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靈家族曆史研究社

專注於家族曆史研究,分享知識,發掘曆史
正文

你們家還有祖宅嗎?

(2022-09-16 21:09:53) 下一個

你們家還有祖宅嗎?

 

所謂祖宅,就是由祖父或曾祖甚至更早祖先建立或購置的數世同堂的大宅。由父母建立的房子,尚不能稱之為祖宅,或可稱作老房子。祖宅代表一種家族存在的物質象征,也意味著一個能夠獨立的世界。無論是幽深華麗的深宅大院,或三代以上家人聚居的普通房子,都可以稱之為祖宅。中國人通常都講家族傳統,這種傳統在物質上的載體就是這種數世同堂的祖宅。伏靈講到張藝謀父親曾經回憶自己家的大宅比喬家大院還要大,就是這種富人的祖宅。

家庭越來越小,這是近代慢慢發生的事。中國人之前講究孝道,希望數世同堂,無論是四世同堂,還是五世、六世,變成一種追求,越多世代聚居於同一屋簷之下,便成為和諧家族的榜樣。當然家家都有一本難驗的經,聚居不等於無矛盾。

近代西風東漸,許多青年人對這種數世同堂的大家庭深惡痛絕,打倒“封建大家長”也成為一種解放的象征。但其實走出了這個由血緣關係建立起來的親密大家庭,仍然走進了由其他關係建構起來的另類“大家庭”,對許多人來說,所謂“封建家長”雖然擺脫,但是其他更為專製且沒有任何溫馨色彩的冷酷“生活控製者”成為更大的噩夢。到這些青年年老之後,他們又重新懷念起原來曾經住的大宅,一些人回到原籍建宗修譜,其實未嚐不是一種代償心理或贖罪心理在起作用。

數代同堂的好處很多。如照顧長輩,年高之老人,如果能夠兒孫滿堂,膝前環繞。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決非送到高級養老院可以比較。如同輩之間互相教育,效果最好,因此,許多大家族人才一出一大串,這不是沒有理由的,除了家長有正向教育,很多情況下,兄弟姐妹們之間的榜樣教育,比起其他都要重要。當然這個前提是家裏有許多孩子,所謂獨生子女製就沒有辦法談到這一點了。又如親人間的互助。由於住在一起,有什麽困難,可以即時解決。比如孤寡救助,送醫。這在沒有即時醫療救援機製的時代,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數代同堂,當然要有一個大宅。最近中國政府提倡子女要跟老人一起居住,照顧老人,出發點雖然良善,但問題是,今天的居住環境,如何能夠應付得了這種居住模式。當年之所以有大宅數代同堂,是建立在一大堆幫傭協助的基礎上。今天所謂老人跟後代同住,最後往往變成老人無償為後代帶娃,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就會被後代像皮球那樣推來推去,結局非常糟糕。

1949年確實是翻天覆地,從住宅來看,就是擁有大宅的家族通常會因為階級成分問題,被轟出了門,大宅淪為七十二房客或被政府征用。這種房子的變遷,其實就是傳統世家大族衰敗在物體上的折射。大宅沒有了之後,原來數代同堂的家人,就開始分散在不同地方居住,大家長如果還在世,往往被打成地主或資本家,下場悲涼。有出息的二代、三代,或者因為參加舊政府被打成反革命,或因為商業經營被打成不良資本家,不是被槍斃就是被糾鬥,晚輩都避之唯恐不及,大型家族聚會不再可能,其實直係親屬之間的往來也變得很少。大家庭觀念也在這種世代變革中慢慢式微。

但是沒有了祖宅,所謂家族,其實便失去了一個具體的凝聚近親家族成員的平台。雖然現在一些地方祠堂被複建,但這種更大範圍族人主要用於祭祀遠祖使用的祠堂,與四五代內之族人聚居之建築,性質很不相同。祖宅內可以懸掛高祖、曾祖之畫像,銘刻家訓於建築內的梁柱與壁牆,重要日子家人可以返家居住,合桌宴飲,一旦失去了祖宅,這些活動就很難維係下去了。20世紀許多大家族的成員居住地點越來越離散化,雖然各個房支在人口上可能有增長,但重新聚首,追思先人,教育晚輩,已經變得非常困難。移民海外之後,漂泊無寄,家鄉祖宅往往是鄉愁的寄托依靠。但祖宅不存之後,若幹代之後,隨著族人缺乏聯係紐帶及周期性的家族活動,他們的後裔就徹底失去了自己的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