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Oasisflyi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親子之道(8)-- 親愛的孩子,你為什麽那麽在意他人的目光

(2025-09-04 04:50:04) 下一個

診所來了個 12 歲的女孩。自殘。父母疼愛她極了,不知道她為何會這樣。孩子告訴我,她特別不想去學校,哪怕在家,也不想出現在晚餐台前。隻有在她的房間,她才會感到安全、自在。最好什麽人都別見,包括她的父母。

這樣的少年客戶,我見到的不少,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包括孩子自身的個性。聰明、敏感。但更主要的原因,一定是來自家庭。比如,父母會很在意他人的評價,父母會對身邊人,包括來家裏的孩子的朋友,評頭論足什麽的。有的孩子個性強,如我,會直接頂回去;但更多的孩子,記在了心裏。

他們會覺得,既然父母是這樣的,外人應該都是這樣的。父母看上去是在說別人,其實,也是在說自己。如那部獲獎動畫片包寶寶。女孩會告訴媽媽,她的朋友這樣那樣,其實,她的那個朋友就是她自己。她在探求,媽媽對自己的包容度,社會對自己的接納度。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和家人就是她最直接的小社會。

我對我的小客戶說,你想得到很多人的喜歡,這是可以理解的。隻是,這個世界的人這麽多,這是不太可能的。一般來說,每個人的喜好都是不同的。為了得到他們的喜歡,你自然就會迎合他們的口味。這是很難的。就好比你和朋友們去吃冰激淩, A 說,喜歡櫻桃味;B 說,喜歡巧克力味;C 說,喜歡咖啡味…. 你一定也有你喜歡的口味,你該如何去迎合他們呢?如果當真每次都迎合了,最終,你是否會壞了自己的胃口,以後,再也不喜歡吃冰激淩了呢?

這個道理,我昔日有個非常接地氣的女性上司L,也深入淺出地和我表達過。她從香港回到內地任職,她的親密夥伴直通北京高層。L 非常喜歡和欣賞我,雖然,我在公司也是因為有個性,而飽受爭議,但她會不計一切重用我。她會親自請我吃飯,就我們二人,她會主動給我夾菜。我記得在那個高層高級餐廳裏,她對我說,我們人生在世,如果有三分之一的人喜歡我們,說我們好;三分之一的人不置可否;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喜歡我們,我們已經很成功了。她如是具象地和我聊了這個問題,令我非常之受用。如今,她的話語,也經常出現在我診療的溝通裏。

不過,說句題外話,對她我也是有抱歉的。盡管她那麽看重我,我最終還是走向了遠方,沒有留在她身邊。但她是真正的伯樂,始終不計前嫌。說她是我人生路上的恩人,不為過。而我對她最好的回報,就是傳承她的這份精神。即,她對我所有的好,我並沒有現世報在她的身上。她也不需要。

是的,無論我們多麽好,都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我們。如果真的被很多人喜歡,我會認為,這個“人緣”很好的人,一定是犧牲了很多的自我,而這,一定是會損害他/她的身心健康的。比如,前期影視圈個個誇讚的朱媛媛,樣樣都好,卻那麽早的離世,我的確會 assume,她應該是最大程度關愛/迎合了他人,而不是自己。做一個人見人愛的人,真的那麽重要嗎?為此,哪怕付出自己的身心健康?人各有誌,這個問題,是要留給每一個自己的。

文章開頭的女孩,很幸運的是,她非常信任我,和我無話不說。她的父母是自費掏腰包,因為保險的 high deductible。家中並不是很富裕,但按照父親的話,這個很值。我無數次告訴他們,孩子如今的進步,N 個月不再有自殘行為,當真都是父母,把我的話聽進去了。They have all the credit. 

我說,家裏一直有規矩,比如,晚餐必須全家人一起吃。但如果女兒沒有胃口,或是不想出現在晚餐台上,可否偶爾也給她放個綠燈?比如,女兒不想一直窩在家裏,想出去騎個單車,父母可否放下心,讓她出門自由地跑一跑,你可以遠遠跟著,如果實在擔憂。比如,女兒想和 LGBTQ 的朋友玩,父母可否不要次次說 NO。比如,女兒手機的 screen time, 包括哪些社媒她可以上, 不可以上,可否少些限製,多些觀察?多些信任….

當然,我不是簡單這麽說說的,每一份功課,我們都會溝通結果,哪些如意,哪些不如意。如果不如意,也不要一票否決,我們繼續調整方式方法。

再後來,我甚至給學校寫信,允許學校給孩子的 public presentation 放綠燈。而這些,很多的父母不一定會同意。但這位父母很棒,讚同我說的,請按照孩子舒服的方式成長。如我的閨蜜告訴我,她的中學生涯,就是在諸如此類的公開演講中,無限焦慮長大的。是的,再好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適合每個孩子。我們要允許給選擇給他們。學校很棒,非常配合,如今,孩子的社交焦慮已經大幅度緩解。最值得讚的,自然是孩子的父母,他們放下規矩,放下成見,包容孩子的朋友,全方位接納自己的孩子。

是的。孩子出了問題,父母才是藥方。孩子在意外界的眼光,父母也一定逃不了幹係。心理診療不是責備任何人,而是從深層次去尋找答案。雖說冰凍三尺,但隻要切實行動起來,孩子年齡越小,收效也越發早見成效。隻是,父母是當真認知到,而不是在“演”。

這個還是很有挑戰的。比如,公眾場合,親人聚會場合,你當真不會介意,外人如何看待你的孩子。是的,隻有為人父母,真正全方位接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會在意父母的眼光,最終自然也就不會在意外人的眼光。

我們說,孩子為什麽會自殘,背後一定有深層次的原因。最根本的,是他/她內在的羞恥感,時時刻刻在提醒他/她,這就是他/她應得的懲罰。有機會我會寫一寫,我這方麵的心得感受。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