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柯作品

勞柯的原創作品,包括小說,散文,和隨筆
個人資料
正文

韓國印象

(2024-09-01 18:37:09) 下一個

韓國印象

文/勞柯

從2024年6月19號到8月6號,我們一家四口待在韓國(其中去日本一個星期)。去之前本來想把每天的見聞都寫下來,但因為租住的地方很小(我寫作需要非常安靜的環境)而且工作繁忙,所以沒有能記下每天的見聞,很是遺憾。

 

 

愛美的女士

 

去韓國乘坐的是加拿大航空公司飛往仁川機場的飛機,我鄰座坐了一位看上去二十幾歲的大姑娘。坐長途飛機是對人體力、身心和意誌的三重考驗。在狹小的空間裏有人讀書,有人看電影,有人工作,但大部分人都似睡非睡地消磨時間。我屬於大部分人中一員,一上飛機我就把眼睛閉上,沒有絕對的必要也不會離開座位,即便這樣每次坐長途飛機也會把自己坐得蓬頭垢麵,如一千年都沒有洗臉一般。

 

飛機快到仁川的時候乘務員提供了一頓早餐,吃完早餐後隔壁座位上的大姑娘開始化妝。描眉塗唇打粉底上腮紅,隻一會功夫就把自己打扮得清新靚麗精神飽滿。經此一打扮,那空間狹小的飛機就如寬敞明亮環境優雅的家。

 

人如果清新,環境也就清新;人如果邋遢,環境也邋遢。

 

世上的人都愛美,尤其是韓國的女士。在首爾的大街上,每一位女士都裝扮得非常仔細,這無關於年齡,無關於瘦胖,無關於高矮,也無關於貧富。打扮和化妝在韓國是一種時尚一種習慣。在公交車上,地鐵上,在等紅綠燈的路口,在商場裏,甚至於在飯館裏,都能遇到有女士拿著化妝盒在旁若無人地非常仔細地給自己補妝,精益求精,精致到無與倫比。

 

六月份的首爾悶熱而多雨,出門除了帶一把雨傘以外女士們好像都要帶一個小風扇。小風扇們和人一樣精致。用的時候拿在手上,小巧玲瓏;不用的時候放在隨身的小包中,輕巧方便。不但風扇造型精致,顏色也七彩繽紛,有白有粉,有黑有藍,有的是純一色,有的顏色相間。看著那些打扮得精致的人用纖纖小手拿著精致的小風扇給自己精致的臉吹風,即便在悶熱的夏天,也讓人感到通體的清涼和享受完美的眼福。

 

今年韓國似乎流行寬鬆型的衣服。寬鬆的上衣,寬鬆的裙子,和寬鬆的褲子,讓這個悶熱多雨的夏季多了些寬鬆愜意。

 

繁忙的大街

 

首爾大街非常繁忙,即便到了半夜十二點,馬路上依然車水馬龍,人行道上依然人流如織,餐館前依然有人在排隊就餐。無論大街還是小巷,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沒有半刻的休息。

 

雖然同樣的繁忙,但白天和晚上還是有區別的。白天的大街非常幹淨,似乎連個紙片都找不到;晚上的街邊會堆著各式的垃圾袋。韓國的垃圾分類很複雜,即便同是可以回收的垃圾比如礦泉水瓶和紙杯也不能放在同一個垃圾袋裏。臨街的小店每天產生的各式垃圾,到了晚上都會被分門別類地裝在垃圾袋裏放在街邊。我沒有看到過收垃圾的車,所以我不知道那些垃圾是什麽時候被運走的,但到天亮的時候,街道就會被打掃得幹幹淨淨。

 

車來車往,最繁忙的莫過於外賣騎手的摩托車。外賣騎手騎著這些樣式各異的摩托車穿梭於車與車隻見,來往於顧客和飯館,日夜不停,風雨無阻。我們雖然在首爾住了一個多月,但一次外賣都沒有點,不知道這些外賣騎手收入如何。看著他們繁忙的身影,我單方麵認為收入應該還可以,要不然怎麽會有那麽多人從事這個職業呢。

 

除了外賣騎手忙碌以外,臨街餐館裏的服務員也很忙。夜幕來臨,年輕人三五成群,邊吃飯邊喝酒,高談闊論。吃飽喝足了,好多人會聚在在街邊抽煙,男男女女,在黑暗之中吞雲吐霧。世界各地都有煙民,但在大街上聚在一塊抽煙似乎並不多見。

 

街邊還有很多地攤,擺地攤的似乎都是老先生和老太太。有賣水果的,有賣香料的,有賣蔬菜的,還有賣衣服和鞋子的。買日用品都有標價,但賣食物比如水果的都論框賣。有的水果攤已經把水果放在框裏,有的把框放在水果邊,由顧客自己裝滿。

 

走在這繁忙的大街上,我知道它不會因為有我而更加繁忙,也不會因為沒有我而變得冷清。幾十年後它也如今天一般繁忙,隻不過那些現在在街邊喝酒抽煙的小夥子和小姑娘們會變成街邊擺攤的老頭和老太們,但街頭依然會有喝酒抽煙的年輕人,然後又過了幾十年,然後又過了幾十年....

 

據說是美食

 

韓國的泡菜聞名世界,不管在什麽樣的餐館裏就餐,服務員總會先上幾小蝶泡菜。泡菜中最為常見的莫過於大白菜葉泡在紅彤彤的辣椒中,其實在韓國似乎啥都可以做成泡菜,比如花菜豆芽海帶絲,再比如土豆茄子長黃瓜。除了蔬菜泡菜以外,還有其他食品做的泡菜,比如豆腐和一些粉做的糕。

 

第一次吃泡菜可能覺得新鮮,第二次會感覺一般,第三次吃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泡菜是一無色二無味三無品的三無菜。即便看到紅彤彤的辣椒,那泡菜也是不辣的,但是如果因為泡菜裏的辣椒不辣你就認為韓國的食物不辣的話,那你就犯了嚴重的錯誤。除了泡菜,韓餐還有各式各樣的砂鍋,其中有一種是豆腐砂鍋,除了豆腐還有一些肉末,這種砂鍋看上去不辣,其實是非常辣的,而且是熱辣,熱辣辣的。還有一種砂鍋是牛肉砂鍋,牛肉片切得很薄,砂鍋裏還有有點金針菇,這種砂鍋不辣但是非常甜,甜到什麽程度呢,甜到讓我懷疑人生。幾天下來,我們全家得出一個結論:除了三無的泡菜,韓餐隻有兩種味道,要麽辣要麽甜。

 

除了泡菜和砂鍋,當然還有韓國烤肉。韓式烤肉是一種美味,但有一種烤肉我卻是很難接受,那就是烤五花肉。白白的五花肉被切成片,不知道這些肉片有沒有經過處理,不過看著這些白白的肥肉我也就有些反胃了。用來烤五花肉的烤盤是斜的,這樣烤肉烤出來的豬油就可以往下流浸泡放在下麵的泡菜。烤盤熾熱,那五花肉很快就會變成焦黃色,據說變黃以後就可以吃了。雖然大部分豬油都已經烤出去了,但吃一片烤得焦黃五花肉依然讓人滿口都是油,那種油膩感很難讓人接受。太油膩就想吃一口泡菜,結果泡菜也是侵泡在豬油裏。

 

朝鮮冷麵是另一種出名的食物。一位韓國朋友告訴我朝鮮冷麵是從朝鮮傳到韓國的。冷麵的麵是蕎麥麵,韌性很好但顏色很深。冷麵的湯的顏色和麵的顏色很相近,是加了調料的水但沒有啥味道,如果說完全沒有,那倒不是,似乎有一點芥末的味道。冷麵真冷,湯裏都飄著冰。因為我喜歡吃麵條,看到冷麵就會點一碗,但每次都會後悔,因為那裏的冷麵和山東的冷麵是兩回事。韓國餐館裏還賣一種炸醬麵,據說是跟中國學的,因此韓語裏的炸醬麵和漢語裏的炸醬麵讀音非常相近。炸醬麵的麵條是很好的麵條,但醬卻做的黑乎乎的,不要說吃,隻需看一下就讓人沒有食欲。

 

除了這些傳統的韓式菜,還有炸豬排,炸蝦,和炸蔬菜這些受日本影響的菜。炸豬排配上白米飯倒是和中餐相近。我還在一家菜市場裏找到了一家賣包子和餃子的攤位。在韓語裏也叫包子和餃子,雖然名字和形狀和我們包子餃子一樣,但味道卻有很大的區別。餡做得太爛了,吃起來沒有任何口感,如咀嚼一坨‘麵麵’的東西,即沒有菜香也沒有肉香。

 

三麵環海,韓國人應該吃很多海鮮。離我們住的地方不遠就有一家叫‘東海’的海鮮館。海鮮館門前有兩個很大玻璃缸,我們剛到的那天看到玻璃缸裏全是螃蟹。玻璃缸邊上就有一口很大電蒸氣鍋,我想那口鍋是用來蒸螃蟹的。每次路過那裏都都要看一下玻璃缸,那裏的螃蟹越來越少,最後隻剩下了一隻。我不知道對那隻最後剩下的螃蟹表示慶幸還是應該可憐它,要知道等著被蒸是非常痛苦的。第二天兩隻大缸又裝滿了螃蟹,新的一輪又開始,不過我們一直沒有去吃那家餐館,因為我覺得活蒸螃蟹太過於殘酷。

 

在韓國吃了韓國食物,我發現他們雖然曾經和我們使用相同書寫文字,但他們和我們有著完全不同美食文化。曾經聽說過一個笑話,說一個新加坡人在北京吃烤鴨,吃完後說北京的烤鴨沒有新加坡的正宗。這個笑話很適合我對韓餐的評價:韓國的韓餐沒有美國的正宗,因為美國的韓餐好吃,雖然大多數是中國人開的。

 

清溪川

 

首爾是國際大都市,引導國際潮流。幾年前流行一首韓語歌曲《江南Style》,歌曲中人跳舞的樣子就是兩隻手疊在一塊往下按,根據跳舞的樣子,在首爾的繁華地段已經有了這樣一個巨大的手的雕塑。那兩隻巨手惟妙惟肖,蒼勁有力。當時那首歌風靡全球,由這個雕塑一則可以看出首爾的商業嗅覺,二則可以看出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自豪感是不需要曆史的,隻需要自豪,哪怕一首歌也可以全民族自豪。

 

除了大都市的繁華,首爾還有一個清淨去處,那就是清溪川。清溪川是條小溪,但在它的兩岸建了各種各樣的民眾健身設施,於是它就成首爾的一個景點:健身一條河。

 

清溪川起源於首爾的最高山:冠嶽山。這座山高六百二九米。上山有幾條路,有的路緩但長,有的路陡但短。這座山我爬過一次,是沿著陡峭路上去了,路上全是岩石,岩石縫隙裏有涓涓細流,據說這些涓涓細流匯成的清溪川。清溪川在山澗時比較急,而流入市區後很緩。河水很淺很清,所以在河岸上可以看出河床上被衝刷得圓潤的大小不一石頭。平時在小溪裏根本看不到大魚,但大雨時因為河水暴漲,漢江裏的大魚會逆流而上,等水退卻時被擱淺在清溪川裏。

 

清溪川兩岸的健身設施一應俱全。我對健身器材了解很少,所以大部分器材我都叫不出名字。無論在早上還是晚上,來清溪川鍛煉的人絡繹不絕。有人鍛煉手指,有人鍛煉手臂,有人鍛煉脖頸,有人鍛煉雙肩,有人鍛煉胸和後背,有人鍛煉腹肌和臀部,有人鍛煉腿,有人鍛煉足。鍛煉足的設施是一條鵝軟石鋪的小路,人光腳走在上麵,可以按摩腳的各個穴位。

 

除了器材,還有跑道,籃球場,和跳廣場舞場地。跑步和打籃球的大多是年輕人,跳廣場舞是大媽和大叔。跳廣場舞的時候放著音樂而且有人站在台子上領舞,廣場上的大媽大叔們隨著音樂跟著領舞人扭動自己曼妙身軀,無論近看還是遠觀,都非常壯觀。

 

除了鍛煉身體,清溪川也是遛狗的好去處。有人牽著大狗,有人用小車推著小狗。還有一處原本白天給孩子們玩水的池子,晚上把水放掉,那裏個池子就成了小狗們的樂園。遛狗人把小狗從小狗車裏抱出來,小狗就在池子裏撒歡,狗主人坐在池沿上。

 

狗多,池子裏跑滿了狗,狗與狗之間用狗語交流;主人也多,池子沿上坐滿了成年人,人與人隻見用人語說話。

 

動物與人其樂融融,唯獨沒有孩子。在首爾一個多月,除非下大雨,我每天都會去走路,總共遇到兩次遛娃的夫婦。

 

除了鍛煉設施,兩岸的牆壁上還有各種裝飾,有些是壁畫,有些是實物。有一副巨大壁畫,畫的是一位騎馬佩劍威武高大的將軍。那副畫畫得非常有立體感,馬的一隻蹄子似乎踏在河岸的路麵上。遠遠地看上去,那位將軍和他的馬隨時隨地都可以從畫裏變成現實中的人物。實物大多是星光圖,在夜間,不但高空有星星,兩岸也有星星,真的可以伸手觸星辰。

 

看著星星,聽著水聲,裹夾在鍛煉和閑庭信步的人流中,不管你那一天過得多麽煩惱,這樣的環境也會讓你輕鬆。

 

英語、漢語、韓語

 

因為語係的不同,對東亞三國的人來說學習英文都很困難,特別是說和聽。在首爾街頭會說英文的人很少,即便在大學校園裏問路,他們也會拿出手機讓人用英文輸入然後轉成韓語,在大街上和餐館裏更是如此。韓語中的字翻譯成英文似乎沒有固定的各式,比如‘林’這個字可以翻譯成‘lim',也可以翻譯成 ‘rim',所以當用英文字母把地名和人名輸入到翻譯軟件的時候,翻譯成的韓文也就和本意相差很遠,所以鬧出了很多苦笑不得的笑話。

 

有一次我從光明火車站打的去一個叫‘seowon’ (書院)的車站,結果出租車司機不懂英文字母,把我拉到了一個叫‘suwon' (水源)城市,一路上不管我怎麽解釋,他不住地給我點頭,因為他根本聽不懂,而且也不知道到'seo'和‘su'的區別。本來二十幾分中的車程,結果折騰我兩個半小時才‘書院’公交車站。

 

在那所大學裏待了一個半月,和一位博士後成為了朋友,從第二天開始我們幾乎每天中午都在一起吃中飯。剛開始那幾天,他說的話我基本上聽不懂,幾天後連蒙帶猜能夠聽懂一些。因為我的英文比較差,所以大多是時候我們兩個的對話都是雞對鴨講,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成為朋友。我還認識一個讀博士的學生和我一起打了幾次乒乓球,不過她基本上沒有給我說過話,要交流的時候就用英語寫在便簽上。

 

韓語裏有很多字的讀音和漢語非常相近,比如前文所說的‘書’,在韓語裏讀‘seo’,而在我們老家讀‘fu’;水在韓語裏讀‘su',在我們家鄉讀‘fei’。就這兩個字而言,韓語裏的讀音比我的家鄉話更加接近普通話。還有‘萬千百十’和‘一到九’的讀音和漢語裏的讀音非常相近,所以我在買東西的價錢是可以聽懂的。韓國人稱呼‘中國’就叫‘中國’,不像西方人那樣稱為‘China'。

 

我有一位朋友今年七十一歲,他說他和說漢語的人交流即便不說英文也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他可以把韓語用漢字寫出來。他說過去的書籍都是用漢字來寫的,不過因為繁體字太過於複雜,隻有很少的上層社會的人會寫。他說他的嶽父已經快一百歲了,現在還用毛筆寫春聯,而且有的時候還寫詩詞。那些老人不但會寫漢字,而且寫出來的文章和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格式語法也完全一樣。如果但看這些文字,很難說那些文字是韓語還是古漢語,因為一切都一樣。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不會認漢字了,但是能說幾句漢語的人還是有的,而且多數人都能用漢字書寫自己的名字。我打出租車那一次因為遇到一位能說漢語的人給司機解釋我要去的地方才使我最終到達的目的地。還有商場裏服務員和菜市場裏買菜的有的時候說幾句蹩腳的漢語。當然生活在首爾的中國人很多,說漢語的人也很多。有個叫大林的區,那裏似乎不需要說韓語和英語。

 

寫道這裏,我突然想如果韓國人到現在依然用漢字和文言文書寫文章,那會是一種什麽樣的情形呢?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向我們一樣進行白話運動,也許發明韓字就是他們的一場白話運動,從那以後,書麵語和平時說話成了一回事。

 

習俗和傳統

 

在韓國僅僅待了一個多月,對他們的習俗和傳統不可能全麵了解。朝鮮王朝統治了朝鮮半島六百多年,而這個王朝的統治者稱中國的政權為中原政權,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使用中國皇帝的年號,使用文言文,並且崇尚儒家思想並以此思想治國,因此韓國的很多習俗和傳統都和其臨近的中國北方差不多。

 

韓國人過春節,也貼春聯。我在一個博物館裏看著這樣的春聯:掃地黃金出,開門百福來;柴扉亦有春風到,稚子能書大吉年。這些春聯和我們的春聯沒有任何差別,但他們的春聯是寫在白紙上的,據說這是從商朝那個年代傳下來的,到了明清,中國人把春聯的紙改成了紅色,而朝鮮人卻保留了原來的傳統。

 

除了春節,韓國還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掃墓和中秋節團圓這些風俗也一樣。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據說那天隻能吃冷的食物。中秋節又稱秋夕,吃一種傳統的糕點,不知道這種糕點和中國的月餅是不是相似。端午節中國人有吃粽子的傳統,但南北方的粽子的口味有很大差別,北方人吃的粽子是甜的,這和韓國人在端午節吃的糕點的口味很相近。

 

因為受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韓國人也有‘三從四德’,也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和中國的北方一樣重男輕女。我參觀過一處博物館,博物館裏有個專題館講述一個韓國人的一生。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禱告希望生個男孩,出生以後過滿月,長大以後走仕途,去世後出殯時棺材上要罩一個畫著各種鬼神的罩子,這些習慣和中國北方的習慣是一樣的。

 

我參觀了韓國國家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大廳裏最顯眼的地方矗立著個一座古塔,那古塔和唐代高僧玄奘有直接的關係。博物館裏展示了很多古文獻來展示韓國的曆史,這些文獻都是用漢語文言文寫的,也就是當時韓國的書麵語。這些文獻上的年份也都是中國皇帝年份,什麽道光某某年,嘉靖某某年。這些文獻徹底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過去我覺得朝鮮是個遙遠的神秘的國度,從這些文獻上我看到原來我們離得那麽近。

 

一八九五年中日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第一條要求朝鮮半島完全獨立,第二條才是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和澎湖列島。兩年後的一八九七年,朝鮮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高宗正式稱帝,國號大韓帝國,年號光武。自此朝鮮有了自己皇帝,有了自己的年號,隻可惜這個國家隻存在了十三年就被日本吞並。

 

大韓帝國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她在韓國曆史上卻留下了重重的一筆:自那以後韓國的政權和中原政權再也沒有關係。

 

人有悲歡離合,國也有悲歡離合。合合分分,唯一不變的民間那些習俗。看到韓國年輕人見到長輩畢恭畢敬地鞠躬,那形象那態度那姿勢太像國產古裝劇裏的人物。看到這些,我突然想問:“當我們怨恨別人搶我們的傳統的時候,我們自己真的保留了我們認為是我們的那些傳統了嗎?”

 

下文是韓國詩人關於春的詩,以它來為這篇文章結尾吧:

百五東風屬暮春,清明寒食最良辰;

舉知掃墓行澆奠,墦上應無飲酒神。

08/30/2024

歡迎關注公眾號:月亮上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