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教士搖籃——荊州神學院+彩蛋

(2024-03-28 17:06:44) 下一個

1) https://mp.weixin.qq.com/s/Kq0R_xnj1U33RfIavUZz7g

荊州發布 2015-09-10 04:24 

清朝、民國時代,東西方文化、宗教的交流加速,使西方宗教(民間習慣稱“洋教”)得以傳入荊州,教堂、神父、牧師、傳教士、禮拜等已讓民眾有所認知和了解。但提起給力西方宗教文化傳播的“荊州神學院”,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今天讓我們走近宗教學府遺存,領略異國建築,感觸異域情調,了解神秘宗教世界,領悟教義哲理。

1908年春,瑞典第二大基督教教會——行道會,和美國行道會合作,在荊州城內原藥王廟(現為某機關大院)開辦了一所神學院,並將武昌聖經學校合並過來。中國著名神學家、前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副主席陳崇桂親自參與創辦,並於1909年至1925年的16年間在此長期任教。

荊州神學院占地百餘畝,一棟二層教學樓坐東朝西,布設大小教室十餘間,樓宇兩端為小禮拜堂和飯廳。其造型優雅、渾然一體,完美融合了歐陸建築經典和宗教藝術精髓。周邊草木蔥蘢、蒼翠欲滴。

學校布局合理,綠樹成蔭,環境幽雅,是當時荊州數一數二的學府。

如今主體建築已不複存在,雄偉氣派的教學主樓、學生宿舍等隻留存在老照片中。

荊州神學院尚存四幢西式別墅建築,原為為牧師和教員修建的小洋樓。屬歐式特色,保存完好,風格獨具。其掩映在茂密樹林中,如茵芳草相伴;形態精巧別致,輪廓精美絕倫;兩層格局、坡頂、回廊、露台、半圓窗……。廊柱托起圓拱、尖拱造型,盡顯歐陸風情;一棟樓頂的貌似“煙囪”物體,引發人們對悠閑田園生活的向往;透過尖拱窗戶向內觀望,讓人聯想起禮拜堂的虔誠膜拜;踩踏在樓層木質地板,滲透出古樸、凝重;漫步在通幽回廊,令人倍感輕鬆、愜意。

神學院授課內容有哲學、神學、語文、數學、曆史、英語等學科。學校還有一所附屬中學,初高中兩部六年製,為各地教會學校培養中小學教師人才。該院曾培養了大批的宗教人才,曆屆畢業生分派各教會擔任牧師、教士等神職,對湖北的宗教事業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

該院不僅施教培才,還積極參與愛國、公益行動,履行社會責任。

1931年,荊江大堤萬城潰口,江漢平原一片汪洋,災民從四麵八方湧入荊州城內尋求救援,神學院及時騰出住處安置災民,施粥救濟,捐獻衣物。洪水退去後,又發放錢物,幫助災民回家。憐憫、友善之舉,令人感動。

1938年,荊州神學院領導王懷振主持了本院與省立八中、江陵簡師等校組織抗日宣傳隊,發表演講和抗日救國文章。充分詮釋愛國理念,深刻體現教義哲理。

1940年,日本侵略軍侵占荊州,神學院被迫停止授課,院裏於是開辦了難民收容所,收容本地、武昌、麻城、鄂城(今鄂州)、浠水等地難民數百人,荊州城青年女性多奔神學院求得庇護。該院在教學樓頂部搭一簡易鐵棚,豎起瑞典國旗,表示中立;最大程度的庇護了這些危難中的國人和信徒。幫扶救難,拯救生靈。靈魂因此得到升華,會得到上帝賜予的永生,或在天國裏得到永福。

1930年,瑞典行道會資助基督教信徒、名醫李星階在沙市創建私立康生醫院,即今天以血吸蟲病防治、口腔病治療見長的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前身。

荊州神學院興建地,延續了遼王府、藥王廟的文脈。明朝遼王府遺存的石柱礎,直徑足有1米,像麵大石鼓,非常的壯觀;給典雅的宗教學府建築增添了厚重的曆史底蘊。幾棵最高樹齡長達1127年的古銀杏樹,枝繁葉茂、粗壯挺拔、綠蔭如蓋,嗬護著老“洋樓”的靜謐和優雅。

1947年荊州神學院依依不舍地退出曆史舞台,其綿延近四十年的辦學曆程,開啟了荊州高等教育之先河,突出了荊州在湖北的宗教曆史地位,留存了不同凡響的獨特洋樓。讓我們祈福吧,但願神學院百年老建築早日納入“荊州市優秀曆史建築”,乃至於文物保護單位。

2) https://mp.weixin.qq.com/s/eB06qNtYNn-0UrsoslItDA

荊州往事 | 荊沙基督教的牧師們

 張俊 荊州記憶 2016-10-11 06:52

Image
沙市聖公會辦公樓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一個冬夜,一個叫王房全的17歲少年到沙市碼頭搭船,準備去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不料他在登船時落入江中,不會遊泳的他直呼耶穌救命,在順水漂了十七八裏後才被人救起。事後,已是基督教徒的母親說是上帝幫了他。

最先將基督教帶入荊沙的是美國聖公會,時間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初期去受教的信徒不多,因為坊間流傳著洋教士會挖人眼睛的傳言,但那些教士很有辦法,在教堂做完禮拜後,就給教徒發點菜粑粑或麵卷子,這對那些貧困的人很有吸引力。後來,該會派桂美鵬牧師到荊沙當會長,桂身材矮小,人很瘦弱,但做事很有魄力。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他在沙市花家灣(今逢春坊)創辦了美鵬學堂(今新沙路小學),這是荊沙最早按西式分班製受課的小學堂,開了荊沙現代教育之先河。該學堂當時隻收教徒的子女入學,對學習好的孩子還可保送到武昌文華學院深造。桂牧師的這一招很靈,吸引了不少的人入教。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他在沙市庶園路(今五一路)蓋了座小洋樓,在那裏設了個公共閱覽室,每禮拜三夜晚給教徒們上文化課。

桂牧師是個教子有方的人,他生有四女一子,兒子桂質庭是美國耶魯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後來在武漢大學做了係主任。女兒桂質良也是美國約翰霍甫斯金大學的醫學博士。他不僅將子女教育得好,還幫助了像王房全那樣的苦孩子。王父是個聾啞人,在沙市碼頭當搬運工。王母也隻有一隻眼,靠給人幹雜活補貼家用。後來桂牧師讓王母到教堂幫忙,借她房子住,每月還給她5塊大洋。在王房全12歲那年,桂牧師又送他去宜昌教會學堂讀書,後來又資助他去上海讀聖翰大學。王房全後改名王芳荃,在上了清華學堂後又去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歸國後在清華大學當注冊部主任兼英文教授。桂牧師很喜愛王芳荃,後將大女兒桂月華許給了他,他倆生的兒子就是日後名滿上海灘的文化人王元化。

Image
王芳荃(右三)和家人(中間是少年時代的王元化)

繼桂美鵬之後,1912年,該會的楊器之牧師又創辦了聖路加中學,楊自任校長,經辦人是戴練江。校址在沙市崇文街的黃州會館,那裏邊有大院子、戲台和兩棟二層樓房。教學照搬武昌文華大學附中模式,開有英文、國學、曆史和地理等課程。此外,學生們每周還要去教堂做禮拜,有不少有錢的人都將子女送到這裏來就讀。

楊器之畢業於武昌文華大學宗教科,有過留洋經曆,早年曾參加過革命團體日知會。1925年5月,上海發生“五卅”慘案,上海全國學生聯合會派出“五卅”慘案宣傳團到荊沙搞募捐活動時,楊器之與教員童世光等人發起後援會,支持學生們上街舉行反日遊行活動。後來因該校的一位外籍教員與學生發生衝突,一個叫李敬先的教員帶著大部分學生離校,到寧波會館去辦了振華中學,因而該校才不得不停辦。

瑞典行道會在荊沙布道要比美國聖公會晚,該會的晏立德(音譯)牧師在沙市巡司巷江邊修建教堂時,已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但後來該會在荊州城建了一所規模不小的神學院(也稱神學校),它的創辦與一個叫陳崇桂的教徒有關。

Image
20世紀30年代的荊州神學院

陳崇桂,祖籍湖北孝感,清光緒九年(1883年)出生在武昌,教名馬可。陳父是個箍桶匠,陳母給人當傭人。他7歲那年,其母到瑞典行道會韓宗漢(音譯)牧師家中幫傭,因而他認識了韓牧師的夫人,那個夫人很喜歡他,經常帶他去教堂做禮拜。陳崇桂在16歲那年受洗禮,後由瑞典行道會資助上了武昌博文中學,畢業後去一所教會學校作了教員。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一位創建瑞典行道會的牧師來武昌,在為他舉行的歡迎會上,陳崇桂對這位牧師說中國地廣人多,但傳播福音的人太少,因而應當辦所神學院,多培養一些神職人員。他的話引起那位牧師的重視,第二年春天,那位牧師請在華的瑞典行道會和美國行道會派人到曇華林道路堂,共商創辦神學院一事。當時鄂南的教務由瑞典行道會負責,鄂北的則歸美國行道會管理。會上雙方商定將曇華林的瑞典行道會聖經學校遷往鄂中南的江陵縣,在荊州古城中建一所荊州神學院。辦學費用由兩會均攤,管理實行董事會製,首任校長由美國行道會的李真(音譯)牧師擔任,教員有文明盛(音譯)、陳崇桂等人,學院的籌建由陳崇桂負責。

陳崇桂在荊州城(也稱江陵城)的惠城街(今荊中路)選了塊地,這裏在明代曾為遼王府,清代改為供奉唐代名醫孫思邈的藥王廟(今荊州軍分區大院)。由於兩個教會都舍得花錢,因而學院的房子建得很氣派,總建築麵積約2150平方米,建有一座高二層的教學樓,帶有尖頂小教堂和拱券通廊;教學樓旁邊還建有四棟供外籍教員住的小洋樓,都裝有玻璃窗和壁爐,房前屋後種著銀杏、臘梅和羅漢鬆,環境十分幽靜。

荊州神學院初期的辦學規模不大,“江陵城內之行道學校,其組織、其課程與尋常學校大相徑庭,專門研究神學之學校也。其學生由各處教會擇其信仰深刻之青年教徒,考送來校,畢業後大抵以傳教為職業。全校分神科三班,普通科一班,學生共二十七人,以籍隸襄陽、南漳、宜昌者為多。教員六人,屬於西國者三人,一為美籍之畢德海,一為瑞典籍之史克聖夫婦。課程分普通與神學二係,普通課程有國文、英文、代數、史地、哲學、天文、地質、倫理等科;神學課程則有比較宗教學、辨惑學、教會學、教會史、新舊約等。房屋整潔、經費由美國行道會支給,教職員待遇,頗稱豐富”(引自《江陵縣教育誌·鄂西教育現狀及其問題》)。

Image
陳崇桂牧師(右一)和家人

陳崇桂在荊州神學院呆了16年,其間他依托學院還創辦了一所中學。在學院裏他既是教員又是學生,曾於1919至1922年間去美國、瑞典等地旅行布道,並在美國惠騰大學進修,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回荊州神學院後晉職為牧師。1925年,陳崇桂與該院董事會的外籍教士發生衝突,遂辭職去“基督將軍”馮玉祥那裏當了一名隨軍牧師。

許多荊沙人對這座神學院都懷有好感。1931年,荊沙遭遇了一場大洪災,荊江大堤決口,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荊州城避難。為了安置這些人,學院敞開大門施粥賑災並提供住宿。1940年6月荊沙淪陷前夕,荊州神學被迫停辦,不少學生跑到宜昌去參加了戰地服務團。荊沙淪陷後,為躲避日軍的殺戮和奸淫,有350多名從武昌、麻城、鄂城、稀水等地逃來的難民躲進了神學院。為了保護這些難民,瑞典行道會的人在教學樓頂搭了一座鐵棚,上掛瑞典國旗,以阻止日軍的闖入。1944年12月,該院的唐金城牧師因在潛江暗中幫助過抗日遊擊隊,被人告密後在沙市遭到日軍憲兵隊的逮捕,人被打得死去活來,但唐牧師使終未吐露一字。

除荊州神學院外,瑞典行道會還在沙市辦了所小學。1934年,該會的夏定川(音譯)牧師趁總會幹事巴利莫來荊沙視察之際,向他提出新建一座教堂和一所小學的請求。後來這個請求被總會批準,1936年,來華接任夏牧師的安義理(音譯)牧師在沙市李家大塘(今文化坊)建了一座哥特式教堂和一所附屬小學,這就是後來的沙市華瑞小學。

教會辦學堂增強了對教民的吸引力,然而辦醫院的吸引力似乎更大。1917年,有英國皇家醫學院博士頭銜的李星階來沙市,與一個叫李青峰的人借鄧家花園(今毛家坊處),辦了一所有30多張床位的慈濟醫院。1926年北伐時,該院因戰亂而停辦。1927年,在瑞典行道會的資助下,他又在毛家坊創辦了一所規模更大的康生醫院,院內有座高三層的醫療樓,醫療設備也比較先進,並聘有2名外籍女護士長,是當時荊沙最好的一座西醫院。

李星階是瑞典行道會的教徒,他醫術高明,有一年,他為一個少女摘掉了背上一個20多斤重的大瘤子,這使得他的醫名傳遍了荊沙。他醫德很好,看病收費便宜不說,有時遇上一些實在拿不出錢的病人,他還幹脆分文不要。1932年,李星階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依托康生醫院辦了所護士學校,該校學製三年,為荊沙培養了不少護理人員。

之後來荊沙布道的還有美國路德會,時間是1921年。該會的人來得雖晚,但卻在沙市一連建了永生、三一和錫安三座教堂。初期該會的信徒不多,但也是通過辦學堂和醫院逐漸提高了教會的吸引力。1929年,該會的格特魯德女教員在沙市教堂開辦了診所,那年恰逢荊沙流行瘟疫,僅開業的頭四個月就接診1200餘人,救了不少人的性命。與此同時,她還與人辦了一座錫安小學。

1928年,一個叫崔美滿(音譯)的牧師揩夫人安娜到荊沙布道,他當時隻學了6個月的中文,就開始用結結巴巴的中國話與人打交道。1940年荊沙淪陷時,他利用美國教會神職人員的身份庇護了不少難民。他這個人很靈光,在發現日軍荊沙警備司令部的一個軍官對基督教有興趣時,他便找機會接近他,並用基督教義去影響他,後來通過這個軍官的幫忙,他還對一所被炸毀的教堂進行了重建。1941年12月太平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抓捕在荊沙的美籍傳教人員,榮日升(音譯)牧師被抓後關進了濰縣集中營。然而頭腦機靈的崔美滿牧師卻逃脫了日軍的魔爪,於1942年克服重重困難逃回到美國,在聖路易斯城家中與親人團聚。

(該文選自張俊正在撰寫的新著《民國荊沙往事》,張俊老師授權發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