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白與呐喊

沒人看時,就算獨白;有人來訪,便成呐喊
正文

不自由,毋寧死?

(2022-07-04 07:09:15) 下一個

我七月四日一般都在外旅遊。今年不出遊,除了看煙花,似乎緬懷開國英烈就是最當令的活動。於是想到了據說是Patrick Henry在獨立戰爭前夕的一句名言: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不自由,毋寧死)。他當然是用的感歎號,到了我這兒成了問號,是因為我對其外延內涵有些想法,也對其在今日美國中國的應用有些感觸。

 

要討論“不自由,毋寧死”,當然需要討論什麽是自由,什麽是死。

 

自由比較複雜,也很難定義。羅斯福的四大自由,當然是非常有影響力說服力的闡述,但也未必人人同意。我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由,以為自由有兩種: 一種是作為理念的自由,一種是已成為生活方式的自由。

 

至於死,似乎簡單得多,無非生命的終結(雖然科學上如何定義死亡其實也有爭議)。但為討論“不自由,毋寧死”這個話題,我也想區分兩個概念:絕對的霎時生命終結,和相對的死亡可能性的提高。

 

作為理念的自由,可以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共存,比如我們每一個有自由理念又生活在自由時代國家的讀者。但也可以相對獨立:比如,早期中共人士追求的自由,和毛時代某些民主先驅者追求的自由,應該都算是獨立於生活方式之外的純粹的理念的自由,因為他們的生活中不存在任何能稱得上自由的東西。所以他們追求的自由,很可能是一種誤解。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很多來自沒有自由的國家的先驅者(包括中國的民運人士在內),來到自由國家後卻格格不入的原因。

 

可惜的是,為自由而致絕對死亡的真實案例,往往出現在這種純粹追求理念上的自由的人群中。因為在毫無自由的國度裏,等待人們對自由追求的,往往是極權的暴力。從美學角度講,這樣的死當然是最悲劇性,最美麗,最觸動人心的。但從理性角度看,這樣的死亡也是最不應該的。因為他們所知道的自由,是來自於書本或其他來源的理念。而理念的最大問題,是在未經個人體驗之前,具體的理念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我所說的對錯,不是針對人類,因為那個問題完全無解;而是針對某個理念對某個具體個人是對是錯 - 那是通過體驗可以得到解答的問題。)沒有人會願意為明知錯誤的理念而死,但多少人為了其實錯誤的理念而死 - 這就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之死的最大悲劇,不僅死了,而且死”錯“了。

 

所以,為了純粹理念的自由而霎時死亡的“不自由,毋寧死”,我是雖然欣賞,但不讚成的。不過,為了純粹理念的自由,願意相對提高死亡的可能性,那就是另一境界了。那說的就是所謂冒著生命危險為自由而奮鬥的勇士們 -在這樣的奮鬥中,他們或者堅定對自由的認識,或者修正對自由的認識。雖然我自己做不成這樣的人,但他們是人類之魂,生命之光,值得我這樣的普通人膜拜仰視。我的唯一請求,是當暴君獨裁者真的以結束你的生命讓你選擇時,請選擇在語言行動上背叛你的自由理念 - 心若在,夢就在,做一時的叛徒絕不可恥,因為你已用人生詮釋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的“不自由,毋寧死”。

 

和純粹理念的自由不同,我們讀者中的每一個人(包括翻牆來的朋友),既然能來到文學城的網站,都應該在某種程度上體驗著某種形式的自由。也許是言論的自由,也許是宗教的自由,也許是免於匱乏的自由(雖然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免於恐懼的自由都還有很遠的道路)。所以,為了維護我們的自由的生活方式,我們是否需要實踐“不自由,毋寧死”呢?

 

老實講,如果是生命的霎時終結,我做不到“不自由,毋寧死”。我愛吃愛玩,好逸惡勞,是一個無可救藥的貪生怕死者,也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充滿悲劇意識的樂觀主義者: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理論基礎,就是明天會更好。但我無限的崇拜為了自由的生活方式願意奉獻生命的人,他們是真正的英雄。因為有了這些英雄的存在,我這樣的苟活之人才有享受自由生活的可能。我做不成你們,但我愛你們。

 

但如果我們說的““不自由,毋寧死”是為了自由的生活方式而冒死亡可能上升的風險,那麽即使像我這樣的卑微的貪生怕死的小人物,也會因著對自由的向往,扯起冒險的風帆(比如匿名寫寫博客,雖然深知在這個時代真正的匿名幾無可能)。因為我們畢竟是人,不是圈養的豬。

 

這可能是中共政權麵臨的挑戰 - 他們麵對的人民,不再是毛時代毫無自由生活體驗的人民,而是經曆了三十年改革開放曆程,有了相當程度的免於匱乏的自由的體驗,也有了一丁點言論自由,宗教自由體驗的人民。當政府試圖傷害這些自由的時候,人們為了保護他們的財富,為了他們殘存的其他利益,是可能冒險抗爭, 是可能”毋寧死“的。

 

這也能讓我們更好的體認美國麵臨的危機。對於幾十年享受墮胎權力的婦女,否決Ro v. Wade是對她們身體自由的根本挑戰;而對於因為宗教信仰反墮胎的人士,墮胎的普及是對他們宗教自由的衝擊。對於因為校園屠殺等悲劇和日常槍支暴力而支持控槍的人們,槍支的泛濫是對他們免於恐懼的自由的最大威脅;而對於享受持槍樂趣或由其帶來的安全感的人士,哪怕是看似平常的控槍限製大概也是對他們自由生活方式的一種壓製。雖然觀點不同,但本質上各方都是在維護他們所珍視的自由生活。所以他們的觀點情緒才會如此的強烈,畢竟”不自由,毋寧死“啊。

 

所以”不自由,毋寧死”的真正作用,或者不是它作為行動指南的意義,而是它作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角度。如果我們人人能夠好好咀嚼這句話的意義,既萬分珍視自己的自由,又充分尊重他人對自由,那我們的世界是否會稍微變好一些?

 

2022年七月4日,獨立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