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詩經,關於駒車的猜想——白駒、漢廣、株林

(2025-02-01 10:55:51) 下一個

看《白駒》的最後一章:皎皎白駒,在彼空穀。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想起下麵這張照片。


不用提醒我,說這張照片中白馬太高,沒手持青草,服飾不對,還未必是空穀......;那種照片我找不到。

看著看著,忽然想到,當時沒有高橋馬鞍,騎馬不方便,它們通常是拉車的,象底下車馬坑的樣子。


西周灃西車馬坑(成康王時期)

上圖車轅在中央(紅線上方),車轅兩側各一匹馬。如果白駒隻有一匹,那該怎麽套?

或許,詩裏寫了兩匹白駒?

也不太對,一束草才多大?兩匹馬一起吃,要撞頭的吧。要是輪流吃呢?後麵那匹肯吃剩的嗎?

那麽,會不會有別的馬車式樣?

查了查,網上大多數文章都說最早中國都是單轅車。到東周出了雙轅車,但直到漢代才有確鑿的雙轅馬車資料。沒找到東周雙轅車照片,找了張漢朝的,結構可能差不多。

東漢雙轅斧車

照片是從右邊拍的,左側車轅被馬匹擋住了一大塊,看不太清,所以用虛線標注。馬套在兩根車轅中間,看上去很穩當。可惜它不在西周流行,還是回去研究單轅車吧。

這次從商朝看起,底下三張照片,依次是商朝,西周成王、康王時期和春秋時候的車馬坑,時間跨度幾百年。

沒找到這些馬車一一對應的複原圖,隻能放一些類似的圖畫。

圖一 圖二 圖三

這些馬車結構都差不多:車轅在中間,前端彎曲向上,綁一根橫杠(叫衡),衡上再左右各綁一個軛,軛下套馬。不同之處在於,車轅的線條變了。

商朝車轅在靠近車衡的位置,幾乎是彎了個圓角直接往上;到西周中期(中間那張複原圖),車轅提前走了一道弧線,但還是跟車衡垂直綁在一起;春秋時期(最後一張),車轅有點像走字底,上下兩條平行線間是一條流暢的曲線,從水平方向連接車衡。

受力分析的話,第一個設計的彎角處應力最集中,容易折斷,第二張圖做了優化,第三張圖的設計最好,改動也最大。

一般情況下,在中國古代,成熟的設計經常會沿用很久,圖二已經蠻好的了,人們為什麽要冒險做大改動呢?

會不會跟車的動力部分拉車的牲畜有關?

詩名《白駒》,先看看駒的特點吧。

漢朝的《說文解字》說:馬二歲曰駒。但白駒是由青馬變的,它要長到一定的年齡才變色,肯定不止兩歲了。再查。

《毛詩詁訓傳》在《漢廣》處注釋:五尺以上曰駒。,在《株林》處注釋:馬六尺以下曰駒。

《周禮 夏官司馬》裏說: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

駒字表明它的身高在六尺以下。另外,馬要到4歲左右才成年,兩歲時大概跟駒差不多高,跟《說文解字》對得上。

會不會為它們特製駒車呢?設想一下,把白駒牽到上麵三輛車旁,它可能還沒輪子高。

畢竟《周禮 冬官考工記》裏說了:兵車之輪六尺有六寸,田車之輪六尺有三寸。駒不到六尺,嘿嘿。

等一等,白駒好象可以塞到圖三的車轅底下欸。莫非這就是駒車?

越想越象,再編點理由出來:趕馬車很累的,就算馬匹聽話也辛苦。俄羅斯的三套車才用三匹馬,據說車夫手臂有時就要承受50公斤的力量。

平時打仗倒算了,閑暇時誰想那麽辛苦呀?套匹小馬慢悠悠地走,不好嗎?然而按以前的設計,隻能把馬套在車轅的一側,走起來容易歪。彎曲車轅後,就可以把馬套在中央。這樣的設計一旦成功,肯定有人效仿。反正衡和軛可以拆卸,有要事的時候再裝回來,照樣是威風凜凜的模樣。

這車轅大概不是拿斧頭砍成的,那種容易斷,不如用直木彎成的結實。

《周禮 冬官考工記》說:凡揉輈,欲其孫而無弧深。今夫大車之轅摯,其登又難;既克其登,其覆車也必易。此無故,唯轅直且無橈也。

低檔的車轅是直的,高檔的才會特意彎曲輈或轅(揉),這樣便於登車,行駛起來也穩當。

而圖三的虢國車轅不但彎曲,還彎曲三次,製作難度可想而知,肯定是精品。

以前看兮甲盤的銘文時有點疑惑:王易(賜)兮甲馬四匹,駒車。

周王給了四匹馬,為什麽配輛駒車?

如果駒車是指圖三這種,那周王是特意給好輛車啊。兮甲在盤裏加上這個駒字,說不定心裏蠻得意的。

雖然駒車好,但真的用駒來拉它,應該隻適合日常閑逛。

從這個角度看《漢廣》,它那三章是層層遞進的手法。第一章漢有遊女,不可求思,第二章言秣其馬,第三章言秣其駒;遊女離他越來越近,作者卻認定了路途艱難,不可泳思;不可方思。;理智的人啊,天選喂馬。

再假設,當時的駕駒者多半孤身出遊,那麽,《漢廣》第三章在講孤男寡女相會。當唱起它時,廳堂上大概少不了聽眾曖昧的微笑,直到它曲終奏雅。

到了《株林》的年代,習慣變了,用駒拉車可能也講派頭。

株林(陳風)
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
駕我乘馬,說於株野。乘我乘駒,朝食於株!

大致意思:
到株林做什麽啊?相隨夏南!不是去往株林,相隨夏南!
駕駛我四馬拉的車,休憩在株野。登上我四駒拉的車,早晨在株吃飯!

四駒拉車,除了為麵子著想,還能有別的理由嗎?

駕車人是當年著名的花邊新聞主角,其事跡足足傳揚了幾百年。此事關注度之高,讓很多當事人在改朝換代了兩回之後,也沒法隱姓埋名。

男主角陳靈公,陳國第十九任國君。女主角不叫夏南,而是夏南之母夏姬。沒錯,兩人各自的兒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了,陳靈公還能長途顛簸過來約會,這是多麽難得的事啊。

夏南其實叫夏徵舒,字子南。詩中略去了子字,但陳靈公沒有忽略;他經常跟著子跑長途,與母約會。

成何體統!難道陳國是什麽蠻荒之地嗎?

不,人家國君是舜的後裔,媯姓,說不定他們把遠古風俗保留得很好。

最原先,陳國建都株野。三監之亂後,周公另立宋國奉商朝宗祀,建都商丘,離株野三十六公裏。這兩國的君主不是朋友。陳國隻好將都城後撤八十多公裏,遷到宛丘。

按當時的規矩,搶天下可以,但不能滅前朝宗祀。周朝辦事周到,往前追溯了好幾代先王。不單是宋國,陳國自己也是這麽立的。

立國幾百年後,陳靈公即位,不知何時認識了夏姬。

《毛詩詁訓傳》裏說:夏姬,陳大夫妻,夏徵舒之母,鄭女也。徵舒字子南。夫字禦叔。

這裏用了二十三字介紹夏姬,丈夫、兒子都點名,但這些字裏,沒有一個是她的名字。

鄭女,意味著她也許是鄭國國君的女兒,大周王室宗親。夏姬是個身份:嫁到夏的姬姓女子。她丈夫應該是夏地的君主,陳國大夫夏禦叔。結親時雙方都是先王後裔,門當戶對。可惜好景不長,禦叔隻在背景介紹裏露了個麵,詩裏講的是他的兒子和國君。

再看此詩,就發現一個問題:明明株才是長途奔波的終點,詩名為什麽叫株林?

莫非,陳靈公跑去幽會,還打著去株林公幹的幌子?

以此編一段陳國人的對話。

一個說:出什麽大事了嗎?國君要去株林。

另一個回答:跟著夏之南。

前一個恍然大悟:原來他在跟夏之南學呀,確實,老人一直說那裏的林子靈驗。

後一個有點不耐煩:不是去林子裏啦,就是跟著夏之南。

提問者疑惑了:夏之南也不去林裏嗎?那有什麽可跟的,人家回家呀。

對方沒回答,手舞足蹈,開始表演長途跋涉,到站休息;又去演清早出門,連飯都顧不上吃;反正那邊都備好了,不用見外。

《詩經》說到這裏就停了。想知道後來的事?去《左傳》、《穀梁傳》、《公羊傳》裏找吧。

看了幾遍書,接著往下編。

夏姬有錢有地位,大大方方腳踏三條船:陳靈公、公孫寧(孔寧)、儀行父。這三人全住在宛丘,來回一百六十公裏去她家,一點都不覺得苦。

他們仨友好相處,一起上班,偶爾也爭風吃醋。比如,一個故意在朝會時內穿夏姬的上衣;另一個就內穿夏姬的短襖,剩下那個也不甘示弱......夏姬很公平的,雨露均沾,日常衣物大概送出去不少。她真的有錢。

這三人眉來眼去,自以為做得隱秘,其實旁人早看不下去了。一個參與朝會的人偷偷找大夫泄冶抱怨,真是烏煙瘴氣、亂七八糟。

泄冶這人啊,為人方正。其實,關他什麽事呢?本來人家就是避著他穿的。他偏要去找陳靈公勸諫,說這麽搞下去,名聲不好。

陳靈公很好說話的,當時就慚愧了,說:我改。他還去跟孔寧、儀行父說,可能想要一起改。

但那兩人很不好說話,提議殺了泄冶,誰讓他多話。

陳靈公很好說話的,沒有製止。泄冶就這麽死了,名留青史,死得不值。

第二年五月,這三人一起去夏姬家飲酒。陳靈公在席間對儀行父客氣:徵舒象你啊。儀行父友好回應:也象你。

過分啊。周朝人小時候稱名,冠禮之後用字,隻有父親和上司可以在他成年後用名來稱呼。《株林》裏用的是夏之南這個叫法。陳靈公是君主,可以叫他夏徵舒,但這句話其實是把儀行父當他爸。

好端端的,頭上冒出了兩個爸,還推來讓去。夏徵舒終於忍不下去了,等他們出門的時候,從馬廄裏射殺了陳靈公。另外兩個趕緊跑,並且一路跑到了楚國。

再過了一年多(第三年十月),楚國人打過來,殺夏徵舒,順便把孔寧和儀行父重新塞回陳國。

好好的香豔故事,血腥收場,隻留下一個傳說,在幾百公裏外的魯國裏久久回蕩。

政治......,煞風景呀。


注:
1、周公不是故意跟陳國過不去,主要因為商丘有個觀星台,商朝的先祖在此研究過天文。紂王在鹿台赴火而死,也許暗示著商朝時觀星台兼有祭祀功能。立宋國是為了奉商祀,選商丘最合適。

2、禹的後裔封在杞國;杞人憂天的那個地方。
禹,也常稱為大禹、夏禹、姒文命、夏禹王。正好,夏姬、夏之南同樣有夏字。
也許,株這個地方就是夏朝劃出來宗祀帝舜的。但夏朝的先王們不太放心,特地叫它夏,以宣示主權。或許,曆經夏、商、周三朝,株邑還在,周朝追溯時想用自己人,就又找了個媯姓後裔奉舜祀。當時不方便把株邑的人直接趕走,於是在株的郊外另建株野作為都城。史書上沒有細講陳國後來是怎麽開疆拓土的,反正到陳靈公的時候,陳國大夫夏之南,是陳宣公曾孫。

3、夏禦叔可能在《株林》寫成前就過世了。

4、湯禱桑林的故事,證明古人會在林中獻祭、占卜;《詩經》的《定之方中》裏也有降觀於桑,卜雲其吉的句子。株林可能也有祭祀、占卜的功能。

5、西周人的服飾是一層一層穿上去的,裏麵穿的衣服會露個領子出來。能看出是夏姬的衣服,朝堂上全是有心人啊。

6、從圖上看,古代有些車的車廂不大,擲果盈車可能不是誇張。

7、以前一直認為先有單轅車,然後再出現雙轅車。但去年三月有個新聞,在陝西挖出了商朝時候的雙轅車。
也許那時,日常使用選雙轅車,趕著一頭牲畜慢慢走。要講求速度,就用單轅車,幾匹馬一起拉。戰車,肯定越快越好。陪葬嘛,肯定選戰車和豪華小跑車。埋輛大卡車幹嘛?所以一開始車馬坑裏清一色單轅車。

8、漢朝雙轅馬車盛行。專家認為這是因為當時馬匹不足,大家不強撐麵子了,一起慢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