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靈家族曆史研究社

專注於家族曆史研究,分享知識,發掘曆史
正文

滿堂英傑:李政道的基督教家族

(2022-08-27 20:31:17) 下一個

滿堂英傑:李政道的基督教家族

作者:伏靈

 

      中國的現代化,通常都被認為是西風東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基督教傳教士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教育、醫學、還是科技引進,他們都成為開風氣之先的人物。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的發展,當然也得益於本土信徒的合作與支持,鴉片戰爭之後外國傳教士紛紛進入中國布道,他們所依靠的中國助手,就成為基督教最早一批受洗者。這批本土教徒,隨著基督教在華力量的壯大,一些人後來也成長為首批本土牧師甚至教會領袖。其子孫在基督教的浸染中,也成為各個領域的傑出人才。李政道家族即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著名基督教家族之一。

    李政道家族與基督教的關係,最早可以上溯至上海開埠後監理會派人到上海發展傳教事業。1848年,美國監理會派遣戴樂醫生(Charles Taylor)攜妻子和神學士秦右(Benjamin Jenkins)夫婦來上海。這是美國監理會首次向國外派出傳教士。李政道高祖應該就開始陪同外國傳教士在上海傳教,他是江蘇南匯縣人,依靠祖傳製售紐扣手藝在上海謀生。早期來華傳教士多有醫學和教育背景,到中國之後,一般的模式都是先辦學校,招收兒童免費入學,又辦義務診所,在這個過程中再吸收教徒。1849年,戴樂就在上海創辦了監理會福音堂,利用堂址開設生男童寄宿小學和女童學校,學生主要來源於貧困流浪兒童,不但不收學費,還補貼零用錢一天十個銅板。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義,就進了男童學校讀書。他後來的妻子則是女童學校的學生,不過,與一些街頭流浪兒童不同的是,他應該是在為傳教士做助手的父親安排下入學的。

可能是水土不服,又遠離祖國親人,早期監理會來華教牧人員及家屬由於疾病都無法久住中國,像戴樂、秦右、唐雅各、雷大衛等傳教士都因為夫人染病不得不返回美國,她們回國後不久就多逝世。1854年,美國監理會傳教士藍柏(James Lambuth)到上海繼續該會在江浙一帶的傳教工作,開始將局麵穩定下來。上海開埠後前一二十年,英租界還是非常荒涼、人煙稀少。因此,擁有200萬人口的繁華都會蘇州一開始就成為監理會教牧人員的重要傳教目標地。1850年,戴樂牧師即西進蘇州考察傳教的可能性,但小刀會叛亂及太平軍攻占江南腹地,打亂了他們的計劃。但在藍柏和秦右夫婦的努力下,他們還是在上海吸引了十幾位當地人受洗,李子義亦在其中,他是1857年受洗的。

1859年,剛到上海不久的藍柏,仍誌在蘇州,他通過翻譯想辦法拿到了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通行證,在炮火中從上海坐船前往蘇州考察傳教,但次年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使母國的援助中斷,計劃又暫擱置,藍柏也被迫回國。不過另一位傳教士林樂知則通過加入李鴻章創辦的洋務出版事業而站穩了腳根。到1864年,藍柏攜帶款項重返上海,立即派追隨其多年的李子義遷到蘇州傳教,其重要幫助者則是蘇州商人殷近山以及稍後抵達的藍柏義子曹子實。李子義於1866年與夫人聞氏搬到蘇州天賜莊十全街居住,成為監理會在蘇州傳教事業的重要創始人,同時也成為吳縣李氏“沾賜堂”的始遷祖(其字輩順序為:“子應駿、道中善、樂為本、義永守”)。

 

李子義遷居蘇州後,剛開始仍以製售紐扣為生計。在蘇州教會服務九年後,1878年,美國監理會冊封李為蘇州教區正式牧師,亦負責常熟、南翔、嘉定教區慈善事務。1891年任嘉定教區執事,1893年升任長老,1904年在蘇州去世。李子義夫婦育有四子二女:李應庚(伯蓮)、李應積(仲覃)、三兒子李應柳(叔青)、幼子李應泌(福生)、李秀珠、李巧珠。

1880年,藍柏與潘慎文利用美國母會資金和蘇州地方人士捐款,在天賜莊折桂橋畔購買土地,建造了蘇州第一座正式教堂首堂,可容四百餘人,正式名稱為耶穌教堂。首堂於1881年建成,李子義長子李伯蓮是這座教堂建設工程的主要負責人。首堂1915年在李子義次子李仲覃的主持下被拆除重建為規模更大的聖約翰堂,仍為監理會在蘇州的首堂。

除了傳教,李家在蘇州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創辦新式教育。1871年,曹子實在李子義的協助下租用殷近山的房子在天賜莊辦起了主日學校,從兩個幼童開始,用中文講授聖經、西學和儒學。第二年學校成為較正規的寄宿製小學,以救助貧苦兒童為主,叫存養書院。後來中西書院分別在上海、蘇州被創辦,又有博習書院成立,這些學校成為後來1900年創辦的東吳大學早期基礎。

李子義的長子李伯蓮,1869年就受洗,他畢業於博習書院,一直服務於蘇州基督教監理會。1900年參與東吳大學的創建,任提調(校務長)等職務三十年。1910年還擔任專為外國傳教士學習蘇州語言創辦的吳語學校教師,並擔任蘇州聖約翰教堂董事長及主日學校校監。監理會決策權掌握在美國傳教士手中,隻有極少的中國神職人員有資格列席決策的年會。在1928年的監理會中國教區年會上,李伯蓮被選為會友領袖,可見其在中國基督教係統中地位之高。李伯蓮留下四子六女,均出類拔萃。

在李伯蓮的子女中,長子李駿惠畢業於東吳大學化學係,後來在美國留學獲得藥劑學獲博士學位,在美國慎昌洋行工作。長女李虞貞畢業於上海中西女中,先留學日本,再留學於美國,兒童音樂教育專家,其丈夫楊豹靈亦是蘇州名門出身,先後畢業於中西書院、東吳大學,又在康奈爾大學、普渡大學留學,1911年學成回國,是民國時期重要的水利專家。曾任天津市工務局局長、海河工程局局長,他在文革爆發初被紅衛兵毆打致死,李虞貞也受刺激心髒病發作猝逝。李伯蓮次子李駿耀是民國體育名將,曾經拿過全運會跳高冠軍,又創辦藍球裁判會。他1924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後入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深造。一生均為監理會重要支持者。他最主要的工作是在金融領域,為孔祥熙親信,曾擔任中央銀行發行局局長。抗戰勝利後倉擔任京滬區財政專任委員,參與接收上海金融業,地位顯要。1949年遷去台灣,後在美援會工作,與宋美齡關係密切。李伯蓮三子李駿保,1927年自東吳大學畢業,後成為代理美國派克汽車在中國的重要代理商,1949年遷台後創辦台灣汽車公司,仍為福特汽車總代理,又為日本三菱公司在台灣生產汽車。

李政道祖父李仲覃是李子義次子。生於1870年,自幼受洗,1892年自博習書院畢業,即開始傳道。1889年,李仲覃開始在監理會聖約翰堂任職,1910年成為首任華人主任牧師,一直服務至1935年,同時他還擔任蘇州府教區長。1907年基督教入華百年慶祝大會,李仲覃被選為總幹事。同時他也在東吳大學教授神學,監理會首任華人會督江長川即其學生。他有六個子女:子駿德、駿康、駿英,女蓮貞(上海聞人楊管北夫人)、鴻貞、淑貞。

李仲覃長子李駿德,1918 年自東吳大學畢業,即在監理會所辦博習醫院任副院長,1926年到1927年曾代院長。又在東吳大學及博習醫院擔任醫科教授數十年,救人育人無數。次子李駿康即李政道父親。1897年生, 1915年從蘇州東吳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後考入東吳大學,次年轉入南京金陵大學,1919年從農林科畢業,旋在上海外國洋行從事化肥進口貿易。積累經驗後他在上海自己創辦公司,仍經銷進口化肥,收入頗豐。1921年與出生於天主教世家的張明璋在上海結婚。三子李駿英,從東吳大學畢業後任卡爾登戲院經理。1928年曾被兄駿康派至武漢擔任達利公司駐鄂總經理。孤島時期李駿英任《大美晚報》副經理及廣告部主任,該報立場親蔣,因此成為汪精衛政府特務機關的目標,當時兩方在上海正展開暗殺戰。1941年6月23日李駿英被日汪特務暗殺,轟動一時,後來重慶國民政府明令表彰。可能三子遇刺驟逝給李仲覃帶來嚴重打擊,一個多月後他也在上海逝世。

戰爭不僅奪走了李俊英的生命,也對李駿康的化肥生意帶來不利影響,所幸子女多已成年,能自己為人生奮鬥。戰時李駿康夫婦也被迫往內地遷徙,將幾個子女送到內地上學,戰後才返回上海。1949年,張明璋遷台灣,李駿康後來移居日本,1955年在東京病逝。

李駿康有五子一女。老大李宏道1920年生,畢業於滬江大學商科,管理家庭所設之鉛字工廠。1955年工廠被公私合營,留廠做技術員直到退休。獨女在八十年代赴美國讀書定居。老二李崇道1923年生,先在東吳大學物理係學習,後又借讀於浙江大學,1942年以優異成績考人廣西大學農學院,期間加入青年軍。1946年畢業後一直在農林部中央畜牧實驗所工作, 1947年被派赴台灣。1950年,轉中美合作農業複興聯合委員會工作,是蔣夢麟的部屬。1959年赴美留學,獲美國康乃爾大學獸醫學博士,回台後在農複會擔任畜牧組長、主委,又兼任台灣大學、中興大學教授。1981年後複任中興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等職。老三李政道名滿全球不用介紹。老四李達道肆業於大同大學,1949年後曾在上海郵政局工作。1952年“三反五反”運動中,他被打成貪汙犯,又背上反革命罪名,獲刑20年,一直在湖南山區勞改。1980年離開勞改農場被安置在工廠做事。大概由於海外家庭成員特別是與李政道的關係,作為一種統戰政策照顧安排,1982年李達道被任命為湖南省常德市國民黨民主革命委員會常委。五子李學道,1930年生,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係。1952年分配到大連造船廠工作, 六十年代被調到上海交大教書,他妻子則在複旦任教。八十年代李學道夫婦移居瑞典。幼女李雅芸,1934年生,1955年畢業於上海交大船舶輪機係,進哈爾濱汽輪機廠擔任工程師,1963年調到上海汽輪機廠工作。改革開放後進上海交大力學係任副教授。1980年到美國留學,六年後在羅德格斯

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0年在康湟狄格州立大學任高級研究員。

李子義三子李叔青是中國最早的奮興牧師,1875年生,12歲時被父親送往博習書院讀書,轉入上海聖約翰學院。13歲時受洗,1892年考入天津北洋西醫學院。1897年畢業後,他仍留在學校兩年之久,每天堅持傳講耶穌,在天津帶領多人歸主。26歲時回到上海,先在上海宣道會和外國傳教士共事一段時間,不久去上海中西學校教英文。1905年,李叔青擔任了蘇州東吳大學英文和聖經的教授,向學生傳福音。1906年上海各基督教宗派開複興會,李叔青擔任領會。他先後各地主領布道奮興大會,1908早逝,留下一子二女。其中子駿恩曾任普益地產公司上海經理,李靜則嫁給大華科學儀器廠老板丁佐成,大華是當時首屈一指的中國電機企業。李誠則是上海杏花樓酒家東家歐永康的夫人。

李福生是李子義四子。1900年畢業於蘇州博習醫學堂,後在美國聖路易斯大學醫學院留學,1903年歸國出任京師大學堂醫科、英文科教習。1906年參加清廷第一屆正式的留學生技術專科考試。李福生在醫科六名合格者中名列第四,授醫科舉人,任清宮太醫院行走,成了當時名聞一時的禦醫。民國時期,李福生在上海從事商業,和夫人育有三個女兒燕貞、翠貞、孝貞。其中李翠貞是著名鋼琴音樂家。李翠貞1929年入讀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業後成為職業鋼琴師。1934年,得到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獎學金赴英國留學,1940年隨丈夫張似旅返回上海,張似旅兄正是時任《大美晚報》總編輯的張似旭,被日汪特務暗殺。李翠貞全家被迫內逃,到重慶擔任音樂學院教授。1945年後任上海音專教授,鍵盤係主任。1950年代初,張似旅及兩個孩子先後赴香港,李翠貞一人留在上海繼續她熱愛的音樂教育,她與逃至英國的傅聰是好朋友。1966年8月,因“特務嫌疑”李翠貞被抄家,9月8日,李翠貞穿正裝高跟鞋打開煤氣自殺,此前六天傅雷夫婦也上吊自殺。除李翠貞外,李孝貞也精於鋼琴,九歲就被譽為“音樂奇童”。

李子義有兩個女兒,其中李鳳珠嫁給長兄李伯蓮在博習書院同學史拜言。史拜言曾任東吳大學數學教授。史拜言的妹妹史淑貞則嫁給近代中國著名的基督教出版家謝洪費,謝氏亦是基督教世家出身。次女李巧珠嫁著名醫生王培元,是她三兄李叔青在北洋西醫學堂的同學。除了業醫外,王培元一直熱心於中國紅十字會事業,後來被任命為理事長、會長,創立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1942年逝世。

縱觀李氏家族曆史,可以看到其前期與基督教監理會關係極深,尤其第一代李子義,以及第二代李伯蓮、李仲覃、李叔青都是中國著名本土教牧領袖。不過南京政府成立後,非基督教運動蓬勃興起,李氏第三代便很少有人再擔任神職人員,而全力投身於現代科學與教育、醫學等事業,亦有成為商界名宿者或外交官者,這種轉向甚為明顯。從最後去向來看,1949年是一條重要分界線,赴美赴台者多能繼續其事業,最後到第四代,便現出取得輝煌科學業績的李政道,以及李崇道等人,而留在大陸者,許多人遭遇不幸,能以技術維生者,多在改革開放後離開中國,定居於北美或歐洲。這種大家族成員的命運線路,其實李家之外,其他世家大族也多有類似。

但即便如此,在愛國主義時代大潮中長大的李家第四代,在中美建交及文革結束後,仍毅然回到祖國,以自己能力協助國家科技教育之發展,在這方麵,李政道的貢獻無疑非常突出。李政道在闊別23年後,於1972年9月回到中國訪問,全力推動中國科學教育與國際接軌。在李政道的倡議下,197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設少年班。中國創建博士後流動站製度、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乃至於今天中國科技人員搶破頭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其創立背後都有李政道的上書建言在起作用。經李政道牽線,從1979年起,中美科學家在高能物理學領域展開合作,使得中國高能物理能夠快速追上發達國家。他也是中美聯合培養物理學類研究生計劃的倡導者和發起人,從1979年到1988年止,累計選拔了 900多位學生赴美國或加拿大攻讀博士學位,培養出眾多高層次物理學人才。在李政道推動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988年建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2011年中國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也與李政道的幫助有關。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後監理會來華傳教,李政道所作出的這些貢獻,或者說李氏家族滿堂英傑,是否還有可能出現呢?近代中國基督教傳播與國家現代化之間關係的複雜曆史,值得後人深思!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家史研究係列之二,更多名人家史研究係列文章請訪問伏靈家族曆史研究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