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還文學城博客

傳統學術之我見:從
daohuanblog。wordpress。com看過去的。
正文

因果的係統觀5:偽科學 (有增補)

(2023-01-16 09:24:21) 下一個

因果的係統觀5:偽科學

楊道還 3/15/22

名實體用的結構不僅提供了探討因果的方法,而且給要討論的對象提供了一個分類的方法。

據說愛因斯坦奉獻完了科學,又奉獻了大腦,讓人們能夠一窺天才的腦細胞。研究很多,結果不多。據說結束後,還有某個神經學家偷了一部分,回去繼續研究。但似乎不管怎麽研究,這顆大腦始終在正常範圍之內,沒有長出個與質能方程或《相對論》對應的腦葉或結構,既無特出,也無病理。

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這些前所未有的理論的果總是要有個前所未見的物質基礎的因吧?至少需要有點兒異常。因為愛因斯坦這樣的人物,畢竟是極為稀有的。這個疑問大概是很多科學家的困惑。所以對愛因斯坦的大腦的研究,恐怕還會前仆後繼。

但一休和尚對此有個解釋,當足利義滿威脅說,要剖開他的頭,看看智者是怎麽與人不同的,一休讓他劈開一朵花,去找其中的美。

這個故事,有兩個精彩之處,一是,一休將美與天才式的機智等同起來,二是,剖花找美是愚昧的。前文所講蘇軾的《琴詩》,也是一個與禪宗有點關係的故事,蘇軾所問,也是美在哪裏?

天才生理上的因,即便研究了出來,也屬於孤證不立,偽科學。科學發現,因此可以說是不科學的。所以研究天才進入死胡同也沒關係。

哈佛前兩年拋出了良知的研究,發現經檢測,有某個比例的人沒良知。這個科學結果被很多人引用,來證明各種各樣的東西和自證。這個研究的對象,應該說是善,至少與善有關。這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善人很多,即便拋開偽善的,也比天才多得多。這更值得研究,以找到其生理基礎上的因:缺乏的人,可以關在監獄裏給予補養;不缺乏的,可以研究其衛生,社會因此大好起來,豈不是造福人類?至於哈佛的研究,我不知底細,不知他們認為的良知是什麽,但“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所以想來,他們所謂的良知大概不是可以歸類為良知的東西。但哈佛的研究,總不能說是偽科學吧?!

同理,美這個東西稱為學,總要有點兒因吧?隻有馬後炮式的對果的介紹和欣賞,跟集郵有什麽兩樣?沒見說有個集郵學的?或者有,我沒見過。藝術品市場很大,如果不是那麽莫名其妙的話,可以想見會更大。那麽,測出來某人的藝術腦葉大的驚人,憑這個定價,就能給這個市場一個“科學”的支撐。很奇怪,為什麽科學家沒去研究這個?

此類的因果,還有很多,似乎離開工廠和實驗室,所在皆是,文學,藝術,生活,娛樂,體育,幾乎樣樣有關。

但製造生產,也是如此。邁克爾·波蘭尼在《個人知識》裏講,二十世紀初,英國一個樂器廠聚集了各種科學家,工程師和各種材料,去複製一把斯特拉第瓦利(1644-1737)製作的小提琴,卻“令他傷感”地不成功。而那把小提琴卻是沒什麽機密機械的參與,而手製的。那麽這個小提琴的果,從哪個因來?把斯特拉第瓦利從墳墓裏挖出來研究研究,會不會有幫助?波蘭尼講的這個事例,與《莊子》裏幾個寓言相仿。

有朋友閑聊說,生產線克服了這個問題。但並非如此,一個生產線的果相似,但生產線與生產線間存在不同,蓋生產線設計者不同,最佳產品亦不可完全複製:差勁的果可以複製,最好的不能。

波蘭尼在《個人知識》裏談論過科學實驗發現,以及複製,可供參考。他本人是有成就的化學家,有學生和兒子獲諾獎。

人希望長生不老,古已有之。現代科學提供了兩種可能。一種是克隆人,一種是將思維上傳到網絡。先不論這樣的理想或幻想是否可能,這兩種方法的根據是什麽?還有第三種方法麽?根據體用的模型,前一種是體的複製,後一種如能成功,則是用的複製。然而隻有同體、或者隻有同用,能稱為複製嗎?電影《阿凡達》提出,體用共同複製的機製。那麽,這樣複製出來的,還是原來的那個人嗎?有誌於科學和律師行業的人,大概可以從體用六種變化中得到些啟示。

以上雜例,皆是需要名實體用的結構存在的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