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中馬前卒

中國曆史時事和國際政治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對新冠疫情的反思之一:中國人應從封控隔離政策失敗,反思高壓管製模式的弊害,並摒棄相關理念、政策、行為

(2023-09-14 09:53:22) 下一個

雖然本次放開封控後,中國各地都出現大規模死亡,但是大多數中國國民並不願意再被封控,而是樂於共存。除夕元旦,全國各大城市人潮湧動,說明了民心所向。這也意味著國人默認和接受了高強度封城隔離政策的失敗/弊害,表達了對侵害權利的封城隔離政策唾棄、對自由生活的強烈追求。

因此,中國國民應該認真反思本次疫情的教訓,明白高壓管控、封鎖隔離,以及其他類似的反人權手段,並不總是能取得勝利。六四後,中共政權主導的、以“穩定壓倒一切”和“低人權優勢”為主要特征的“中國模式”,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方麵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這其實是僥幸,中國人卻似乎當成了成功的訣竅。無論是發展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衛生防疫,凡是重大事情皆鼓吹不惜代價、犧牲權利和自由換取目標達成。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從經濟上的血汗工廠到教育的衡水模式,從強製拆遷到移民並村,從嚴酷計生到粗暴環保,都是類似邏輯。而這些行為雖有一些成就,但是代價太大,如果把人權因素算入,是得不償失的。

本次防疫也是這樣的模式,中共不惜把全中國人民關起來,從國家、城市,到小區和家庭,都閉鎖靜默,試圖以此以達成“清零”。結果三年抗疫以徹底失敗告終,也是給盛行多年的“中國模式”一個沉重打擊。

從這場損失慘重卻竹籃打水一場空的防疫中,中國官方和民眾都應該有更多反思。不僅防疫不能再如此行事,經濟發展、教育醫療、基建住房、環保,都不能再這麽粗暴、反智、罔顧人權,而應該采用相對溫和的方式,將整體和長遠利益,與個體權利和當下生存並重考量,因勢利導、科學理性,堅持人道主義。

例如通過嚴酷紀律和高強度學習提高高考成績而聞名的“衡水模式”,就應該有所改變了。中國各地中學尤其效仿“衡水模式”的學校,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由和自主,而非讓學生每天隻睡不到六個小時、從早上5:30學習到晚上10:30,連吃飯都限製在20分鍾之內。這太過於摧殘人性和傷害身心。雖然“衡水模式”的形成,涉及到許多更根本問題,但還是要想方設法想辦法卸掉過重的負擔,避免陷入毫無建設性的“內卷”之中。

雖然我非常明白,習近平和中共出於維持統治等原因,大抵不會在各種政策上放鬆管製,仍然會通過指令型政治經濟社會政策,壓製大眾自由和社會活力。但發出這樣的呼籲,起碼聊勝於無。而且其實即便中共執政集團的理念和政策不改變,國民價值觀和言行也是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行微調的。在能夠自主的、成員的事情中,人們應多考慮一些權利、自由、尊嚴,而非為狹隘的物質利益或者其他目的,而不顧一切、孤注一擲,要過好當下、守護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