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汪曾祺離開西南聯大流落上海,何去何從,心情灰暗。恩師沈從文托李健吾關係,推薦他到私立致遠中學教國文。三十多年後(1983年),他寫下《星期天》記錄教書時目睹的人和事。這一幅上海中下層階級的社會群像,上至校長,下至工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當中,校長趙宗浚的戀愛故事是線索,也是高潮。
趙校長時年三十五歲,年紀不大,但教學人事後勤一手抓,十分精明。他講義氣,會交際,“雖然是學校的業主,但是對待教員並不刻薄,為人很“漂亮”,很講 “朋友”,身上還保留著一些大學生和演員的灑脫氣度”。比如,冬至請老師到家裏吃 “冬至夜飯”;不定時請教工吃路邊小館;星期天自掏腰包搞團建活動,逛公園,逛城隍廟,吃兩塊油汆魷魚,喝一碗雞鴨血湯。。。趙校長婚戀不順,一直交往的女演員許曼諾腳踏幾條船,撞破之後狠心斷了來往,後遇到教會學校的音樂老師王靜儀,馬上發動攻勢。為了贏得佳人心,趙校長在學校組織舞會:發動員工掛彩燈,鋼絲球擦地板後打蠟,拿出拍賣會上拍得調製雞尾酒具 —- 這是《星期天》的故事背景。
王靜儀真淑女也,家道中落仍風度端莊,“她人如其名,態度文靜,見人握手,落落大方。臉上薄施脂粉,身材很苗條。衣服鞋子都很講究,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但乍一看看不出來,因為款式高雅,色調和諧,不趨時髦,毫不紮眼”。趙校長認定王靜儀是理想的賢妻良母,“十分傾心”。除了例行的情書約會,他 “表示願意幫助她的兩個妹妹讀書”,並坦白自己激情不足,但會體貼照顧。說期望,許承諾,趙校長談戀愛也像做生意談條件分析利弊。他自信,甚至以一種拯救者的高姿態自居,直到在《星期天》看到了王靜儀跳舞。
“趙宗浚第一次認識了王靜儀。他發現了她在沉重的生活負擔下仍然完好的抒情氣質,端莊的儀表下麵隱藏著對詩意的,浪漫主義的幸福的熱情的,甚至有些野性的向往。他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無望的。他第一次苦澀地感覺到:什麽是庸俗。他本來可以是另外一種人,過另外一種生活,但是太晚了!他為自己的圓潤的下巴和柔軟的,稍嫌肥厚的嘴唇感到羞恥。他覺得異常的疲乏。”
《星期天》結尾寫得很好,皆有湯顯祖說的 “煞尾”和 “度尾”。趙校長和王靜儀的故事隨舞會散場結束了了,這是 “煞尾”,“如駿馬收韁,忽然停住,寸步不移”。小說最末一句, “失眠的霓虹燈在上海的夜空,這裏那裏,靜靜地燃燒著”,則是 “度尾”,“如畫舫笙歌,從遠地來,過近地,又向遠地去”。這個度尾讓我浮想聯翩,幻想王靜儀穿越變了印度美女小星 Twinkle,嫁給青年才俊桑吉夫 Sanjeev,兩人新婚磨合期的各種小摩擦,成了美國當代印裔作家 Jhumpa Lahiri 筆下《神佑之家》This Blessed House。
《神佑之家》裏的印度裔精英桑吉夫 Sanjeev,MIT畢業,事業有成,閃婚閃娶小星 Twinkle。思維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桑吉夫,擇妻自是各種衡量比較才選定了小星。沒想到小星雖然硬件合格,出身高貴 (“a suitable high caste”),又是斯坦福大學英文碩士,但有種種雞毛蒜皮讓他看不順眼。古今中外,賢妻的第一要務似乎是廚藝熟練 (“season lentils without consulting a cook book”),可小星不熱心烹飪,“She was not terribly ambitious in ktchen.” 常常是超市買的烤雞肉和盒裝土豆沙拉,或者最簡單的生菜胡蘿卜沙拉就湊合一頓。至於麻煩費事的印度餐,她直接拒做,“Indian food, she complained, was a bother.” 桑吉夫隻好周末下廚。其它一些生活細節也讓他嘀咕, “Lately he has begun noticing the need to state the obvious to Twinkle.” 比如,搬家具的時候,要抬不要拖;與其抱怨在家無聊 (“bored”),不如掃掃閣樓,拆箱開包,或油漆衛生間窗台;另外,也不要在五點以前打全價的長途電話到加州。但最讓桑吉夫惱火的,還是小星堅持不扔新家裏時不時冒頭的各種宗教擺件,小聖母像,耶穌掛像和念珠。。。兩人甚至為花園裏的聖母像去留爆發爭執,以她大哭他妥協收場。
《神佑之家》的敘事者是桑吉夫,在他對她滿紙的挑眼裏,卻夾雜著輕微的困惑不解,甚至讚賞和羨慕。莫非,相吸互補確有其事?桑吉夫刻板,戀舊,大學課本早已用不上仍仔細收好,隻因懷念有序的學生生活。聽音樂也是跟著推薦單循序漸進,吃早飯時細讀音樂創作背景,努力領會 (“to understand it properly”),是書呆子氣的學霸。他敏感,有身高自卑,看見小星穿高跟鞋會 “irratated”。與桑吉夫沉默內向相反,小星大膽任性。前房主留下的一瓶醋,居然喚起了她的下廚靈感,因陋就簡做成了一鍋誘人的美味魚湯。桑吉夫讚不絕口之餘提醒她寫下食譜,她不理。桑吉夫循規蹈矩的音樂選擇,讓她不屑,“If you want to impress peoole, I wouldn't play that music. It’s putting me to sleep.” 最可笑她邊衝馬桶邊隔牆對他嚷嚷,不拘小節到孩子氣。小星好奇,卻又易於滿足,“content and curious”,小到嚐試一種冰淇淋新口味,或者投信到空蕩蕩的郵筒,生活裏的小確幸都令她興奮,雀躍。有純真和無憂做盾牌,小星臉上沒有歲月留痕,“her face had not grown out of its girlhood, the eyes untroubled, the pleasing features unfirm, as if they still had to settle into some sort of permanent expression.” 這令桑吉夫著迷也讓他困惑。
故事高潮是新家的暖房聚會,來慶賀的有桑吉夫的公司同事下屬和當地的印度朋友圈。嬌俏健談的小星很快迷倒了所有來賓,他們著了魔般尾隨著她,對整座房子開始了密集搜索,尋找隱藏散落的宗教零碎。不論是身著傳統沙麗的女人,還是耶魯大學的年輕教授,都加入了搜索。他們小心翼翼地爬到閣樓上去了,房子裏驟然安靜下來,桑吉夫不無惡意地擔心,也許樓板承不住重量會坍塌,所有人都轟然掉落一堆!他甚至打算惡作劇,收了伸縮梯困住他們,還半認真地試了一下!或者,可以乘機一股腦掃落壁爐架上的宗教零碎到垃圾桶,再拖走花園裏的聖母像出院門。。。想歸想,他什麽都沒做,因為他害怕失去小星,害怕再回到單身的孤獨生活。末了,他習慣性地收好了小星匆忙間踢落在地上的高跟鞋,放回了主臥。
《神佑之家》裏鞋子幾次出現,令我想起婚姻如鞋的比喻。不論是婚姻,還是鞋子,都有磨合期。桑吉夫對小星鞋子態度的微妙轉換,也是他對她這個人從不順眼到習慣到依戀的心理變化過程。古有陶淵明的《閑情賦》,甘願化身為心上人的十件日用品,常伴常相隨,其中一願就是鞋子,“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何妨多買幾雙鞋子,皆大歡喜?
我想很多已婚者都可以在《神佑之家》裏看到自己和對方的影子。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未免危言聳聽,但理想和現實總有距離,就算門當戶對,兩情相悅步入婚姻,也要包容變通才會長治久安。想通了這一點,《星期天》的非大團圓結局也許不是悲劇,倒是因為趙宗浚知難而退,避免了日後更加難堪或者心碎的收場,不失為及時止損的明智之舉。兩個故事有一個容易被人忽視但有趣的共同點,《星期天》裏趙校長的前女友和《神佑之家》裏小星的前男友,都是演員。無論中外,演員是不穩定的代名詞。
《神佑之家》用語精當,再常見的詞語也能點石成金。舉個例子,桑吉夫等著閣樓上的小星叫他幫忙,但 “he was not summoned.” 這個 “summon” 極妙,一是符合兩人當時身處的地理位置,她上他下;二來暗喻(預示)了未來婚姻關係中的領導和被領導地位。女作家敏銳獨特的觀察視角加上不算過分的尖銳刻薄,很有張愛玲風格。女客 Nora 的帽子,”Nora wore a black hat full of sharp thin feathers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sharp thin angles of her face. ” 不著一字,而褒貶自見。這個帽子第二次出現時,被戴在了Nora 的男朋友頭上,跟隨眾人上了閣樓。第三次,則轉移到了耶穌銀雕像頭上,那集體搜索的戰利品,捧在小星手裏下了閣樓。最後,桑吉夫接過銀像,“careful not to let the feather hat slip”,隨妻子走向歡呼的聚會人群,故事在此結束。這個煞尾煞得好,言盡而意長。
《神佑之家》出自 Jhumpa Lahiri 的成名作 The Interpreter of Maladies,獲得普利策獎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了九個短篇,篇篇精品。她後來又出了一本短篇小說集 Unaccustomed Earth,和兩部長篇小說,The Namesake 和 The Lowland,其中 The Namesake 一時洛陽紙貴並改編成電影,但全都稍遜一籌,不及成名作。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又是一年滑雪季。貼一張雪場美景,和兒子穿山越林的身影。莫怪看不清,實在是追不上啊:)
問好菲兒,祝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