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一直是很重視生日的,或許是家族的傳承。有個畫麵,一直在腦海裏,小學時候?放學回家,爸爸在門口堵住我,問,去門背後看看,你今天後麵有沒有長尾巴?我知道,我又過生日了。雞湯麵窩蛋,這是一定有的。我爸爸是很愛我的,但我其實是有點欺負爸爸的,估計是受媽媽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麽,當我的那位離異老父親的客戶,始終抱怨他的青春期女兒,不善待他的時候,我仿佛看見了我的影子。不知道我的父親有無抱怨過我,印象中沒有。因為我和他還是親的。比如,如果他和媽媽吵架了,他搬出去住了,我會偷偷幫他拿衣服,幫他幹這幹那。作為回報,爸爸會帶我去吃小籠包,去書店買小人書。
我的老大來到人世間時,我才剛剛 21 歲。我對他有抱歉的。他青春期來到我的身邊,我的耐心也不敢說有多好。記憶中,他來到我身邊後,他寄宿國際學校,我和先生放工後,驅車若幹公裏,就為送他一個蛋糕。不過,的確,也就幾年,屈指可數。
上周和老大提及,他的生日快到了。他說,他不咋喜歡過生日。我說,我有很多抱歉,他說,這是個人性格,很多人都不愛過生日,這很正常。但我是不這麽看的。是的,習慣成自然,當從小被忽略慣了,自然會這般去感知。我的錯,我是認的。
既然我認我的錯,但為何這麽多年,我和老大彼此內心都有疙瘩呢?於他,很明了。於我,在我當年那個時候,我的確又是盡力了。和前任分開時,無論如何要不來這個孩子。我甚至放下狠話,不要等攤子收拾不了的時候,再扔給我。若幹年後,當前任婆婆給我電話時,我那時是多麽的不具備條件啊,我二話沒說,接過這個“爛攤子”。之後,所有的費用,全部承擔。我的確也有我的委屈,隻是,或許我投射錯了對象,當大兒成年後,每每相聚,總是一副我永遠欠他的姿態時,我就不僅僅是委屈了,常有 resentment。
自從有微信這個玩意以來,我曾經兩次刪除過老大的微信。但我知道,事不過三。這是我對自己要求的。我是個心理診療師,老大內心的創傷,難道我還不知道嗎?我把他當做我的病人就可以了。既然,小兒那裏,我可以有那麽大的轉變,從卷他到給他自由。那大兒這裏,我一樣可以做到啊。
今年他的生日,我主動問候。告知他,我想念他,想一見。老大也挺給力,或許是兒媳的緣故吧,說一起去某個城市一聚。這不過年不過節的,又臨時起意,實在是挑戰我的習性的。先生第一反應時,要不還是感恩節或聖誕吧。我說,不,聽他們的。我如今自由職業,可以自主調整工作時間。
昨天我休息。馬不停蹄去買禮物。大兒也很配合,告訴我他想要什麽。我一並詢問了兒媳的喜好。大兒也很配合,我非常開心。我去了 Pottery Barn, 買了兒媳喜歡的旅行裝首飾盒。因為是定製,時間有點夠嗆,所幸可以直接送達酒店。如今歲月送禮物,和錢都是無關了,和各自的喜歡有關。誰都不缺什麽,但依然還會有自己的喜好。真的好開心,老大幫助我順利完成任務。老大還讓我送他一個圍裙,他說,他現在就喜歡做飯。去了Williams-Sonoma,我的心水。先生還送了他一隻 Cross 的簽字筆。
印象中,成年後的他,我還是第一次,這麽正經地送禮物給他。之前,要麽是微信問候,轉幾個錢,或是,寄一張空頭支票,兒媳幫我實現。想起來都是慚愧的。不過,我也不會為難自己。誰讓你住得離我那麽遠呢?誰讓你都很少來看我呢?
這幾年我是有進步的,伴隨著我的進步,老大也是有進步的。就是,我主動自我修複,內心的 resentment,一切的錯,都不是孩子的。我多付出,那也是我的責任。我不再那麽在意,他有無回報我,在我有需要的時候,他有無第一時間來幫助我。我有心結,他也一定有心結。我的心結我自己解,他的心結他也會解,此事不能求。
我的心結我是如何解的?剛才說了,我把大兒當客戶,既然我在診療中,可以化解母女的創傷,讓多年 cut-off 的彼此,再相往來。我和大兒自然有更好的基礎,我怎麽能做不到,診療彼此的創傷呢?自己的創傷都治不好,如何敢說,自己是個合格的心理醫生呢?
心一旦謙卑下來,mindset 一旦 reset,認知一旦轉換,行為自然跟著就改變了。如昨天,整個過程我都是愉快的,毫無任務之負擔。和大兒的互動也是自然而順暢的,他沒覺得媽媽給買禮物,有啥不能這個那個的,包括他主動配合,自己和媳婦的喜好。還蠻溫暖的。
我是堅信,凡事都是動態的。家庭關係也是。改變過往 pattern, 匹配之新的模式,很多的互動也是順暢起來。我和大兒都是很聰明的人,我說的這個聰明,是指對人的感知。心知肚明,無需多言。言談間,自然有時也會涉及他的父親,我從來都是肯定的話語。即,他從我嘴裏,幾乎聽不到對方的問題。他沒問題麽?可誰又沒問題呢?
大兒那麽聰明。我自然也是足夠聰明。大兒和父親的關係,是屬於他們之間的。和我和前任的關係,沒有任何關聯。這也是我和離異家庭診療時,著墨最多的工作點。這是兩類關係,請不要混淆。任何離異的配偶,不應讓這兩條本該平行線的關係,因為個人的情感需求,變得無限 enmeshed.
是的。這篇文章是在反思自己,有無成為更好的自己(媽媽)。這個話自然需要我的孩子去說,但我的的確確,是在不斷內求的。接納自己,不代表躺平不動。我自然是渴望,和大兒會有如小兒一般的情感。可能嗎?還是可能的。事在人為嚒。誰為?那一定是我為啊!我自己都不改變,期待別人端著飯碗送到我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