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供銷社(中)-- 曾記否? 雲聊係列國內篇

(2022-11-23 11:11:16) 下一個

供銷社”那些事,我們這輩人都親身經曆過。

個人體驗

1970年代,我在晉東南的農村和三線工廠生活時,常到供銷社買東西。比如鹽、醋、燈油、火柴等(油和糧是憑票證供應)。我所生活的地區有公路,貨物運輸方便,所以鎮上供銷社的門臉也不算太小。

在我的記憶裏,供銷社裏有家用百貨、食品、柴米油鹽醬醋茶、五金工具、書籍等等……。從我個人的經曆(不代表別人),感覺供銷社的——

優點是:

1、東西便宜。買一斤鹽,半斤醋(自己帶瓶子)也就幾分錢。記得在供銷社買的揉麵盆和飯碗,花色還挺雅致,古色古香的。

2、方便穩定。網點比較多,農村的公社,甚至大的生產隊,都有供銷社。離住家就幾分鍾的路。灶上點了火,發現鹽罐子見底,趕去供銷社買,十分鍾就回來了。

3、可以買到在大城市脫銷的緊俏商品。比如:在公社供銷社,我買到過純粹的雲南白藥,每瓶有一顆保命丸;還有新出版的《戰地新歌》;我表哥甚至買到過中英字典(這些在大城市都脫銷);還買過貨真價實的中藥材,黨參、當歸等。可能鄉下人“不識貨”,或者嫌價錢貴。

4、供銷社的就業起點低,解決了部分鄉鎮百姓的就業問題。

5、市場和價格相對穩定。沒有競爭對手,不用擔心破產;滯銷問題也不突出。

  

缺點是:

1、對生產者而言,供銷社是唯一的收購渠道,“統購統銷”政策讓他們沒有選擇餘地,甚至要賠本供貨。

2、對消費者而言,供銷社一家獨大,“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貨源、產品都長期不變。當年生產力低下,需大於供,是典型 “後門商業”模式。通常緊俏商品先內部處理,不會擺上櫃台。

3、是基層“後門就業”崗位。供銷社售貨員可以脫離日曬雨淋地種地“受苦”,還可能轉成“吃商品糧”的城市戶口。員工多是公社書記和領導的親友,或者“相好的/小情兒”。

4、服務態度不太好。售貨員因有背景靠山,能上崗就已經“高人一等”,加上把握著日常生活資源,沒有銷售壓力,很難“笑臉待客”。記得三線工廠的年輕工人,會特意和售貨員拉關係,帶一些小地方見不到的小禮品或女性用品,“走通後門”就能買到“緊俏商品”了。

5、因流通渠道緩慢甚至不暢通,有些農民最需要的生產物資如化肥等,常常被積壓、流失甚至被偷竊。

私人供銷渠道

我所去過的供銷社,都不供應新鮮蔬菜水果。三線工人需要的雞蛋、蔬菜,都靠個體農民挑著擔子,到工廠的生活區叫賣。或者職工直接下到村裏去向農民買。

至於牛奶,我也曾買到過,是附近的養鹿場來銷售多餘的牛奶。牛奶本來是給小鹿吃的,當奶牛的產量過高或者小鹿太少的時候,就會賣給附近工礦的職工。

記得當年肉類供應緊張,附近的村裏,時不時有耕牛受傷不能勞作了,就被賣到供銷社。我卻從來沒從供銷社前門買到過牛肉。賣肉師傅有固定的關係戶,他會讓關係戶知道他的需要,然後用牛肉“物物交換”。

我的廠裏有人與鎮上賣肉師傅是長期關係戶,有一次他拿到的牛肉太多,也轉賣給我一塊鹵好的牛肉,肉呈玫瑰紅色,又嫩又香。後來他有一次喝多了,告訴我們,賣肉師父有個鹵肉的秘訣:前一天晚上他開始用大鍋煮牛肉,自己也大量喝酒,然後把小便尿到鍋裏,第二天早上起鍋,那肉又紅又嫩而且不會散爛,還說這就類似南方的硝肉。我無從辨別真假,反正那之後我再沒機會買到過牛肉。

資源匱乏,社會變態

再說兩個我從網上看到的、當年有代表性的供銷現象。

帶魚在當年絕對是緊俏食品,隻有過年節才會憑證供應。1980年春節,鄭州某副食店供應憑副食本供應帶魚,排隊的長蛇陣有一百多人。其中就包括了省商業廳副廳長和他老伴。

這時有人插隊,這人顯然是副食店員工的親友。盡管大家齊聲叫喊提意見,營業員卻充耳不聞,照樣把帶魚給了他。這位商業廳副廳長親眼看見這事,就亮明自己的身份,對這事提出了批評。沒想到售貨員不等副廳長把話說完,就氣勢凶凶的說:“賣給誰,不賣給誰?先給誰,後給誰?這是我的權利。你雖然是大官,你也管不著,這就叫縣官不如現管”。副廳長氣得當場心髒病發作,暈倒在地。

當時流行說“縣官不如現管”,在物資緊缺的地方工作的人,往往比當官的更“牛X”。比如你去賣肉,但不認識賣肉的,你想要哪塊肉,他偏偏不給你,好肉通常要留給他的關係戶。沒關係的人,花同樣價錢,隻能買到帶皮帶骨的邊角肉。而且常常當著其它顧客的麵,堂而皇之地把好肉給了熟人關係戶。

說一個比較正麵的:許海峰是中國第一位奧運冠軍,以566環的成績獲1984年在洛杉磯舉辦的、第23屆奧運會的自選手槍慢射金牌。又稱“零的突破”。

……許海峰中學畢業後,也曾是插隊知青,後來分到供銷合作社工作。當時化肥是緊俏物資,常有人來供銷社偷化肥。有一次許海峰發現有人從破損的化肥袋子往外掏化肥,就前去製止,對方不服氣,兩個人就動手打了一架。這人後來還帶了他的朋友想教訓許海峰,沒想到替許海峰助威的人更多。可見當初化肥對農民有多重要。據說許海峰目前的視力很差,就是因為當年在供銷社被化肥熏壞了眼睛。

有人評論說:“供銷社對政府而言,解決了商品集散和就業問題,還可以增加稅收。隻是它既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不符合人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