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二舅”就在舒婷筆下上崗了
——《給二舅舅的家書》
作者:伏靈
最近“二舅”很熱,這種宣傳遊戲的效果如何,見仁見智。但是,讓“二舅”扮演重要宣傳角色,其實早在四十多年前就開始了。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兩岸解凍,廈門成為對台灣工作的前沿,廈門宣布對外開放,吸引港台及海外華僑來投資。在這個時候,如何加強對台統戰,動員旅台人士返裏探親也成為宣傳的一個重要工作。1980年3月,舒婷就完成《給二舅舅的家書》,既然是“家書”,最早可能是刊在對台刊物或廣播中播出,1990年代收入詩集正式出版。全詩正文如下:
給二舅舅的家書
二舅舅在台北
台北是一條有騎樓的街
廈門這頭落雨
街那頭也濕了,濕在
阿舅的“關公眉”
街那邊玉蘭花開時
廈門故宮路老宅飄滿香味
香了一盒黃黃的舊照片
照片上二舅舅理個小平頭
眼睛淘氣地乜斜
哎呀
老外公翻照片的手指顫巍巍
二舅舅過海去求學
隨身帶去一撮泥一瓶水
鹹光餅、青橄欖
四舅舅的壓歲錢
大姨媽一針一線絎的被
還有
你不回頭
怎看見的外婆兩行淚
二舅舅去時一路揚著頭
口袋塞滿最貪吃的小零嘴
全不知道這條街那條街
騎樓同樣遮陽避雨
卻
四十五年不連接
直到枇杷樹下你送女兒去留學
一路揚頭走的
是我快活的小表妹
你才體會到外婆每夜窗前的祈禱
如何被星空和海浪拒絕
夢已不圓
各照月半邊
木瓜老了,果實越甜
你兒時練楊家槍
令它至今傷痕累累
外婆老了,思念更切
糊塗時叫人買貢糖,買
阿昌仔最愛吃的鹹酸梅
更老的時候她躺在床
細數門前過往的台灣遊客
“怎麽聽不見你二舅的腳步聲
他老愛倒趿著鞋”
這首詩充滿用細膩的筆調,向讀者描述了二舅的形象以及赴台經過,尤其是親人對遠在台灣45年前未見麵的兒子的思念。全詩最後以一位暮年多病臥床不起的老母親的身份,呼喚在台灣的親人返鄉探親。舒婷曾經對友人表示這首詩所講故事是真實的,因為兩岸隔絕,當時福建有許多家庭無法與台灣的親友來往,她外婆家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為配合對台統戰,有不少類似的文藝作品被創作出來,從後麵的效果來看,宣傳無疑是發掘了巨大的作用。僅1980年一年內海外華僑包括港台人士來廈門旅遊探親人數就接近5萬人,訪客數字在全國都居前列。同一年,廈門宣布成立經濟特區,開通與香港直航,台灣遊客來者更多。在這種新的政治氣氛中,舒婷這首詩的創作與時代很相宜,也符合福建省文聯專業作家的工作職責。不過當時舒婷父母雙方家族在海外生活的很多,為什麽偏偏挑了“二舅”來寫這首詩,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有其他原因。
今天宣傳“二舅”,與當年背景已大不相同。出自五代詩人世家的舒婷寫“二舅”,是配合對台統戰工作;今天當局拉出“二舅”來進行爆炸式宣傳,可能是想加強對內“維穩”工作。但不管宣傳者是何用心,讓大家都有機會來懷念回憶自己“二舅”,對於弘揚家族親誼也許是件好事。 (更多文化家族曆史,請訪問伏靈家族曆史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