讓他們聽風就是雨,出去亂傳,動不動就說是我的意思,這麽做要亡國的。什麽事情都要親自指派人手,由專人負責,不能讓他們自說自話。
毛公的這次冊命連升兩級,剛提拔上來,馬上就外派,顯然沒啥資曆和經驗。周王不放心,繼續叮囑:別做出格的事,多跟當地的主官學,要搞好關係,別多喝酒,別混日子。這賞賜不常見,我也是恩威並施。先王的刑罰你要帶頭用,要不然你自己日子難過。
關於官職,毛公寫道,周王跟我說過卿事寮和大史寮的事,現在派我代理司公族,管小子,師氏,虎臣這三個有司,處理親近周王的事務。(炫耀,他肯定在向族人炫耀。)
最後該說賞賜啦,一共二十八種名目,毛公還用形容詞,比如頌鼎的鑾、旂,毛公鼎寫金甬、朱旂二鈴,外加滿行的金、金、金,怪不得它字多。
史頌鼎記得最簡單:璋,馬四匹、吉金,應該是事成後收的重禮。頌鼎和毛公鼎上寫得零零散散,大概是任命時要給官服、飾品和馬車飾物之類。
如果毛公也記一下任命的年月就好了,可惜他不是史官。
編個故事吧。
話說新王即位,政府官員們還在按老習慣辦事,新王的話沒人聽,威脅也沒用,底下就是不理。這時毛歆出主意,翻出文王、武王的事跡來,周王依葫蘆畫瓢,總算讓舊官僚們人人自危。
在新王即位的第三年五月,新舊勢力對決,周王險勝。大清洗之後,空出來很多職位,他四處拉人來填。頌就是在這時提拔的,反正他要往成周那邊走,正好讓他順路把采買的肥缺收走。
好運在風雨飄搖中砸到了頌頭上,來不及細想,冊封日就到了。或許,這是頌家族中第一次有人走上高位。他仔細記錄:當天是甲戌(剛日,宜適合外事),周王一大早就到康邵宮即位。頌從未到過此地,幸好有高官宰,領他進去。另一位高官尹氏,把冊封用的命書遞給周王(可能象征先王許可)。周王讓史在旁邊造冊,同時親自宣布了頌的職責,和要發放的辦公用品(身份象征)。
其實頌算是中間派,周王給完好處,敲打幾下,舉前任的例子,讓他引以為鑒。頌被嚇著了,到擬銘文時還心有餘悸,在文中大表忠心,又求先祖庇佑。
不過他當時還算鎮靜。肅然對周王行禮(拜),再對史虢行禮(稽首),接命冊,佩上,退出康邵宮,至此,他的冊命完成。歸還覲見用璋這種小事,其實不必寫。但不寫的話,誰會知道,頌也是用過璋的人啦?
多日後,回來覆命的頌已是個老手。史頌鼎上提到,他又拿過璋了。至於它是哪種璋,要不要上交周王,這些瑣事他不樂意再講。整篇銘文惜字如金,卻在名字前麵加了個史字,看來,那時官位挺穩啊。藏不住的自得,還跟原先一樣。
毛公不藏,大大方方報告祖宗,風暴由他而起。他家曾世代公卿,等傳到毛公那代,早遠離了權力中心。他抓住跟宣王說話的機會,力求出語驚人。沒想到,宣王真聽進去了,同僚們震驚。大家正在研究權力製衡,誰想他翻出老黃曆,動不動殺殺殺。他們找各種理由,力阻宣王重用毛公,最後隻落得宣王輕飄飄一句訓話:別亂幹啊。
哎,總比不說強。
宣王心裏有數,原先毛公不知深淺,吃過幾次虧,就老實多了。有幾次望他說點狠招,震懾群臣,他卻不響。看他們的臉色做啥?看我的呀。
毛公在看宣王的臉色。
他父親早逝,年紀輕輕接了班,沒啥威信。蒙宣王青眼,回家大講特講,才掙來幾分麵子。然後長輩把堂弟們塞過來了,要幫他的忙。
越幫越忙。
有個堂弟自以為抱上大腿,辦錯了事,還拿著三手的宮中內幕,用宣王名義壓人。回來以後,不告訴毛公,隻顧在弟弟、妹妹前神采飛揚。毛公聽到傳聞,大驚失色,趕過去責問。沒兩天,他媽找上門來,怪毛公不給麵子,不念舊情,還講:這點小事有啥關係,別說是中士的弟弟,就算得罪了中大夫,也不過麻煩你在周王麵前說句好話。
毛公嚇了一跳,她笑道:還瞞著我呢,全家人都知道了。
很快,堂弟的事鬧到宣王麵前。不但對手抓著不放,他們這邊也乘機給毛公墊磚頭。宣王當時一通訓斥,連著幾天沒好臉色。幸好他用人之前跟宣王通過氣,不算完全自作主張。宣王看在他歲數小,又同被長輩壓製的份上,沒趕他走,但他從此低人一頭。當同僚提到此事時,宣王總沉著臉看他一眼,他哪敢造次。
冊命時宣王又講,不能再這麽幹啦。毛公全記到銘文上,願祖宗作證,讓長輩們牢記在心。
宣王還有幾句叮囑:別出格、別酗酒,跟本地官員搞好關係;別偷懶,用先王的法度。最後那句的意思,毛公懂。天子在說,毛家規矩不作數。再犯,後果血淋淋,你們看著辦吧。
話說回來,提拔毛公,也是看中毛家的勢力。宣王讓毛公跟族人搞好關係,好好辦事,大家與有榮焉。
千年前的榮耀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回人間。此後,毛公鼎幾經輾轉,被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湊錢買下。37年,抗戰爆發,他匆匆去香港避難,沒來得及帶鼎。3年後,小妾潘氏鬧錢,在上海打官司。葉恭綽讓侄子葉公超去處理。潘氏沒占到便宜,就向日本人告密,招來了日本憲兵隊抄家。日本人沒收了些字畫,然後搜到兩支手槍。軍人嘛,看到槍,立刻去抓葉公超,藏在床下的毛公鼎竟然逃過一劫。葉公超在日本憲兵總部坐了49天的牢(也有說39天的),經曆7次審訊,2次鞭撻、水刑,沒說過毛公鼎的下落。葉恭綽為保侄子的命,請鑄工偽造了一個上交,這才把他從牢裏救出來,在外監視居住。41年,葉公超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日軍打來了,友人再輾轉把它運回上海。快70斤的東西,在亂世裏來回流浪,幸得安然無恙。再後來它典押給了銀行,被商人陳詠仁贖了,46年捐給政府。
在上海,它當過軍統的燒紙爐;到南京,住過中央博物院;如今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或許,它和頌鼎的那組青銅器同年鑄成,主人們同朝為官,近三千年後有緣再聚,與頌鼎它們為伴。
注:
1、按六十幹支來算,甲戌和丁巳之間可能相差17天,或者43天。如果同在一個月內,那隻能是丁巳比甲戌早十七天。出訪任務在前,典禮在後。
另外,銘文上寫的是丁子。這名字不在六十幹支內。史頌簋的銘文跟史頌鼎一樣,也寫丁子,可能是特意這麽寫的。看到過一種說法,偶數為陰,外事不宜。出訪是外事,不巧,巳日是偶數,吉利點,就叫它子日吧。後世,八字裏有子巳暗合的說法,說不定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
2、從宗周(周原)到成周(洛陽)大概535公裏。而蘇國在河南省焦作市的溫縣,從成周往東走89公裏。以古代的日常速度,十七天是肯定來不及往返的。很可能他還沒動身,新的任命已經下來了。而蘇國百姓走了幾天去迎接欽差,說不定正因為頌大人剛升了官。
3、按周朝的列鼎製度,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士一鼎。不過史頌鼎起碼有兩個,不知道怎麽回事。原先的出訪資格,級別也很高了,足以讓他升官以後,還特地作青銅鼎留念。
4、溷字,在毛公鼎上是沒有三點水的圂。現在字典上說圂是豬圈的意思,望文生義,一頭豬在圈中,不會錯的。不過,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可能圈中養豬尚不普遍,請看下圖。
毛公鼎上的溷字, 同一個水坑,野豬造訪時就變成了泥塘。
溷的意思是:混濁、混亂、打擾......,也許,這是圂的本義。等時代進步,人們習慣養豬很久了,看到它就想起豬圈,於是另外造了個加三點水的溷。
宣王命苦,剛上任,就連年大旱,別說他年輕,就是老人也很可能沒經曆過這陣仗。四方靜悄悄等他的決策。獨留他在艱難的深坑裏折騰,灰頭土臉,不知路在何方溷湛於艱。
5、從上下文看,這裏的????象是管理的意思。不過字典上沒有,不敢亂翻,直接寫????了。
6、毛公鼎銘文開頭是王若曰。據專家總結,西周青銅器上,用若曰的,一般是周王。不由想起了電視劇裏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奉天承運說不定能上溯到若。
王若曰的那段,基本在說皇天和先祖。也許若字是特地用來表示跟上天溝通的。溝通完了,讓先王為接下來的任命撐腰。 周王也好,皇帝也罷,理論上是人間的最高權威。萬一陷入兩難呢?底下辦事的人可以無所謂,反正唯王智。但,唯我獨尊總不好聽,也許,周王會願意拉上皇天、先王什麽的,壯壯聲勢。
頌鼎說的康邵宮,可能是冊命官員的常用地點,周王特地在此處跟上天溝通。毛公鼎的用印邵皇天也是這個邵字,老話講祭出官印什麽的,也許以前是真的把大印拿出來,有儀式跟上天溝通。畢竟,給印的時候已經跟上麵打過招呼了。
7、這篇毛公鼎銘文一定由大儒辨認的。因為兩任收藏家陳介祺和葉恭綽都對它秘而不宣,大儒們可能沒看見原物,隻見過不甚清晰的拓片。我對著照片分辨很久,感覺有幾個字對不上,所以改了一點點,存疑的字用【】圈了。
8、這個敬字,說不定是毛公寫著寫著,忘了中間部分怎麽反寫了。(這種銘文有點像刻印章,要寫反字,印出來才是正的。)然後他準備先空在那裏,等寫完了,一起查了補上。結果要補的地方太多,把這字忘了。
9、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一般比較簡短,可能主要是用在祭祀時跟祖先溝通。越到後來,篇幅越長,越來越象寫給參與祭祀的人看。這或許意味著周朝貴族的識字率大幅提高。
10、從上下文看,或許旱祭呀,殺人立威呀,都是從先王那裏學的。宣王複古,有可能是為了收拾眼前的官僚。
《論語 八佾》裏有: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翻過來就是哀公問宰我關於社祭的事情。宰我答到:夏朝用鬆木,殷商用柏木,周朝用栗木,說是讓黎民戰栗。孔子聽了不舒服,過去的事嘛,不用再說啦。
可見,大家公認,周朝早期喜歡嚴刑峻法。宣王動不動就文王怎樣,武王怎樣,嚇人啊。
11、據《竹書紀年》的記載,穆王十二年,毛公班、共公利、逄公固帥師從王伐犬戎。毛家先祖可能在幾百年前就是重臣。周王家不提的舊規矩,依然活躍在他家口口相傳的故事裏。所以毛歆說的話眾人能信。
12、既然毛公擔任司公族,那小子、師氏、虎臣這些人都是跟周王一族的。
按《周禮》的記載,
小子: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掌祭祀羞羊肆、羊淆、肉豆,而掌珥於社稷、祈於五祀。
師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國子......凡祭祀、賓客、會同、喪紀、軍旅,王舉則從;聽治亦如之。使其屬帥四夷之隸,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門外,且蹕。朝在野外,則守內列。
《周禮》裏沒有虎臣,不過有虎賁氏:下大夫二十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虎士八百人。......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軍旅、會同,亦如之。舍則守王閑。王在國,則守王宮。......若道路不通,有徵事,則奉書以使於四方。
師氏和虎賁氏等級高,負責保衛周王,用的全是自家人。小子的職位低,但周王常自稱餘小子,可能他們從小就要用這個職位參與祭祀。管理周王心腹的人,當然是心腹中的心腹。
毛公特地提到的卿事寮和大史寮,地位可能比司公族還高,從字麵上看,他們起碼是周王安插在地官司徒和春官宗伯身邊的耳目,司公族嘛,估計挖的是夏官司馬的牆角。
13、史跟宰、尹氏一樣,都是官名。頌唯獨寫了史虢的名字,看來按慣例,給新官造冊的人,會跟他有特殊關係。後世那些某某門生的說法,也許能追溯到西周。
14、字典上說,甫是男子美稱,二十之時曰某甫,而甫又通父,所以毛公當時起碼二十了。他可能剛踏進稱父的門檻,對這稱呼十分癡迷,銘文裏竟然出現了七處父歆。
15、從銘文看,周王任命官員後,底下人自己去管理,周王最多提提建議。毛公自己的那套法令,大概就是在家族裏沿用的。
16、從頌鼎的銘文看,宣王比較擅長嚇唬人。以前他說話沒人聽,不是技術原因。
17、清朝陸續出土了頌鼎、頌簋、頌壺,銘文都差不多。現在傳世的有三頌鼎,兩頌壺(缺一蓋),6組完整的頌簋,還有幾個蓋。這組青銅器最早的記錄是嘉慶十九年,劉喜海在北京的古玩店發現的頌簋。清末才有其它物件的消息。挑幾件頌鼎那組銅器的照片附上。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頌鼎(圖1),通高25、腹深13、口徑25.7厘米,重4.935千克
山東博物館收藏的頌簋(圖3),通高30.1、口徑24.2、寬45厘米,重13.2千克。(蓋通高13.2厘米,腹深6.6厘米,口徑10.4寸)
台北頌壺 通高63公分;口徑21.216.9公分
史頌鼎也有夥伴,據《殷周金文集成》記載,史頌作:鼎2件,簋8件(其中1件失蓋,2件僅有蓋,另有一拓不明為何),簠、盤、匜各1件。最早是清代乾隆年間禦纂的《西清古鑒》,錄過一件史頌簋。其餘的,也多是清末才有記錄。
我體會曆史的厚重,使人敬畏,有種不敢靠近的感覺。
多謝 ww911 ,分得清清楚楚,解釋得明明白白。我很長知識。
不敢不敢,我就是拿著銘文編,盡量把話編圓了,曆史多半是別的樣子。
您把訓話步驟總結得好厲害。
是的。以前有本書 《數論》。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偶數中,隻有 6 字是例外。6 是吉.
我忽然明白一件事兒:皇帝召臣子辦事,或者上麵指揮下麵執行任務,自古而來,居然都是一種路子。
第一步:講到問題(嚴峻,刻不容緩)。“強橫的天急速可畏,主管我小子不急行,國家將要損害、有利?跡跡四方,大跟從、大安靜。嗚呼,害怕我小子混濁(因為折騰)深在艱難。長久鞏衛先王。”“愚蠢於小、大政事,輕視我的即位 ...。”
第二步:表揚任命的官員(為什麽用你)。“唯獨你的智慧 ...。”
第三步:你的任務。“勇武早晨傍晚,順從我一人。擁抱我國小大謀劃,不要止、封,報告我先王敬順的德行。祭用官印呼喚皇天,增益、敬大使命,安定、和睦四方的國家,欲我不起(為)先王憂愁。”“指派你急一方,光大我國、我家 ...。”
第四步: 具體怎麽做。“不要進取龏槖,龏槖乃欺負無妻的男人、無夫的女人。善於效仿、於是友好官長。不要深於酒,你不要落下在你的職務。敬早晨傍晚,端肅常思周王可畏、大賞賜。你不要不帶頭用先王興起(的)明亮刑罰 ...。”
第五步:警告(我可以用你,我也可以罷免你)。“我給的權力,你不要亂用,我不傻。”“別讓他們聽風就是雨,出去亂傳,動不動就說是我的意思。”“先王的刑罰你要帶頭用,要不然你自己日子難過。”
第六步(最後一步):獎勵。賞賜你用鬱金草釀黑黍的酒一卣,祼禮用的酌酒之器上的玉製手柄、祭祀時用的玉勺子珍寶...。
精彩!三千多年前的文筆如此精湛!要是現在的經理,校長,院長什麽的,同樣的話題,得跟你嘮叨一個小時。
多謝 ww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