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養性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正文

試析《合宗明道集》作者的姓名

(2024-07-24 08:49:45) 下一個

 (原創文章,如轉載請注明出處。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daobums.com

大約在上世紀中葉,《合宗明道集》由真善美出版社再版刊印,後又被數家出版社將此書與《明道語錄》合刊出版。封麵上的作者署名,有寫“冉道源”的也有寫“銀道源”的。本文試圖從《合宗明道集》一書的內容入手,探討作者的真實姓名。
從網上見到的照片來看,各出版社所用的底本,應該是來自初版於“己卯夏五月”(1939年農曆五月)的,民國二十八年石印本。對比《中國宗教曆史文獻集成》(黃山書社2005年出版)一書第二編《三洞拾遺》中所收的《合宗明道集》,發現該書影印時所用的就是這個民國刊本。目前此影印本有免費電子版可直接閱讀[1],也有rar文件可以下載[2]。由於電子版《合宗明道集》是從民國刊本影印而來,大家又都可以看到,那麽下麵的討論就圍繞此本進行。以下凡是提到頁碼的,都是指影印本《合宗明道集》的頁麵底部正中的頁碼。需要說明的是,影印本每一頁含民國刊本四麵。例如原書卷一的封麵,題詞和目錄兩麵,在影印本中都是在頁碼為(道10-495)的這一頁裏。
先來看圖一,編校者頁。圖中的紅色橫線是筆者後加上去的,以便於比較該頁內諸位人士之間的關係。

               圖一 (道10-500)

右邊第一列,"大江西派後學合宗冉道源集錄",頂格書寫,中規中矩。可知此書的編篡者姓冉,與大江西派有關,“合宗”和“道源”或為道號。用“集錄”而不用“撰”或“著”,可見編篡者的謙虛與低調。“後學”指後進的學者或讀書人,在此應為自謙之語。
第二列裏,“金艮山人”四個字頗為引人注目。艮為山,“金艮”不就是金山麽? 自稱“端陽翁”,或許是一位富貴老者,而且他與此頁內其他幾位有些淵源。大多數清末和民國的書籍,是把編著者的名字放在封麵或卷首,捐資者的名字放在書末或封三。一般說來,捐資者或對善書的內容知之不多,或者與編著者素不相識,或持不同的誌趣,甚至是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此處的“金”字與右邊的“冉”字同高,“端”字與左邊的“榮”字同高,可見這位富貴老者或許是古渝學道同人之一,而且資曆不遜於頁內左邊四人。如果“端陽翁”是學道同人,他在此處用“金艮山人”這個別號,估計不是為了炫富,很有可能是在暗示他的名字與“銀”字有關。因為“金”和“艮”二字橫著連寫就是個“銀”字。  
再看第三,四,五列。此三人名號裏都有“合”字與“道”字。可見冉姓榮姓江姓共四人,以及本書初集第一序(道10-498)的撰寫者“合天周道成”,和本文後麵提到的“合中黃道堃”(道10-556),這六人可能具有大江西派“道”字輩身份,同時還具有龍門派“合”字輩身份。

第七列的“端陽生”應該是資曆較淺者,在他的名號之上給安排了13個字,就把整列都占滿了,與最右邊的第一列有遙相呼應之勢。“上章”相當於“庚”,“執徐”相當於“辰”。如果用農曆的寫法,庚辰年重陽後又九月,就是“辛巳夏六月”,即民國三十年(1941年)六月。這裏放上以“中華”二字開頭的13個字,從版麵看是使“端陽生”處在比右邊四人低一字的位置上。從文字的內容來看,彰顯了中華太歲紀年法和古渝學道同人的愛國情懷,因為當時的大環境是中國抗戰進入了最艱苦階段。本書初集第二序(道10-499頁)的撰寫者“教禮劉明通”在序中寫下:“...吾合宗道源師...複念丁斯浩劫,生靈塗炭,敵國外患,糜爛無以加矣!而戰雲迷漫世界,危如一發千鈞。知外道旁門之教義,實不能濟此末世之傾危,舍斯道其何以綱維全宇,救人類之滅絕耶?因是乃循門人之請求,錄出舊日撰述,選印九卷,名曰《合宗明道集》。”  這一段講的很清楚,是在門人提出請求之後,“合宗道源師”把自己以前撰述的文字選錄出九卷,編篡成《合宗明道集》。

下麵看本書的中集。這裏要說明一下,《合宗明道集》全書共三集每集三卷,但隻有中集有自己的名字:[玉京法程] 。先看合中黃道堃寫的“玉京法程序”,因為其中提到了一位“端陽老先生”。

                                                     圖二 

請看圖二上部右頁末列紅線處“巴川......”二字,至左頁第五列的“問序於子”這一段。把這段內容簡化一下以便於理解:“巴川端陽老先生...... 集為一書...... 問序於子”。如果把這一段與上麵劉序的末句聯係起來看,就可以做一個推理:既然此書(玉京法程)是由“端陽老先生”所集,那麽他與劉序裏講的“錄出舊日撰述,選印九卷"的“合宗道源師”應該是同一人。隻是由於劉,黃二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他們對冉道源的稱呼不同。在此還可以做一個推測:按年齡看,“端陽老先生”應該是指編校者頁上的“端陽翁”,而不是資曆較淺的“端陽生”。在本書上集“及門教一子”寫的序(道10-528)裏提到了“合宗道源師”的年齡。把這一段抄錄過來:“......合宗老人,巴川之隱君子也。性既孝友,酷嗜於道。三教經傳,百氏典籍,靡不精研實證。年逾稀齡,貌似壯強。慨大道之不明也久矣。翻刻各種善書而外,複將生平心得於修己立人之學,輯為一書。顏曰《合宗明道集》......"。可見此時(1939年)“合宗道源師”已經70多歲了。

在中集的“玉京法程序”之前,是“玉京法程緒言”(道10-555)。為節省篇幅隻把要點抄錄過來:“茲有二三道侶...... 體驗仙師法程...... 同參各種丹經...... 特選崔公、呂祖、涵虛一派真傳之簡要次序丹訣...... 集為一書...... 刊板印刷。俾有誌學仙者...... 真參實悟...是則集書者之區區微意也夫。癡道人識" 。這一篇又提到了“集為一書”還有“刊板印刷”。這位集書刊板的人是誰呢?自然是指"二三道侶", 其中就有此文落款裏的“癡道人”。

在本書中落款為“癡道人”的文章還有三篇,其一是圖二下部的“玉蟾白仙翁行略語錄原起”。其二是“崔公入藥鏡三字經淺解序”(道10-570)。其三是“呂祖百句章白話說明”(道10-575)。現將第三篇文中關於“癡道人”的部分抄錄如下:“癡泛覽群書,虛勞歲月,已曆六十春秋,幸蒙涵虛先生,暗裏提攜得受《三車秘旨》,參悟《九層煉心》,略識丹道層次。今因未得《百句》真解,聊作一解,......幸甚幸甚! 癡道人記”。可見“癡道人”遇李涵虛先生是在60歲之後。那麽再做個推理,因為“癡道人”集錄刊印《合宗明道集》,那麽他與“合宗道源師”是同一人,與端陽翁也是同一人。

中集卷二的封麵比較重要,因為裏麵出現了兩個名號:“銀鏡堂”和“鏡堂銀公銓”。請見圖三中紅線處。另外,本書上集卷三裏的後跋之二,落款是“銀公銓鏡堂題”,請見圖四左頁末列紅線處。

                                                      圖三 (道10-563)

                                         

                                                圖四(道10-542)

前麵曾講過,學道之人在書中用“金艮山人”的別號,可能是想暗示他的名字與“銀”字有關。圖三和圖四裏的銀鏡堂和銀公銓,名字中都有個“銀”字,可見“金艮”二字確實是有所指。那麽他的名字是“銀鏡堂”還是“銀公銓”呢?。考慮到這三處落款的情形有所不同,重點看圖四裏左頁“合宗明道集再跋”的落款,“後學銀公銓鏡堂謹誌”。

古人在著述末尾處落款裏的自稱,大約從漢代起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格式,即名在前,字在後,而且一直為後世所遵從[3]。依此論之,“銀”是姓,“公銓”是名,“鏡堂”是字。中華傳統文化裏命名取字都有學問,名與字有固定的組合方式,所以能“聞名即知其字”。銓,衡也。考量以銓。公,平分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鏡堂”二字可能出自典故“虛堂懸鏡”[4]。因“銓”可稱重,“鏡”可察形,有審度、鑒察之功能,此二物屬於連類相及。故以“公銓”為名“鏡堂”為字,是符合名與字的組合方式的。從古人常用的字輩看,“公”是一個常用字。例如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5]。 曆史名人以“鏡堂”為字的,有清代人牛鑒(字 鏡堂 ),嘉慶十九年進士[6]。

至此做個推測:“金艮山人”端陽翁本人姓銀,名公銓,字鏡堂,別號之一是“癡道人”。為什麽銀先生要在《合宗明道集》裏把自己的真實姓名隱去呢?估計是想避免為聲名所累。為什麽要改成姓“冉”呢?可能是因為重慶有些區縣(例如豐都)的方言,在發音上“圓”與“雲”不分,還有,“鹽”與“銀”不分[7]。另外,冉姓人口比銀姓要多,據2020排名,前者是第198名,後者是第289名。

                                                                                                                                                                

                                                                                                       甲辰季春後學蜀賓述於美東巴城之郊

-------------------------------------------------------------------------

[1]  https://www.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76/c76041.htm#
[2]  http://www.homeinmists.com/new_uploaded.htm
[3]《中國人的名字別號》 吉常宏著,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https://www.99csw.com/book/4807/171488.htm
[4]《宋史·陳良翰傳》:“無術,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 https://www.zdic.net/hans/虛堂懸鏡
[5] 孔氏家譜的流變  http://www.kongjia.org/web/ah/20240127/2007.html
[6]《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 牛鑒,清甘肅武威人,字鏡堂。嘉慶十九年進士。授編修。累官至兩江總督。
[7] 重慶區縣方言大測試  https://www.163.com/dy/article/DR49K5QO0518W8E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