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從高中回憶到中國教育問題的思考

(2022-03-31 02:22:42) 下一個

我的高中生活是到縣裏的高中上的,那時候我的初中學習成績一般,考不起高中,但是家裏有些錢就自費上了高中。一個桂林下屬的縣城高中。那時候我們縣還是貧困縣,我記得還有些香港的來資助我們另外比較貧困的鄉鎮的學生上高中。

這裏的高中建在半山上,是真正的山城。回憶起那時候的學習生活,我沒有多麽美好的回憶。相比初中的弱肉強食的欺淩生活來說,高中生活相對文明些,不再經常遭受欺淩的困擾。但是依然缺少人文關懷的環境,不過對於這樣的西部縣城,我算是原諒了。那時候讀書,肯定都是應試主流。課程大多是枯燥無味的,教師照本宣科,不過算是敬業,談不上優秀。我個人的學習方法和大多數的學生不太一樣,我喜歡自然科學,喜歡琢磨物理世界和宇宙的規則以及人們是如何思考發現這個世界的規則。但是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和教師都不關心知識是如何被整理和發現的,以及知識背後的現實含義。我經常借閱課外科普書籍,社會科學書籍,人物傳記。關於知識,我經常慢慢琢磨物理和數學課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公理的相互聯係。我希望在最小的記憶的基礎上,把大多數的原理推倒出來。盡管這樣在考試的情況下會很慢,因為我不擅長死記硬背,很多公式沒有記住,但是可以通過基礎概念推理出來,可是時間成本太大,加上我的思維相對比較慢,導致考試成績一般。可是我始終都覺得這種科學學習方法才是真的學習,直到今天我很明確的認為這個學習方法是正確的。這種學習方法獲得的世界觀是十分牢固的,不會因為畢業而退化掉。我經常在一個簡單的物理概念上思考很久,一旦獲得突破就會很高興。就像新的科學發現一樣讓人喜悅。我當時在高中閱讀很多科普書籍,都發現這個學習方法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痛苦的是,沒有一個現實的同學或者老師支持和理解你這樣的學習思考方法是正確的。我特別討厭重複練習做題,我經常隻是做些有些挑戰的題目。

可是成績是另外回事,我經常困擾在題目理解錯誤,計算出錯等問題上。那時候我無力反擊教育製度對我的不公平。也根本搞不清楚是我的問題還是這個教育製度的問題。在教育文化大躍進的中國,簡單粗暴的學習方法是掃盲的最佳手段。中國大多數的教育目標是:識字多些,聽黨的話,服從傳統,獲得考試成績,出人頭地(最好是做官)。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沒有辦法和很多人聊具有深度的科學和社會話題。我的性格內向,所以也趨於躲避的心態,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由於動作也很慢,動手能力不好,個子矮小,老實巴交的,於是自信度也很低。但是我很喜歡閱讀,記得有很多個夜晚,我和一位愛看武俠小說和玄幻小說的同學同在熄燈後的路邊黃燈下看書的經曆。他看他的小說,我慢慢琢磨我的微積分初步。我閱讀的目標根本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自我驅動的,僅僅是因為這種科學和數學思想能夠帶來對世界認識的巨大進步,這種喜悅是難以言說的。可惜中國因為缺乏科學教育的根本認識,認為科學教育就是能夠理解和應用公式解題。因為科學思維在基層教師隊伍中很少有體現,也就是教師隊伍本身都是沒有什麽科學素養的,怎麽可能教育和識別出具備真實的科學精神的人。中外教育的差距體現出科技的差距。

什麽樣的人最可能在中國成為教師?按照我現在的觀察,大多數情況是學習成績居中甚至靠後的人,最後回來做教師。教師變成一個最後的保障性職業。而不是首選的職業。這個問題也許不是中國特有的,但是中國是很典型的。為什麽我們社會的最精英人士去生產我的手機而不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重要還是手機重要。我思考了很久,結論是手機的規模化非常大,教育是相當難以規模化的事情,複雜度很高。一個班級25人就已經是人數的最佳上限了。如果我們的教育要吸引最好的人才,恐怕永遠都難以實現。因為25個學生根本付不起高昂的一流人才的費用。但是教育的長期社會效益卻非常高,值得一個社會進行高投入,教育很難通過私營企業來實現,因為沒有那個私營企業能夠忍耐超遠的預期品牌回報。比如,一個公司如果所素質教育,必須前期話費大量的資金聘請教師,設備。堅持20年左右才能夠證明人才培養出來的是否有效。要等待這批孩子進入社會後才能夠證實其有效性。而且效果任然難以評估。因為大眾的目光是極為短淺的,他們不會因為你提供一個所謂的“素質教育”理念,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而來的,因為在應試中不具備優勢,短期收益不理想,大眾是不接受的。何況要花費高額學費來完成。隻有少數理解的家庭會把孩子送來。很多是未來出國的學生,他們一般家庭經濟較好,國際視野很寬。但是這樣的人數是極為少數的。根本支持不起一個學校的運行。關於這個問題我以後再慢慢分析。

回到我 的高中生活描述。高中的生活是一個充滿分數競爭的過程,大家並沒有太多強調合作,同學之間的關係大多是競爭者的關係,而不是有愛互助的關係。所以會有很多嫉妒心,這種比較的形態,會導致冷漠,缺少人文關懷的源頭就在這裏。或許可以說,當時乃至今天的中國教育都是在生存的需要,而不是更加高級的需要,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的手段而已。

教師也不太關心學生是否閱讀。其中我感受很深,我經常去借書,有一次,我到圖書館借了本課外的關於化學的書籍,在化學課程上看,因為老師說題目有時候真的太無聊了。後來他看到我看書,走過來查看,他並沒有嚴重批評,隻是說,先把課內的搞懂再說。這話的潛台詞就是,連課內的知識都沒有搞懂,還看那些書,作用不大。但是人類理解自然的過程,不是一個連續的構建,有很多時候是跳躍的,回旋和螺旋式的。我倒不是批評這位教師,我知道他隻是完成任務而已。他的反應既不是鼓勵也不是嚴重批評看課外書,但是如果一位具備博雅教育的教師,肯定能識別學生在科學領域課外閱讀的重要程度,應該仔細詢問學生學習的情況,基於什麽原因驅動看書的,甚至給予額外的推薦和指導。但是在中國大多數學校教師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另外一個是物理女老師的例子,我喜歡看課外書,也是上課看,當老師過來的時候,看到我看物理方麵的課外書,我順便問了個問題,其實就是試探老師的反應,這位女老師剛畢業教我們。我預期她會說,先把課內的作業完成,再討論這些。果然她的回答正如我預料的一模一樣。於是我確認,這個世界的教師無非如此平庸無趣。教師在我的內心地位逐漸下降。如今我成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正努力改革這樣的情況,但是我知道這大環境是難以改變的。

那時候的高中正是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時候,我在食堂看戰況,轉眼間17年過去了,俄國攻打烏克蘭。那時候,意識形態的灌輸主要通過政治課。但是我想效果不大,那時候的媒體電視也不見得那麽愚蠢,控製的不是非常厲害。但是現在,你看國內官方媒體幾乎都是支持俄羅斯的。假新聞滿天飛,媒體素養在全世界的教育中應該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否則文化衝突和意識形態對立最終將會導致戰爭。我高中的時候,也經常觀察國家大事,經常訂閱《參考消息》《環球時報》。那時候中國的經濟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到處都是經濟增長,投資,改革的消息。盡管這些報紙報喜不報憂,但是總歸是個好消息,活在幸福希望當中。不像現在,幾乎看不到好消息,未來十年幾乎看不到文化教育的希望。我每天吃完早餐和晚餐都習慣性的去閱覽室看報讀雜誌。應該來說,閱讀讓人感到喜悅是難以忘懷的。這是校園裏唯一的對我來說的喜歡。

關於閱讀,我那時候,就購買了《果殼中的宇宙》等科學書籍。有趣的是,也在縣城的新華書店購買了成功學大師--陳安之的《21世紀成功學》。那是一個賺錢為主要的年代。關於社會科學,也看了很多,其中我現在依然記得的深刻的是《中國文化的展望》,這本書是台灣民主先鋒人物殷海光寫的。當時是在縣城的廣場邊上的一個出租舊書的店鋪看到的。很多武俠玄幻,但是舊書裏也摻雜了這本好書。這本書讓我理解了文化的定義。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具有一定共性的問題。當時我並不知道殷海光這位為台灣民主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我隻是單獨覺得這本書寫得好。直到很多年後我再次遇到這本書,回憶起來。通過這樣的經曆,我反思一個圖書館和閱讀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這樣的情況效果往往要很久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如果付費閱讀恐怕不太會去閱讀的。因為當時是學生,錢有限,隻是在店裏看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cat69 回複 悄悄話 小老鄉好!有關中國教育的感想,與你共鳴。
盈佳 回複 悄悄話 “高中的生活是一個充滿分數競爭的過程,大家並沒有太多強調合作,同學之間的關係大多是競爭者的關係,而不是有愛互助的關係。所以會有很多嫉妒心,這種比較的形態,會導致冷漠,缺少人文關懷的源頭就在這裏。”讚同!那時,我們在冷漠的學校環境裏長大,很少想到要關心周圍的人,更不用說關心社區。但我想,現在的年輕人受到的教育比較全麵,特別是在人文關懷方麵。回國的時候可以感受到這方麵的進步,年輕人比我們那一代好。
mikecwu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教育是學了歐洲的,和目前世界流行的教育方式大同小異。我大兒子在目前美國高中,教育方式和當年中國的相同,也是注重考試成績,GPA,SAT等成績。他數學算不錯的,但對微積分覺得很枯燥。他對天文學感興趣,但微積分教育從來不結合天文學之類實際問題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如果學一門課沒有現實世界的實用價值,而是純粹的玩弄數字,別說孩子們了,就連大人也提不起興趣。

我當年就是數學不行,微積分考得很差。但我現在對天文學感興趣,決定自己去學微積分。很多當年覺得很難的高中大學的課程,到了中年,大腦成熟很多後,理解力大大增強,學起來很輕鬆。

我覺得孩子們的教育是讓他們快樂成長,自由探索世界,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發現自己的長處,然後追求自己的人生。數理化這些死記硬背的東西,漂學一下,知道一個大概就行了,目的是入門,讓學生認識世界,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往深度去學習。

孩子的成長過多依賴老師是不對的。你說得對,一個老師對應25個學生,半年換一個,因此對孩子影響不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大大超過老師。Steve Jobs的成功,不是他老師的教育,而是他養父對他興趣充分支持的培養結果。不稱職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那麽老師的影響自然就大了。
nightrider 回複 悄悄話 "但是人類理解自然的過程,不是一個連續的構建,有很多時候是跳躍的,回旋和螺旋式的。"
Exactly!
鴻鵠生而有翼 回複 悄悄話 “什麽樣的人最可能在中國成為教師?按照我現在的觀察,大多數情況是學習成績居中甚至靠後的人,最後回來做教師。教師變成一個最後的保障性職業。而不是首選的職業。”

------ 中小學老師確實是如此。師範院校從來都不是收分最高的,即使是中國最好的北京師範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

但大學還是不一樣。有很多拔尖的才能進一步深造,成為大學老師。畢竟保送研究生的、拿獎學金出國的讀博的,要成績拔尖才有資格。不排除一小部分人成績拔尖,由於經濟或者個人興趣的原因,選擇出來工作。
鴻鵠生而有翼 回複 悄悄話 “關於知識,我經常慢慢琢磨物理和數學課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公理的相互聯係。我希望在最小的記憶的基礎上,把大多數的原理推倒出來。”
-----你自己悟到這個方法,很好。其實數學大師陳省身講怎麽學數學的時候早就說過自己推倒原理和公式這個規則。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全球化經濟隻需要極少數聰明的。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成績好的進入中國的所謂的211, 裏麵沒有多少師大。 北清畢業生大半出國了。 去中學當老師的本來就是高考的中等偏上的。當然,現在名校畢業生去中學的慢慢多了
竹林熊貓 回複 悄悄話 什麽樣的人最可能在中國成為教師?按照我現在的觀察,大多數情況是學習成績居中甚至靠後的人,最後回來做教師。教師變成一個最後的保障性職業。而不是首選的職業。這個問題也許不是中國特有的,但是中國是很典型的。"

點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