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丹道》
張良士 撰
(轉者注:此文原連載於1948年《蘇州日報》,標題為《內功與丹道》(2月21日~3月8日,連載16篇)和《再談丹道》(4月18日~6月8日, 連載21篇),總計37篇約3萬餘字。作者為平江張良士(乾乾子)。因作者稱汪東亭為“太夫子(太老師)”,稱徐海印(海印子)為“吾師”,所以張良士應是徐海印的弟子或學生。其後,應讀者的要求將這二部分合並為單行本,名為《丹道概論》, 於是年8月由《蘇州日報》社出版印行。)
一 弁言
日前,筆者寫了一篇《內功與丹道》的論文,在本報刊載了十幾天。這篇東西曾引起了許多讀者研究的興趣。不過,在那篇論文中,僅將吾國丹道,作了一個概論,其間細目,未加詳論,且未將各種丹道類似的法門,分別異同,以至有不少讀者都來質詞,這是很抱歉的。現在為使讀者對於丹道內容更為明了,並使丹道與其他類似法門的界線劃分清楚起見,特不辭饒舌,再談丹道。惟於外丹法門,因繁複難行,故暫不論,尚希讀者原諒。
丹道是一種進化學,內丹法能使生理進化,外丹法能使物質進化,因此,煉丹成功叫做“僊”。“僊”從“亻”從“?”,“亻”者人也,“?”者遷也。意謂從凡人升遷為超人,就叫做“僊”。可見“僊”字之中,就寓著進化的意義。
“僊”字亦可寫作“仙”。“仙”字的寓意有二:(一)因為煉丹修仙的人,往往遁跡山林,故“仙”字之中藏著“山人”二字;(二)山為靜物,穀象中虛,煉丹的主要功夫不外乎“致虛守靜”,“仙”字之所以從“亻”從“山”者,就是教人學仙須如山穀之虛靜。
“丹”字之形,“月”中含“日”。這是寓著“一陰一陽之謂道”、“日月合璧而成丹”的意義。
古人造字,都有深意,如能將以上“仙”“丹”二字之寓意參透,則修仙煉丹之法,可知其概要了。因此,我在詳論丹法之前,先將“仙”“丹”二字之做含意,解釋如上,以為綱要。
丹道是一種實用的學術,故凡學者,如環境許可,便應依法實行,不可因循自誤。須知人生有限,過一日就少一日,若知而不行,何異束手待斃?
一般丹經,都是滿紙術語,學者看了,無不莫名其妙。惟著書之意,本想闡揚丹道,而照這樣寫法,未免大失願意。因為,我以為除外丹與陰陽內丹等兩種法門,因有流弊,而不宜公開外,餘如清靜內丹法,就沒有嚴守秘密之必要。故筆者談論丹法,除絕對不能公開者外,餘均直言無隱,以除積習。
內丹法與生理解剖、醫藥衛生等學,外丹法與礦物、理化、堪輿、星卜等學,都有連帶關係,故凡研究內丹法者,應兼治醫藥等學;研究外丹法者,應兼治理化等學。學者如能這樣地與各種有關學術同時研究,其進步必能比單獨研究丹道一種學說者快得多,其了解程度亦必高明精確。
古人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又說“風月襟懷,可與學道;鐵石心腸,可與學道”。的確,學習丹道的人,倘無“謀道不謀食”的精神,則決不能絕俗辦道;如無“風月襟懷”,則決不能調鼎采藥;若無“鐵石心腸”,則決不能對景忘情。這幾句話,真是學道的箴言,先哲的經驗談。
“法、財、侶、地”是煉丹的四大條件,“信、解、行、證”是學習的四大程序,“誠、勤、恒”是行功的三大要著。假使學者對於上列三項,不能完全隻到的話,那麽就沒有成功的希望。
道家與道教,理學與道學,煉劍與修道,丹法與靜坐法等,向來糾纏不清,混為一談。筆者以為,如欲提倡丹道,則非將丹道與那些類似法門的界線劃清不可。除道家與道教的區別已在《內功與丹道》文中加以說明外,其餘幾種,現在再於下麵數章中逐一分辨,以便學者看了,可以不再認紫作朱,以皂為白了。
二 理學與道學的畛域
去年上海《鐵報》上所載的那篇《美國人煉仙丹》文中說“美國學者向政府陳說願與吾國學者合作研究煉丹術之意見後,政府已委托馬一浮等,先從王陽明至金聖歎一個時期中的儒道參合學說加以整理”雲。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理學與道學之相混已曆史悠久,而深入人心了。
考吾國學術源流,是理學出於儒家,道學出於道家。儒家的鼻祖是孔子,道家的代表是黃老。孔子雖曾問禮於老子,然並非老子的正式弟子,未得道學的薪傳,所以孔子所講的學說,與老子的根本不同。至於理學,乃係宋儒所講,非但與道家迥異,即與孔氏之學,亦未必盡符。那麽,這理學與道學兩種絕然不同的學說,怎會被人混為一談的呢?隻因一輩理學大家如朱熹、王陽明等,都是明講性理,暗習道學,甚至儒道釋三家同參,弄成了儒冠道巾佛袈裟的四不象,遂使理學與道學並講,儒書與佛經互證,造成了“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共一家”的籠統思想。
理學與道學的源流不同,已如上述。至於它的實際學說呢,也判然二致。因為性理是一種專講性功的學說,而道學是性命並重的,用功方麵也有自然與勉強之別。理學家的結果,至多不過做到坐脫立亡,屍解的程度,如明朝高攀龍之水解,便是一個例子;而道家的結果,則身外有身猶為中成,須肉身化氣,拔宅飛升,方為大成。二者結果的優劣,亦大有高下,豈可指張為魏,強異為同哉?
理學書中,往往參雜道家思想,而道書之中很少引證理學。且隻有理學家詮注道書,如朱子注釋《參同契》,很少道學家注解理書的。理學與道學的誰借重誰,於此可見分曉。惟世人資稟各異,有宜於學道的,有宜於學理學的。宜於學道的未必宜於理性,宜於習理學的又未必宜於學道。故隻能各視所宜,而分別取舍,不必強同其異,而貽“指鹿為馬”之譏。
三 煉劍與修道的區別
煉劍是武術中的一種高深功夫,它有煉形與煉氣兩派。煉形派,是將有形之劍煉得能剛能柔,運施自如;煉氣派,是將無形之氣,煉得化柔為剛,可以殺人。二派煉法,雖各不同,而其目的,大概不外乎自衛與除暴兩點。
修道是一種性命雙修的內聖功夫,其法為將後天神氣返到先天性命,再將先天性命返到虛無自然,其目的在於返樸還淳,與道合真。
煉劍與修道兩件事,非但方法不同,抑且目的各異。若以煉劍為修道,那真是認魚目為珍珠了。不過,這兩件絕然不同的事之所以會被人混為一談者,其中亦有個緣故。因為上流的劍客往往兼修道要,而修道的人亦每兼習劍術,以致外界的人,便誤會煉劍便是修道,修道就是煉劍了。
四 丹法與靜坐法之出入
丹法出於神仙家,靜坐法出於儒家。取坎填離,此為煉丹之道;主敬止念,此為靜坐之法。二者之源流既異,方法亦殊,其所以會被人視為一事者,因為內丹法中之初步功夫,亦從靜坐入手,以致局外人便認為丹法與靜坐法是同出異名了。
內丹法的功夫,是無為之後繼以有為,有為之後複歸無為,節間逐節功夫都有細微火候;至於靜坐法呢,則徹始徹終,一味無為,其間火候不甚講究。故靜坐法門,不能算是一種完善的修養功夫,與精密的煉丹術大相懸殊。
海上名流丁福保所著《靜坐法精義》中講的靜坐法,是儒道釋三家合參的;蔣維喬所著的《因是子靜坐法》中講的靜坐法,是中外合璧的。他們所講的靜坐法,已非純粹的儒家靜坐法,照其修習的結果,與習儒家靜坐法者不同。至於乩筆所傳的靜坐法,則又形形色色,不勝枚舉,惟多怪誕悖謬,不宜學習。
所有丹道與靜坐法之出入,以及靜坐法之種類,大率如上。學者看了,可以知其梗概了。
五 丹訣不肯輕傳的原因
凡是研究丹道者,大概沒有一個人不感到得訣之難吧!一般學者,往往隨師一二十年,尚得不到全部功訣,至於導師所以不肯輕授丹訣之原因,大概有下列八種:
(一)煉外丹的功效可以點金換骨,煉內丹的功效可以易形通神,這種功效奇偉的內外丹法,倘被善人得了,果能利己利人,替天行道,而被惡人得了,未免要借此損人,貽害社會了。故於傳道之時,不得不慎重行事,而抱“寧失傳,毋害人”的主意了。
(二)清靜內丹法,非常平淡簡易,毫無神奇之處,所以老子說“道之出口,淡而無味”。這種平易的丹訣,在沒有經驗的初學者聽了,無不輕視失望的。因為一般人對於丹道,莫不存神奇之心理,豈知所聞之訣卻這樣的平淡無味,你想他們怎能信受奉行,而不大失所望呢?因此,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而去”。豈知清靜丹訣,乍聞之下,雖似平淡,而實行起來,卻有奇效,所謂“至奇生於至常”。可是沒有經驗的人,怎能相信呢?因此,有道明師不肯將此看似平淡的清靜丹訣輕易授人,以免被人渺視。
(三)陰陽內丹法,乃是一種在俗道之中行仙道的功夫,不明真相的人,既將目為邪道,定力不深的人又易發生危險,因此,不遇上根利器謹言慎行的人,絕不輕受,以免誤人招謗,而蹈張紫陽三授匪人三受其累之覆轍。
(四)天元外丹法,功能換骨飛升,效驗神效,如誤傳匪人,為害匪淺,故向不輕授,以昭鄭重。
(五)地元外丹法,功能點金,君子得之,果能濟貧助道,上接天元,而小人得之勢必貪得無厭,因財作惡,故亦向不輕傳,以杜流弊。
(六)訪求丹法往往不辭千裏,而得聞全訣又須苦求多年,有道高人自己得來不易,對於弟子,自亦不肯輕授。
(七)凡事得之難,則必視之貴而行之謹;凡事得之易,則必視之輕而行之忽。這是人情之常,事勢所必者。故明師不肯輕易授人,以免遭人輕忽。
(八)煉丹之人,如法財侶地未備,而輕率下功,行功之時又不能對“誠勤恒”三點恪遵無違,則雖然行功,亦難見效。既不見效,則對所得之訣未免生疑,甚或以為明師欺人,而妄生誹謗。古人為恐誤傳此種輕率之人,而受不白之謗起見,故於傳授之前,必先詳察其性情,細視其行為,且所授之訣又多今日半句,明日一段,不肯一氣授全,以昭鄭重,而免誤傳。
所有曆代仙師,不肯將丹訣輕易授人的原因,大概不外上列幾點。這種謹慎的態度,實出萬不得已,並非故秘其訣,以難學者。因為輕授丹訣之結果,每使師弟雙方兩蒙其害之故。不過,時至今日,世事大變,學者既眩於新說,人民又困於衣食,研究丹道的人,已如鳳毛麟角,若再拘於舊例,嚴守秘密,則煉丹妙術,真將成為絕學了。因此,筆者以為在這個時代中,對於丹訣,除一部分流弊較多不宜分開者外,餘者傳授起來,可以略加變通,稍微寬些,以廣流傳,而挽頹勢。
六 讀丹書的方法
讀書窮理,是研究任何學術的第一步工作。丹道是各種學術中的一種,當然在研究之初,亦首須讀書窮理。但丹書與其他書籍不同,裏麵全是寓言術語,假使無人指教,真是“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所以初學者閱讀丹書,沒有不目炫心迷、廢卷三歎的。
古人說:“得訣歸來好看書。”這個“得訣”的“訣”字,有兩種意義:一是行功之訣,一是讀書之訣。能知讀書之訣者,則丹經就不難讀了。現在將筆者讀丹書之訣略舉數則如下,以餉讀者:
(一)丹法有兩種,即內丹法與外丹法。內丹法中,有清靜與陰陽二派;外丹法中,有地元與天元二類。學者在讀書之前,先要知道這部書,是講那一種丹法的,然後閱讀起來不致有“指鹿為馬”之誤。
(二)內外丹書中,雖都有鼎器之名,而所指各有不同。地元丹書中所說的鼎器,是以金屬打造,用以燒煉的;清靜內丹書中所說的鼎器,有內外兩種,內鼎係指身中的丹田,外鼎指身外的太虛;陰陽內丹書所說的鼎器,亦有內外兩種,內鼎器指身中丹田,外鼎器指同類異性。學者讀書之時,須以書籍的門類,定鼎器的解釋。
(三)神氣是內丹法中的材料,鉛汞是外丹法中的材料。惟不論神氣性命與鉛汞水火,都是相對之物,故凡丹書中的相對名稱如龍虎、烏兔、日月、金木、坎離、嬰姹等,在內丹書中就是指“神氣”二者,在外丹書中就是指“鉛汞”二物。學者如能明此,則可不為許多奇怪的代名詞所迷惑了。
(四)丹書中先後天的界限,分得相當嚴。凡在一個名詞上麵冠以“真”、“元”等字樣者,都是指先天之物;如不冠以“真”、“元”、“先天”等字樣的名詞,大都是指後天之物。
(五)著丹書者,每喜作離合隱語。如《參同契》中“委時去害,依托丘山;循遊寥廓,與鬼為鄰。倫絕無聲,化形而仙;百世一下,遨遊人間。敷陳羽翮,東西南傾;湯遭阨際,水旱隔並。柯葉萎黃,失其華榮;各相負乘,安穩長生”等十六句內,隱寓“魏伯陽歌”四字。此種隱語,在丹書中常可見到,讀者應當隨時注意。
(六)丹書中的重要語句,往往透露於平淡之處,故愈於在書中平淡之處,愈要密切注意,斷不可因其平淡,而輕易放過。這是讀丹書的一個要訣。
(七)提綱鉤玄,去蕪存菁,亦是閱讀丹書的要法。學者要用撥雲見日的手段,毛中求疵的目光去讀丹經,才能於沙中得金,石中獲玉。
(八)丹書真意,都在言外,倘然以言為實,便是指日為月了。故凡閱讀丹書,必須悟弦外之音,切不可按圖索驥。所有種種旁門,大多從象言中來,譬如采取日月精華、吞服男女穢物等法,都是以寓言為實事所致。
(九)丹書深奧,斷非走馬觀花者所能了解,凡讀丹經,必須三番四覆,熟思細味,才能領會,所謂“思之務令熟兮,反覆觀上下;千周燦彬彬兮,萬遍將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靈忽自悟;揣端索其緒兮,必得其門戶”。若貪多務速,囫圇吞棗,則雖讀遍丹書,亦難會意。
(十)外丹書中,以《石函記》、《龍虎經》、《琴火重光》等數書為佳;清靜內丹書中,以《張三豐全集》中之《道言淺近說》,《規中指南》、《毅一子》、《天樂集》等數書為佳;陰陽內丹書中,以《參同契句解》、《參同契集注》、《悟真篇集注》等數書為佳;女子內丹書中,以《靈源大道歌》、《孫不二女丹詩注》等數書為佳;丹道刊物中,以《揚善半月刊》、《仙道月報》等為佳。學者如能將上列諸書刊熟讀細味,則於內外丹法之學理與初步實修法,可以窺其梗概了。至於乩傳丹書,則偽多真少,不宜閱讀。
按丹書所以難讀之故,在於書中都是代名詞與術語,而名詞術語之中,不外乎鼎器、藥物、火候三者。現在我將各種丹法中之鼎器、藥物等名詞的真義解釋如上,又將閱讀丹書的各種重要方法略舉數例,學者看了,以後讀起丹書來,或可比較便利些了。
七 應付環境的辦法
曆代丹書中,都是隻講煉丹學理,不談學者環境的。可是,參究學理固屬重要,而應付環境,尤為吃緊。因為假使隻明學理而無法解決環境問題,那就永遠難以實行。不能實行,則徒明學理,有何用處呢?故筆者以為對於學者的環境問題,實有檢討之必要。今特將管見所及,略述數點如下:
日來國事蜩螗,物質缺乏,一般人民,莫不愁衣愁食,困於生計。所有研究丹道者,亦為人民中之一部分,且貧多富少,大多生活環境非常艱困。而正式煉丹,須摒絕俗冗,專務其事,乃能成功。故現代之研習丹道者,都有困於環境不能實行之歎。但我以為,一般困於衣食不能絕俗者,不妨忙裏偷閑,在朝晚業餘時間中,抽出一二小時的工夫來,實習簡易的丹法初功,以調補精神,雖或得不償失,然總勝於不行。
吸紙煙,浮大白,打羅宋,叉麻將,差不多已成了現代人物的普通嗜好,實則此種嗜好,應斷然解除,並以花在這種嗜好上的錢儲蓄起來,以備將來實地煉丹時之用。現在煙酒價格貴,賭博輸贏大,而存款的利息亦很高,倘能將嗜好上所省下來的錢去放折息,或購物資,那麽隻要盤上二三年,其本利總數必很可觀了。將此積存的款子去煉清靜內丹法,大概已足夠應付了。
研究丹道的人,也有一部分是環境優裕可以實行的,可是他們又多養尊處優,不耐勤苦,嗜欲強盛,雖守戒律,家庭複雜,諸多阻礙,以致亦往往蹉跎光陰,抱恨終身。這種自暴自棄的行為,實在令人可歎。我以為,凡是既知丹訣,又有財力的人,就應速斬塵緣,急訪侶地,毅然決然,入圜實行,以免因循終身,依然老死。
關於婚嫁問題與夫婦生活,對研習丹道者很有關係。但有人主張避免婚嫁的,有人主張婚嫁無妨的,有人以為夫婦生活不利於煉丹的,有人以為夫婦生活無妨礙煉丹的,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就管見所及,以為凡是環境清貧,身體懦病,而尚未結婚者,則不宜婚嫁;如環境優裕,身體強健,單丁獨子,而尚未婚嫁的,則不妨婚嫁,先盡人事。至於已婚學者的夫婦生活,則年老者宜由節而絕,年青者由密而疏,由疏而絕,應取漸進政策,以免雙方之感情與生理發生劇變。
學習丹道的人,對其家屬,亦應時常講些仙真逸事,造化原理,以及善惡果報等與他們聽,庶使家庭中人能漸被感化,而成同誌。此種教化辦法,對於學者的環境很有改善的效力。
以上幾點,雖不足以說盡應付學者環境之能事,然照此辦理,至少可以解決環境中的一部分困難。讀者如再有其他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希望賜教,以補缺漏,以便遵循。
八 提倡丹道之我見
按佛學發源於印度,丹道產生於吾國,何以外來的佛學現在倒盛於固有的丹道?豈真佛學優於丹道,丹道不如佛學,所以盛衰懸殊嗎?不,那是佛教徒的偏見,並非第三者的公論,不足憑信。
那麽佛學與丹道盛衰的真正原因究竟何在?此在佛家門戶嚴緊,不雖他學。且曆來都有大善知識加以闡揚,故能日益光大,盛行吾國。至於丹道,則非但被許多旁門小術與類似的學說混淆不清,且又素守秘密,向不提倡,以致弄得真相日晦,乏人問津,衰微得幾成絕學了。
因此,我們如欲提倡丹道,則必先將混在丹書裏麵的許多旁門小術、類似學說,以及含有迷信色彩的東西,淘汰淨盡,然後再將純粹的丹道,用明顯的文章,有係統的編輯法,撰文著書,公開闡揚。一方麵再組織一個研究社,以便連絡同誌,接引後學,並可假座無線電廣播電台,播送丹道常識與有趣味之神仙軼事,以引起大眾之研究興趣。
筆者對於各種修養學術,差不多涉獵周遍,然欲求其能合於科學原理,具有顯著效驗,而又注重現實,不講將來的,則除了丹道之外,實找不出第二種。因此,不辭多事,樂為提倡。惟“單絲不線,眾木成林”,尚希海內同誌,共起闡揚,庶幾“眾擎易舉”,克收卓效。
九 研求丹道的態度
丹道是一種最玄妙而又深奧的學術,但其門類不一,宗派眾多。莫說門外漢莫測高深,就是局中人也難以盡曉。譬如習陰陽丹法者,常譏清靜丹法為“磨磚作鏡”;習清靜丹法者,又斥陰陽丹法為“披麻救火”。其實清靜、陰陽,各有真理;南宗北派,殊途同歸。那些互相攻訐者,都是些管窺蠡測,井蛙夏蟬之流罷了。
研究求丹道者,應知學無止境,切不可拘於一家之說,而固步自封。務須虛懷若穀,廣求博訪。學善財之五十三參,孔聖之學無常師,方能集思廣益,知見日新。若偶聞一二,便以為盡在於此,那就滿者招損,難有進步了。
丹道的微妙,非言語可以形容,必須心領神會,乃能貫徹,所謂“時之子妙在心傳”。故研究丹法,非但要心思細密,見地超卓,胸襟寬廣,並且要會心言外,得意象先,方能登堂入室,默契妙諦。否則,雖承師傳,亦不過粗知皮毛而已。
總之,研究丹道,須有不恥下問的精神,不要自大自滿,固步自封。要有超塵絕俗的見解,不可少見多怪,動生疑慮。又須精研善悟,身體力行,才有入門的可能,成就的希望。
丹道是一種非常的學說,必須有非常的見地乃能學之。如泥於常道,拘於俗見,而去研習丹道,那必格格不入,疑慮紛起,難有成就。
十 內丹法理
(一)清靜內丹法
清靜內丹法,為一己獨修之道,方法簡單,較易實行。惟其修法,計有兩種:一為從色身透出法身,一為從法身歸攝色身。從色身透出法身一派,他們修煉起來,在自身上用功,一旦功行圓滿,法身自能透出色身而出法界,這種修法,為北派所尚,王邱、伍、柳等都是此類功夫;從法身歸攝色身一派,他們修煉起來,在法身上行功,一旦功行圓滿,色身自能於道合真而超法界,這種修法,知者很少,僅西派別傳吳天秩、汪東亭以及吾師海印子等宗之。現在我把以上兩種清靜內丹法分述如次,以便讀者之采擇。
甲、“從色身透出法身”內丹法
子、名詞直解
一、鼎器
“從色身透出法身”內丹法中,鼎器有四:在初關煉精化氣時,以氣海下丹田為鼎器;在中關煉氣化神時,以絳宮是丹田為鼎器;在上關煉神還虛時,以泥丸上丹田為鼎器;在最後煉虛合道時,以身外太虛為鼎器。中丹田狹於下丹田,上丹田狹於中丹田。人之精氣神愈煉愈精,愈煉愈清虛,故雖愈移愈狹,亦無妨礙。至於末後以太虛為鼎器者,因欲煉我之神,使其與道合真,周遍法界之故。所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以階段言,固可分之為四,而以功夫言,則一刻之內具此四法,不能以界空劃水,硬分層次。
二、藥物
“從色身透出法身”內丹法中,藥物有內外之分,大小之別。靜極而動,色身所生之陽氣,是謂內藥;感而遂通,法身所與之真炁,是為外藥;天人合發,內藥與外藥齊生,所謂“內通外亦須通”。在築基煉己時所采之藥,是謂小藥;在還丹時所采之藥,是為大藥。大小藥物雖不外乎先天與後二氣,然小靜則小動,所產之氣,力薄而微,故名小藥;大靜則大動,所產之氣,力強而大,故名大藥。大小之分,根據於此。至於黍米玄珠,懸於太虛,須於出神之後乃能餌服。
三、玄關
“從色身透出法身”內丹法中,玄關有死活之分,體用之別。丹田是死的玄關;神氣冥合,一念不生,是謂活的玄關。寂然不動,神氣大定,是謂玄關之體;感而遂通,陽生藥產,是謂玄關之用。學者於玄關一竅,須從死的裏麵求活的,由體而至於用,才能知其先後,得其玄妙。
“從色身透出法身”內丹法中之重要名詞,不外乎上列三者。至於真種之喻藥物,橐籥之喻二息,坎離、龍虎、鉛汞之喻神氣,皆易於解悟,不必贅言了。
醜、行功法程
(一)初關功法
學者下手行功,應先靜定片刻,俟雜念稍清,鼻息稍和後,乃垂簾內觀,在臍後腰前心下腎上之虛無竅內,停神安息。惟以不即不離,有意無意,順其自然為合度。因為用心太嚴則火炎,務必順其自然,乃用文火溫養;用心太散則火冷,必守其自然,乃稱武火烹煉。如此文烹武煉,勿忘勿助,入於杳冥之中,久之,靜極而動,一陽來複,薰心欲醉,四體酥軟。此時,、仍須安心竅內,不為動搖,方能氣歸丹田,而不散失。自此日積月累,自然氣足關開,而督升任降,河車路通。凡陽生而運轉一次,即為行一小周天。至於書上所謂“三十六”與“二十四”或“一百四十四”與“二百一十六”等,都是象言虛理,不可執泥。
(二)中關功法
初關功夫,自無陽生而行至有陽生,再自有陽生而行至無陽生,便為完功。在氣足之時,有兩個證驗:(一)外腎縮如童子,而成馬陰藏相;(二)眉心印堂之間,金光三現。學者在證得以上兩種景象之後,便當接做大藥過關而行大周天功夫。在大藥過關之前,須用兩目注視中丹田,勾引大藥,俟一粒火珠大藥現象時,即微微用意導之自尾閭,經夾脊,過玉枕,入泥丸。在泥丸稍停片晌,然後自上鵲樓,經任脈,下降中宮。於是守中溫養,直至六出紛飛,再上遷泥丸,調神出殼,接行煉神還虛上關麵壁功夫。
(三)上關功夫
上關功夫,包括乳哺還虛,以及煉虛合道等法。陽神初出,不宜遠離,須自近至遠,在定多而出定少。及陽神老後,乃能遠遊。惟丹法不以出神為極致,須至粉碎虛空,與道合真,及為形神俱妙之最上一乘功果。法在陽神老後,雖能棄殼而不棄,再餌服玄珠,做抱一守中還虛無為之功。直至肉身化氣,色空不二地步,乃為功德圓滿。惟此著功夫,需時甚久,故一般修士,於陽神老後,即棄殼而去。然神妙而形不妙,總非大成,必須形神俱妙,方為全真。
乙、“從法身歸攝色身”內丹法
“從法身歸攝色身”內丹法,又名“真空煉形法”與“超等天元丹法”。因此種丹法,全在身外太虛中做功夫,故有“真空煉形”與“超等天元”名稱。談種丹法的書籍,實在很少,除在《性命圭旨》中“真空煉形”一章內略談此法外,其餘隻有筆者的太夫子汪東亭先生所著的《三教一貫》、《性命全旨》和《道統大成》等書,以及吾師海印子所著的《天樂集》中,專講此法。其法雖至簡至易,而效果卻超於一切。功夫雖都在身外做,而效驗卻都在色身上見。或問:功夫在身外太虛中做,何以效驗在色身上見?這因為吾人法身與色身,雖然隔閡,而其間有一息相通。故雖在法身中行功,而色身上能見效驗。譬如演傀儡戲者,雖在傀儡身外牽線,而傀儡自能行動。那演傀儡戲的提線,就與吾人鼻息作用一般。所以“真空煉形法”功夫,便在那息上著手。現在我將這種功夫中重要名詞的意義和實行的方法,分述如下。
醜、行功法程
“從法身歸攝色身”內丹法的實行功夫,隻有“心息相依”一法。開始這樣做,最後也是這樣做。和繁複的陰陽內丹法比較起來,真有霄壤之別。所有逐節火候變化,不過是一種自然的過程,隻要在外的“心息相依”功夫做得不差,就沒有關係。按其他各種內丹法的“心息相依”功夫,大多在色身上做,獨有真空煉形法的“心息相依”功夫卻在外麵法身上做。可是雖說在法身上做,而與色身上亦不完全脫離關係。故如說得切實一些,可以說在法身與色身的交界點上做。色身與法身的交界點在什麽地方呢?它在吾人鼻外徑寸之地,出入息交換之處。我們如將精神稍加鎮靜,用心在此鼻外徑寸之地,出入息交換之處,微微注意,即覺得在這地方,有個自己會動的關捩。這個關捩,就是天人合發、生死交關的機括,古人名為“玄關”。所謂“玄關”者,便是說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玄妙機關。其實這個機關,就是造化操縱吾人生命的把柄。所謂“人命在於呼吸之間”,此“之間”之“間”,便是“玄關”所在。我們如欲做到“吾命不由天”的地步,就非要把握這個機關不可。所以真空煉形法開始下功,便在這個機關上著手,可謂一針見血、直搗黃龍了。其心息相依實行方法,前在《內功與丹道》文中,雖已講過,然尚略而未詳,現在再把它詳述於後。
真空煉形法“心息相依”功夫,有直接與間接兩種,茲分論如下:
(一)直接心息相依法
真空煉形法以身外太虛為鼎器,故其心息相依功夫在鼻外徑寸之虛空中做。所謂“直接心息相依”者,便是以心直接放在鼻外徑寸之虛空中,與息相依。相依之法,以微微知息出入為度。此微微知息,便是所謂“勿忘”;但息之出入,須順其自然,絲毫不可用以擺布,這就是“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久久相依,自能心平氣和,漸超於定。學者行功,能至定境,則種種效驗,不求其至而自至。惟於見效之時,既不可驚喜,又不可貪著,務須見如不見,仍在鼻外虛空中做“心息相依”功夫。這樣做去,才能不作魔境,而步步上進。
(二)間接心息相依法
《莊子》上說:“無聲之中,獨聞和也。”“無聲聞和”,便是真空煉形間接心息相依之法。其法以耳在鼻外徑寸之地靜聽出入之息,有聲則聽,無聲則守。不即不離,如“疏雨滴梧桐”;有意無意,如“微雲淡可漢”。這樣地寄心於耳,寄耳於息,間接相依,自能做至心息俱忘,入於大定之境。及至靜極而動,恍惚陽生,則薰薰如醉,而效驗漸見了。
以上兩種“心息相依”方法,若有若無,即色即空,最為微妙,可謂一超直入之調息頓法。若行之合度,見效既效,證位又高,斷非色身上調息者可與比擬。惜浮燥者行此法門,每每不易合度。因為在身外虛空中,心息相依較為玄虛而難以著力之故。惟有一補救辦法,即在調息之,先做靜功。法在桌上置一白手帕,用雙目注視之,注視之時,亦須不即不離,方為合法。每日行功二三次,每次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這樣地連做一月靜功,心神自能漸漸和平,然後再做心息相依功夫,就容易入門了。做調息功夫時,須有息則在鼻外虛空中依,無息則在鼻外虛空中定。或依或定,都在身外虛空中,所以名為“真空煉形法”。至於效驗,雖都在色身上見,而務須聽其自然,不可因而著身。至要至要!
(二)陰陽內丹法
甲、名詞直解
子、鼎器
陰陽內丹法中,鼎器有內外之分,正副之別。現在把它分辨如下:
(一)內外鼎器:我之下丹田為內鼎器,彼之產藥處為外鼎器;內鼎器為受藥之所,外鼎器為產藥之所。
(二)正副鼎器:正鼎器中計有三種:一、藥鼎,築基煉己時用之;二、丹鼎,還丹時用之;三、火鼎,還丹後行火時用之。至於副鼎器者,以鑄劍與造蟠桃酒之用。惟正鼎器不可用以鑄劍,副鼎器不可用以采藥、還丹與行火。此外更有先天未及一丈之鼎器,此乃用以嗬氣開關者。
醜、藥物
陰陽內丹法中,藥物有內外大小之分。藥產之時,又有癸前癸後之別。現在把它分論如下:(一)內外藥物:在開關展竅,一己內煉之時,以心液為內藥,腎氣為外藥;在臨爐采藥,雙修外煉之時,以我家之汞為內藥,彼家之鉛為外藥。(二)大小藥物:在築基煉己時所采藥鼎中之鉛,是為小藥;在還丹時所采丹鼎中之鉛,是為大藥。(三)藥產之時,藥鼎中之小藥,產於癸前,所謂“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遠不堪嚐”;丹鼎中之大藥,產於癸後,所謂“隻論鉛生於癸後, 不言陽生於癸先”。
寅、火候
陰陽內丹法中,火候有二:(一)內火候,用以采煉和合;(二)外火候,即彼家“三日月出庚”、“五日一候”之時信。內外二火,缺一不可,外不知則藥生茫然,內不曉則采煉無法。
卯、雌雄二劍
雌雄二劍,兩家各具一柄。吾家之陽劍,主剛柔,定浮沉;彼家之陰劍,主生殺,施刑德。陰陽二劍,缺一不可。至於葫蘆之名雄劍者,與此處所說之雄劍不同,請勿誤會。
辰、內外橐籥
陰陽內丹法中,橐籥有內外兩種:內橐籥是內外二息,外橐籥是雌雄二劍。
巳、琴床
陰陽內丹法,有琴床一種。因其狀若琴,上有孔竅,故名琴床。在龍虎相見,外景現前之時,因恐兩家流於猖狂,故以琴床隔之。
午、玄關
陰陽內丹法中,玄關有內外之分,死活之別。我身下丹田,是謂死的玄關;吾心喜怒哀樂之未發,神氣合一之時,是謂活的玄關。寂然不動,是為玄關之體;恍惚陽生,是為玄關之用。至於外玄關者,係指乾坤合、坎離交、口對口、竅對竅時而言,所謂“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
丹書名詞都有寓意,譬如鼎器之名,是取其中空之意,因為器虛方能受物,實則不能中用,所謂“器用者空”。吾身丹田,本為一竅,既名為竅,當然是虛能容物的,故稱之為內鼎器;至於彼家之產藥處,在藥未產生之時,亦是空的,故名外鼎器。藥物之名是取能治先後天之兩種疾病之意。吾人之內傷外感是謂後天疾病,饑寒老死是謂先天疾病。既能愈疾,自可名為藥物了。按“藥物”之名始於唐末崔希範所著《入藥鏡》中。劍之命名,意在驅邪護身,斬斷情絲。因為人自借劍得藥之後,自能情魔漸除,脫離欲界。橐籥、琴床乃借物為喻,意在象形。玄關之名在於會意,因玄關一竅機括玄妙,不可思議,實一玄妙之機關。總之,丹書異名雖多,然皆各有其意,現在將其中重要者逐一解釋如上,餘者可以類推了。
乙、功程真理
陰陽內丹法之實行功程,向來口口相傳,不著竹帛。其不準公開的原因,無非為防流弊,這是古人謹慎之處,筆者亦頗同情。但其實行之方法,固不宜公開,而其功程之學進,實毋庸諱背。因為事如太晦,反易引人猜疑。何況此事本極光明高超,又何不可告人之有?因此筆者將其功程真理闡述如下,以告讀者,並釋群疑。
按陰陽內丹法,有頓、漸之分,上、中、下之別。上乘頓法,不許筆述,下乘漸法,有損於人,皆不宜談。現在折兩用中,將中乘功程,略述其理。
中乘陰陽內丹法之功程,計分十段:(一)開關,(二)築基,(三)采藥,(四)結丹,(五)煉己,(六)還丹,(七)溫養,(八)脫胎,(九)玄珠,(十)麵壁。現將各段功夫之學理,逐一分論於下:
(一)開關 開關之法有二:一為自力更生,一為仰仗他力。凡壯年與中年之人,可用自力更生之法。因為年當富強,神氣未衰,積累尚易,故隻須用清靜內丹法之凝神調息功夫,一己獨修,即能氣足開關,河車路通。至於年老之人,氣血已衰,如欲清修開關,未免事倍功半,故須置一先天未及一丈之鼎器,借他先天中後天之氣,嗬氣開關,此嗬氣開關之法名為“吹笛”。
(二)築基 築基功夫,是追他氣血,入我丹田,名為取坎填離。在追取之時,須用橐籥。追取之法,必由師授。彼之氣血,又須辨老嫩,防寒燥,不可差錯。如行功合法,約經百日,即可離寶成乾,而返為童體了。
(三)采藥 築其雖成,而陰精難固,必須再采藥鼎中所產之先天小藥以製伏之。此味小藥,產於癸前,所謂“鉛遇癸生須急采”,“三元八卦豈離壬”。因為癸為陰中之陰,不堪為用;壬為陰中之陽,乃可取用。然欲采此小藥,必須黃婆探測,又須用劍追取。得藥之時,精神如醉,所謂“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
(四)結丹 結丹是聚我真炁,結而成丹。但此非還丹結胎之謂。結丹之位在於下丹田中。結丹之功,除子時陽火,午退陰符之外,餘時須調息綿綿,凝神默默,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乃無走漏之患。乃火候功足,自然血化為精,精化為汞,結成一顆內丹,宛如朱橘。此為養命立性之功。
(五)煉己 煉己一著,是烹汞成砂之功。須采弦前弦後之鉛,勤行周天火候,方能使活汞成死汞,赤血化白血。
(六)還丹 在煉己功純,內汞堅凝之後,即應求彼八兩先天真鉛,配我半斤後天乾汞,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其采煉功法,大率與前相仿,惟爐鼎藥物,大小不同,大藥產時在於癸後而已。
(七)溫養 溫者,是說養胎之火,須不寒不燥,因為火寒則丹不凝,火燥則丹易煉,俱非所宜;養者,是說養胎之法,須從容涵育,如天之澤物,晴雨以時,母之孕子,寢食有節,然後用能生成。溫養時間,須曆十月,所謂“采藥止一時,合汞須十月”。
(八)脫胎 溫養十月,道胎圓成,一旦瓜熟蒂落,自然脫胎。脫胎之前,有六出紛飛之景。脫胎之時,頂門透出陽神。初出神時,不可遠遊。必須才出數步,便即收回,方無迷失之患。及至三年調神功畢,神已老成,乃可任意遨遊。
(九)玄珠 玄珠者,乃五千四八先天鼎中所產之白虎首經,餌而服之,可成天仙。餌服玄珠,須在陽神老後,所謂“神仙再做神仙”。
(十)麵壁 餌服玄珠以後,即應行麵壁九年,煉神還虛之功。惟麵壁者,非麵牆壁枯坐,而係目中如萬仞當前,一塵不到之謂;九年者,非曆時九年,而係九轉功深,化身億萬,周遍法界之謂。俟麵壁功完,則修真事畢。那時升遐度世,可以悉聽其便了。
以上所談陰陽內丹法理,在門外漢看了,或猶嫌其未顯,而局中人看了,恐怕已將斥我太露了。惟或嫌或斥,筆者隻能置之不顧了。
(三)女子內丹法
筆者對於丹法,已談得不少了,可是都是男子丹法,關於女子丹法,尚未提及。一輩女讀者們看了,未免要誤會我重男輕女了。其實倒並不是什麽重男輕女,因為女子丹法,除初步功夫與男不同外,餘者即無甚差別。如能懂得男子丹法,就等於懂了大部分的女子丹法了。
女子丹法,亦有清靜與陰陽兩種。其初步功夫,除真空煉形一派與男子修法無異外,餘者略有出入,現將其分論如下:
甲、“從色身透出法身”之清靜女丹法
女子內陰外陽,生理上以血為主,故每逢一月行經一次,於下手之時,須從無經(此指年老經淨者言,並非指年幼未行經者)而做至有經,再從有經而做至無經,無經以後的功夫,便與男子相同了。其入手修煉之法,是用神在兩乳中中間的一穴之中,微微觀照。觀照之時,務須不即不離,勿忘勿助。因為過於著意則火燥,過於散亂則火寒,都不合自然之道。年輕者依法行持,約於旬日之間,即能於行功時,覺有暖氣一縷,自下上升至兩乳中間,此即血化為氣之景。久久行之,自能收無經者經重來,有經者經淨之效。惟以上功法,於經期之間,應暫停行為要。女子於赤龍斬絕之後,便可接做凝神下丹田,與男子同樣的功夫了。女子煉丹,雖較男子多此一層斬赤龍的功夫,而因其生理上與性情上之特殊優點,故見效之易,成功之速,往往反勝於男子。所以女界學者,可不必為多此一層斬赤龍功夫而憂慮。
乙、女子陰陽內丹法
男女陰陽內丹法,亦隻初關功夫不同。因為男子陰陽內丹法,在初關之中,即須仰仗他力。而女子陰陽內丹法,在初關之中,隻須自力更生,直至還丹之時,方借他山之助。女子雙修,不明真相者聞之,未免要驚疑興謗。其實隻要看一看觀音圖中的法象,便能恍然大悟了。況神仙妙術,迥異塵凡,斷非常道邪行可與比擬。
陰陽內丹法,以兩儀圖陰中懷陽、陽中懷陰為根據。因為男子外陽而內陰,女子外陰而內陽,一如兩儀圖中陰陽互藏之相。陰陽互藏,則偏而不全,不合於“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原理。遂有取坎填離,七返九還之說,所謂“隻緣彼此懷真土,遂使金丹有返還”。但金丹大道,乃先天之學,絕非著相的常道,用質的邪術。讀者諸君,不可不辨。
對於陰陽丹法,非但一般人聞之生疑,便是一輩子研究清靜丹法的人,也都不信。其實隻要三覆《參同契》“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與《悟真篇》“見之可用,用之不可見”之語,便可釋然了。不過此種丹法,必須上根利器,方能承當,否則每易逾淮成枳,變正為邪。古人之不肯明言輕授,就在於此。
十一 辨邪防騙
世上事物,都是相對的,故既有正道,即有旁門。丹道中的種種旁門,大多是從誤解丹書中的象言而來。譬如丹經以日月喻陰陽,旁門便因而造出了一種采取日月精華的方法;仙家借陰陽而雙修,邪道便誤會是禦女采戰;再如古人以卦象明丹道,不知者卻在色身上定八卦方位而育修;丹法從凡息返胎息,不明者卻以吐納為要道;甚至采生割折,不顧人道,吞汙服穢,妄希長生,種種胡為,不勝枚舉。總之,先天丹法,決不在後天形質上著想;虛無大道,怎會在矯揉中妄作?何況“苟無至德,至道不凝”,豈有為非作惡者,可以成仙證道哉?
晚近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旁門邪術,到處皆是。什麽教,什麽會,大多是糾眾斂財的機關,望好道諸君,以免受欺被騙,後悔莫及。凡以正道授人者,決不重於財勢,故如以重價為傳道條件者,便非正道。學者不拘從師入倘遇以金錢為先決問題者,便不可深信。如遇以種種利益引誘者,更不可盲從。好道諸君,不可不察。
十二 作者自白
讀者先後看了我兩篇丹道的論文,除與筆者素識者外,恐怕有不少的人要疑我是個羽扇綸巾,仙風道骨,善知過去未來,慣能呼風喚雨的當代神仙了。即其最低限度,亦認為我總帶些仙氣,與眾不同吧!豈知筆者的實際情形,非但與讀者理想的不符,抑且病骨支離,弱不禁風,是個十足的“人比黃花瘦”的東亞病夫。讀者聽了我幾句自白,未免要驚詫不信吧?現將筆者體格情形與行功經過略述於後,以告讀者:
筆者早失怙恃,乏人育養,致至七歲時起,即咯血病肺。自後時發時愈,忽輕忽重,纏懸不愈。於民國二十七年冬,因戰後環境惡劣,心緒不寧,以致血症大發。一病四年有餘。病中雖會遍中西各藥,曆試各種健身卻病之術,然終效驗毫無,難以康複。但以筆者自十八歲起,即喜究丹道,故丹經道書,堆積盈架。雖素知訣須師授,書無實言,然因病已至此,無藥可救,遂以“死馬權當活馬醫”的態度,照書中所述“凝神調息”之法理,姑妄“按圖索驥”,依之試行。不意實習一周,即覺神氣冥合,如入另一境界。繼即火發下丹,陽氣上衝,毛竅齊開,遍體微汗,旋又勢退涼生,神靜如山。從此一靜即陽生,漸漸氣滿丹田,關啟脈通,所有法輪常轉,耳後風生,腦中鷲鳴,目耀金光,鼻聞香氣,海底湧日,火珠過關,洞見髒腑,白雪紛飛,以及神行周天等形形色色,種種景象,不一而足。同時庭前植物,亦有春花秋放之異。多年宿疾,一旦霍然,精神形容,大勝於前。行功至五月餘時,忽有一表親來訪,見我神充形豐,大加慶賀,並立為介紹一筆耕職業。其時,我雖欲繼續行功,而重以此君之熱忱。鑒於環境之需要,又以嗣母之意,亦欲我出外治生,以補家計,於是就在出世入世不能兼顧之下,出外工作了。這樣,功廢半途的厄遇,大概是因為“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的關係吧!
自外出工作後,雖忙裏偷閑,在朝晚業餘之時,依舊繼續行功,惟以一日勞攘之餘,精神頗難靜定,遂致功夫日退,馴至神氣日衰,關竅漸塞,疾病複生,慢慢地又回到了帶病延年的舊狀。目下雖仍朝晚行功,然得不償失,獲益有限。不過聊勝於無罷了。
或問:行功至以上程度,何以猶會倒退如此?那因煉丹的人,非至一得永得的地步,他的功夫依舊要不進而退的。我當年見效雖速,而尚未到一得永得程度,因此,功夫一怠,便漸漸退步了。但我現在如能擺脫一切,重行專修,自較易於為功之故。
筆者前在病中行功之時,尚未得訣,而因能專心勤行之故,竟能見效神速,沉屙立起;現在雖已得訣,而因不能勤行,故反懦病。於此可見,修道一事,知而不行是無用的,所謂“談盡口訣難免死”。惟欲實習丹法,非先解決生活問題,具備各項條件不可。而生活之解決,條件之具備,又有時節因緣,難以強求,筆者刻正“居易俟命”,靜候機緣中。古之“病能養性魔無術,貧到誌愁鬼失權”一聯,確為戰勝貧病、征服環境的妙法,筆者將為拈出,冀與同病者共勉之。
按長生久視之道,固不外乎三元丹法,而卻病延年之方,則其術甚眾。筆者性好務博,不喜拘於一家之見,故於大道小術,莫不涉獵。惟以年事尚積,閱曆不廣,故見聞之微,仍如井蛙。倘海內高明,同道先進,能不棄駑鈍,賜以教誨者,則無論是道是法,為術為數,均當虔誠領教,洗耳恭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