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白與呐喊

沒人看時,就算獨白;有人來訪,便成呐喊
正文

餘華和餘秋雨

(2022-06-07 09:14:32) 下一個

餘華和餘秋雨都姓餘,都是浙江人,都是商業層麵非常成功的中國現代作家。但這些共同點似乎不足以讓人把他們放在一起寫。

 

餘華是我最喜歡的中國現代作家(我第二喜歡的是莫言,所以餘華是否該得諾貝爾獎就不聊了)。餘秋雨是我欣賞喜歡的中國現代作家之一。他們還都是我一見鍾情的作家:中國大學時代讀到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現實一種“,”鮮血梅花“等我就驚為天人;美國博士生時期讀到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時我十分佩服他能用這麽優美的文字敘述曆史和哲理。但這似乎也不足以讓我把他們放在一起寫。

寫這篇文字的觸發點是一段餘華的短視頻。它似乎讓我更清晰了解了為什麽在這兩位優秀的作家中,有一位永遠不會讓我傾心待之。

餘華在視頻裏說的大概意思(不是原話),是他的書被盜版並不讓他煩惱,因為盜版書不像假藥那麽有害,而窮人看盜版書有其無奈。然後他加了一句,”最根本的社會問題不改變,我的書被盜版是應該的.” 

 

我不想在此評論餘華的話或他的任何作品 - they speak for themselves. 我就想說說由此引發的我對餘秋雨的一些聯想。

 

直接的聯想當然是餘秋雨當年曾大張旗鼓反盜版。由於某種原因,我對知識產權應該比絕大多數美國人和中國人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所以在理性角度,我毫無疑問的支持維護知識產權的行為。但我對餘秋雨反盜版似乎沒有太大的共情。當時的想法,是以為一位優秀作家文人,應該對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價值更在意。過於注重商業價值,在窮作家那裏還可以理解,但餘秋雨已是版稅老大,這樣做似乎就有些失身份掉價了。現在看來,上麵提到的餘華的一席話揭示了更深層的原因,因為悲天憫人之心是我最喜歡的幾位中外作家的共性。
 

我由此又聯想到餘秋雨其他一些事。他對他的文革經曆很在意,花了很多筆墨為自己辯護。這我能理解,畢竟關乎清名。但他對有些咬文嚼字的批評太在意,就有些不必要。其實他的散文不是學術著作,有些曆史文化知識的瑕疵絕對無傷大雅。很多批評者揪其一點攻擊之,不過是文人謀生手段。但他似乎為了維護文化大師形象,幾次“硬”辯,有時甚至不能自圓其說。他似乎忘了,靠文章說話,不是讓你寫自我辯護文章,而是讓曆史鑒定你的作品。

 

餘秋雨這方麵明顯沒想開,但這還不是大問題。關鍵是他又很想表現他想得很開,這就缺了真誠。

 

君不見,餘秋雨其後形成了一種思維和寫作的定式,常常要在作品裏或明或暗地表現自己對各種批評的不屑一顧。殊不知,真正的不屑一顧,是置之不理。他這樣是頻頻顧首,心魔明顯。這給我帶來的不適,甚至影響到閱讀他其他作品的快感。比如“中國文脈“是本不錯的作品,其最後一篇”大地小人“本來也言之成理。但在稍微了解他的我看來,私憤的成分明顯,雖然他沒有直接寫到自己(其他直接寫私憤的文章就不值一提了)。更因為這是一本好書的最後一章,就特別倒了胃口,仿佛喝了一碗靚湯卻在碗底看見了蒼蠅。

 

幾句事連在一起想,便覺得餘秋雨和餘華比,缺了一點悲憫之心,多了一點一己私欲; 少了一點真誠, 多了一點矯情。總之,格局境界差了不少。當然餘秋雨可能更像普通的中國文人,有他們共同的弱點,所以不必苛求。更何況我一直讚成人人都應該為自己利益考慮,所以餘秋雨的種種也是人之常情,不會改變我對他文字的喜歡,畢竟那是我這輩子不可能達到的水平。

 

但餘秋雨終究因此不會成為我的至愛。餘華至今是我的至愛,讀“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時在美學層麵和生命層麵受到的衝擊,曆數十年難忘。我不指望他寫出更好的作品(他已著作等身),隻希望最近成為網紅的他,能秉持悲天憫人之心,在未來不會在為人處世上讓我這個粉絲失望。

 

2022年六月七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eRandom 回複 悄悄話 和餘秋雨打過一次交道,感覺此人的人品不怎麽樣。
想不開1 回複 悄悄話 秋雨成了文化商人
蔡田田 回複 悄悄話 早年的《文化苦旅》實在驚豔,至今難忘。然而僅此而已了。

最後讀餘華的作品,是他幾年前的《第七天》,非常棒!如你所說,就是“悲天憫人“的境界。
趙登禹路 回複 悄悄話 餘秋雨文學成色漸稀薄,最後沒了。
luck86 回複 悄悄話 沒錯,餘秋雨早期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文筆不錯,但是後來他的書字越來越大,篇幅越來越少,網上買了幾本,特別失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