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的格局已經定下,歐盟,日本和韓國15%,越南20%,菲律賓和印尼19%。英國10%最特殊,但大英已經在貨物貿易上無足輕重了。歐日是美國的盟友圈,有經貿實力,基準關稅定15%。發展中國家要維持關係就定20%,或者讓一點19%。其它關係一般的就是20%-50%,定得比較高。另外還有中國比較特殊,要持續談判,沒法設置期限。這應該不算在關稅戰的框架裏了,是全麵鬥爭,中國已經有不少反擊動作了。除了基準關稅,還有232條款搞的特別關稅,如鋼鐵和鋁加了50%關稅。美國關稅格局大致就是這樣了。
因此,老川一年從關稅收入一定超過3000億美元肯定。但代價就是通脹和美元。剛征兩個月有存貨,通脹效應沒出來,後麵會有影響。美元信譽受到很大打擊,向全球征稅,受害國會紮堆商量辦法,肯定會有反噬。
另外,川普說歐盟答應投資美國6000億美元。這個和日本答應的5500億美元;韓國投資3500億美元,買1000億美元能源產品;還有中東那邊說的大幾千億美元差不多,都是畫餅。這事大家都明白了,川普喜歡聽大數字,用於“贏學”,那大家就往大裏說得了,沒有約束力。川普還說,歐盟同意買美國7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這個也並不是太重要,因為本來就買了不少,年頭說長點就行了,並沒有很強的約束。
但關稅帶來的通脹已經開始顯露。道理很簡單,商家都知道要應對川普加關稅,有提前囤貨。還有關稅減免,如對中國的電子商品出口就減免了。最有說服力的數據是,二季度美國進口減少。4月美國貨物進口額2779億美元同比降19.9%,消費品進口下降32%,工業用品、材料、機動車及其零部件進口也急劇下降。5月貨物進口額2757億美元,比4月低,由於有補貨需求,同比隻降2%。6月貨物進口又大降至2642億美元,環比減少,同比降4.6%。
即使進口減少,畢竟加了挺多關稅,特別是對中國商品。一些通脹數據已經掩蓋不住了,6月就有點跡象了。再細分,能看出更多跡象,如中國商品主導的家具和娛樂用品領域。這兩類占了核心CPI商品籃子中的25%,並不是很小的類。即使有提前囤貨,有繞道出口,影響還是不可避免出來了。
關稅與通脹必然是有聯係的,不可能你加關稅,代價都是別國吞了,這不可能。製造業利潤很低的,你加官司從15%-20%起步,哪裏有這麽高的利潤。而且同時向全世界加,各國出口商更沒有動力降價了。中國的應對也是簡單,你不買拉倒,如果買我不可能賠本賣,而且人民幣也沒貶值幫美國人壓通脹。恰好美元對其它貨幣貶值了,人民幣緊貼美元在全球市場貶值了,有利於中國商品到其它國家找市場。
而周五晚,美國公布的統計數據更令老川悲喜交集。7月美國非農就業,僅增7.3萬人,遠低於預期的10萬人。更厲害的是,勞工統計局把6月新增就業人數從14.7萬人下修至1.4萬人,幹脆把小數點往前移一個位置。5月從12.5萬人下修至1.9萬人。這是把6月90%的新增就業調沒了。過去三個月中,美國非農就業增長僅平均每月3.5萬人,疫情以來最差。
美國經濟數據有沒有造假?要看怎麽定義。從拜登政府開始,美國經濟數據就玩上了“修正主義”。前麵公布不錯的就業數據,過幾個月再修正。是造假麽?後麵修正了,不算造假,是統計沒法精確,是高大上的統計學。
自2024年初以來,美國非農就業已有超百萬工作崗位被下修數據。不是悄無聲息,也不是循序漸進,而是在製造了刺激市場的新聞之後,在幾個月後直接掩蓋事實。
2024年8月的基準修訂中,美國勞工部承認截至3月的數據虛報了81.8萬個工作崗位——這是他們有史以來第二大幅度的修正。接著他們又單獨將2025年5月和6月美國非農就業數據下修了25.8萬個崗位。所以,2025年美國每月新增就業人數平均被下修6.6萬,是2024年平均水平的三倍——美國勞工統計局今年平均每月高報就業增長超過 6 萬個崗位。
這哪裏是微調,這是在向美國公眾和美國市場兜售虛假數據幾個月後,對事實進行徹底篡改。據報道,許多美國就業增長的頭條新聞都被那些不反映美國現實狀況的模型誇大了,比如臭名昭著的“出生/死亡模型”——它通過假設可能永遠不存在的企業創建來估算就業崗位,在低增長、高利率環境下,僅這一模型就能向數據流注入數十萬個“幽靈崗位”。再結合季節性調整、當期就業統計模型的統計假象,以及對未回複者工資通脹的估算,最終呈現的就業圖景往往虛增了實際並不存在的經濟強度,悄無聲息地掩蓋了美國疲軟的就業數據,讓數字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穩定——整個美國的統計係統就是這樣設計的:前期堆砌樂觀預期,直到數月後無人關注時,這些水分才會被悄悄修正。
現在,全世界都看清楚,美國的統計是一個係統性的長期誤報,然後等大家忘記後修正。不過現在經濟環境越來越惡劣,因此,每次修正都非常驚人,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修正而被大家忽略。
美國現在國債越來越不受歡迎,如此難看的數據,如果不立刻在全球製造不穩定,不要說錢不會去美國,現在美國的錢也會逃離。因此,老川借口7月29號,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曾表示,川普正在與俄羅斯玩最後通牒遊戲,但是川普應該記住俄羅斯不是以色列,也不是伊朗,且川普的每一個最後通牒都是一種威脅,都邁向美俄戰爭的一步。於是,老川表示,鑒於梅德韋傑夫的挑釁言論,他已下令將兩艘核潛艇(不過沒說是什麽類型的核潛艇)部署到相應區域。
此外,川普設下8月8日的最後期限,不停火的情況下,將對俄羅斯實施毀滅性的關稅和製裁,全球局勢驟然緊張。二級關稅是向俄羅斯石油的購買國加征,所以美俄關係緊張是表象,中美關係緊張才是實質。中方已經向美國表明,向誰購買石油是中國的主權,不由得美國指手畫腳。
川普顯然是虛張聲勢,對中國34%的對等關稅都搞不下去,憑什麽就有能力實施100%的二級關稅?川普這是設下了一場巨大的賭局,希望撬動中美印俄四方博弈,目的是阻止中國和印度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從而離間金磚國家、孤立俄羅斯,進而摧毀俄羅斯經濟,但結果可能使金磚國家關係更緊密。
當然,老川也知道這招是虛招,關鍵是爭取時間,等美聯儲降息;穩定幣鋪開,以吸引全球黑白兩道資金買美國短期國債。而且老川也可能通過解雇統計局長。借人頭一用後,證明經濟差是從拜登開始。以後公布真實經濟數據,美聯儲也就隻有降息一途。
而且老川也開始得到華爾街的認同。有“華爾街一哥”之稱的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Jamie Dimon)對“川普關稅”影響的擔憂似乎有所減少,此前幾個月他一直批評川普政府重塑全球貿易政策的努力。然而,他周四在接受最新采訪時改口說:“當時我們開始征收關稅,根本不知道會是什麽。”他指的是,川普於4月初宣布“解放日關稅”。“但現在我們大概知道了,而且關稅更加溫和、周到,也更加謹慎,希望這能幫助一些公司出口。或許有些人會把製造業遷回美國。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好!”他說道。
戴蒙曾在4月份致摩根大通致股東的備忘錄中寫道:“最近的關稅可能會推高通脹,並導致許多人認為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更大。無論你如何看待新宣布關稅的合理理由,或者說無論長期影響是好是壞,都可能產生重要的短期影響。”他當時指出,就短期而言,隨著投入成本上升和國內產品需求增加,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通脹結果,不僅體現在進口商品上,也體現在國內價格上。這將如何影響不同產品,部分取決於它們的替代性和價格彈性。關稅措施是否會導致經濟衰退仍是未知數,但它確實會減緩經濟增長。
而在最新采訪中,戴蒙表示:“它們可能會推高通脹,但你真正想要的是更多的增長。你知道,這比通貨膨脹是上升還是下降要重要得多。所以,關稅本身,你知道,它們已經大大緩和了。”
戴蒙還讚揚了川普的貿易努力,這些努力使大多數貿易協定的基準稅率僅僅達到15%。他說:“你知道,我認為人們可以接受15%這樣的數字。在很多情況下,你知道,這些都是原則上的協議,15%的關稅可能隻涉及一半的進口,而不是100%。”“我們的商品進口大約是4萬億美元。因此,如果平均為7%或8%,你知道,在一個3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中,你談論的是每年3000億美元。所以這可能會有一些影響。而且很明顯,有些影響會被轉嫁出去,有些則不會。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他補充道。戴蒙還稱,除了其他商業投資外,(這些關稅)還可以吸引企業在美國進行生產。
除了關稅外,戴蒙還對此前通過的“大而美”法案給予了高度評價。“我認為我們的稅改法案創造了一個非常穩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環境。所以我認為讓人們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美國實行一個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稅收製度,那將對美國人民不利——信不信由你,尤其是對低收入人群。而這一點有時恰恰是人們完全忽視的。”他說。
他的態度轉變也反映華爾街對川普政策實際落地的評估——從“恐慌性預警”到“適應性接受”,也是對老川收割老中不成,收割盟友的支持。因此,老川無論如何都需要拖過這段青黃不接的時間。而且老川收割歐盟工業的大棋已經推行之中。
歐洲很多索羅斯支持的左翼組織這幾年推行德國去工業化。有些組織是明確要求去工業化的。比較有名幾個組織:Ende Gelände(德語,意為“到此為止”或“夠了”),Extinction Rebellion(簡稱 XR,“滅絕反抗”),Climate Justice Action(氣候正義行動)。
如Ende Gelände主張立即停止所有化石燃料開采,所有的,包含不限於褐煤,不接受逐步退煤。反對“綠色資本主義”,反對把氣候轉型變成新一輪利潤追逐;質疑電動車、氫能、碳交易等是否真能解決氣候問題;反對工業再轉型為“新能源-高科技-資本密集”模式;強調結構性改革,而非技術替代。
他主張“係統轉型”,反對工業文明邏輯,呼籲終結依賴化石燃料的資本主義經濟係統;提倡“去增長”或“後增長”:壓縮工業產能、減少消費;強調“氣候正義”,把氣候危機視為全球不平等的反映:全球南方因富國工業而遭受不公損害;窮人和工人承受氣候惡果、汙染和失業;主張全球財富與資源再分配。
這些組織大致都有類似的特征:不再認為普通的搞環保能解決問題,而是準備挖掉目前社會的根基,從工業化社會倒退到農業化社會。這些組織普遍特征就是:年輕人特別多。而且部分組織,例如Extinction Rebellion,追求的就是一個被捕率,因為越被捕,越能上新聞,則影響力越大。
這幾年,從拜登開始,歐洲去工業化進展良好,如德國比美國來說,開始的晚,但進度更快。德國2014年發電量是6300億度,而2024年發電量為4890億度。十年時間,下降了22%,十年時間而已,對一個以石化、化工、汽車,醫藥,機械、等用電大戶製造業為主要競爭力的國家來說,隻能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今年綠黨還主導了直接炸毀德國超臨界有極高技術和環保水平的煤電廠莫爾堡發電廠,封存都不行,直接炸,就這麽任性。
很明顯,老川盡量短期透支帝國的長期利益,能拿多少就多少。而目前,股市是維係美國消費力的主要力量,再也不能發生類似2008金融海嘯。美國的國力就是從這開始轉折衰落。如果再發生一次,東大的國力就會明顯超過美國。這是川普擔憂的地方。但美國麵對長債需求不足,隻能壓低短期債券利息的前提,要製造業回歸難如登天。
何況老川目前是搞小政府,大市場。意味政府縮債務杠杆,居民與企業增加杠杆。但美國太大了,靠大型企業擴張支撐美國是不可能的。通脹如此高企,中小企業與居民,哪裏有欲望增加杠杆。
目前隻有幾個高科技公司投資AI。據測算,當前美國在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上的資本支出,占GDP的比重已達到約1.2%。這一規模已超過了互聯網泡沫時期的電信投資峰值(約占GDP的1%),並相當於19世紀80年代鐵路建設熱潮峰值時約占GDP 20%時的體量。
在計入經濟乘數效應後,實際上美國GDP1.6%至2.1%的增量都來自AI基建投資。但是,與可以服務百年的鐵路不同,AI數據中心是快速折舊的短周期資產。其技術更新迭代迅速,需要不斷更換硬件以維持利潤率,而且對提升生產要素事實上沒有任何幫助。這種短暫而沒有盡頭的努力顯然難以持續。而這個巨大泡沫破滅及其影響注定將是世紀性的曆史事件。
這主要是美國AI目前都沒有全麵鋪開,各個科技巨頭都希望AI壟斷或暴利。而便宜才能普及全民。全麵普及,就要求基建,電力都要大力投資。但可惜,美國連電網都不能統一,意味各巨頭就算願意投資電力,都不能聯網統籌安排,隻能大量重複建設。一般來說,這種大型基建,需要一個強有力政府出麵去統籌安排與建設,這樣才能減少重複投資,與企業的風險。因為企業壽命往往沒有基建的壽命長。強有力的政府與川普的小政府是矛盾的。我懷疑,老川甚至不相信這一個觀點。
美帝經濟其實是很脆弱的,軟肋就是在AI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上。所以當DS橫空出世後,整個美元資產都出現崩盤式下跌,好不容易救了回來,代價就是超越了2000年的泡沫。而且二者還不能類比,話說互聯網通過改善生產關係,是可以提升生產力的。而AI則完全是一堆無效計算,屁用沒有。因為AI的落地,首先是便宜,然後才可能催生各種應用。前提是如電力,算力中心等都必須便宜高效。
來自Meta的專家紀要節選:紮克伯格現在是想花錢都花不出去,計劃提高的1500億美元資本支出,目前沒有足夠的供應商接單,不光是英偉達的芯片不夠,還包括整個能源擴建計劃落實很難,變壓器、電力設備、冷卻設備以及電力供應都不夠用,施耐德電氣的訂單已經排到2030年了。
其實,很多人說中國卷。這個是中國的優勢,充分體現去工業生產力的規模。什麽叫過剩?第一層理解,即歐美理解,中國生產的東西太多了,消化不了,大量商品傾銷到國外。第二層理解,即國人理解,廣大亞非拉好多人民壓根沒過上像樣的生活,你知道僅僅一個光伏就造福了多少自己沒有電網的國家嗎?第三層理解,終極理解,你們歐美自己製造業競爭不過,是應該被市場淘汰的,不是我過剩,是你過剩,是你歐美的製造業過剩了,你應該消滅你當地落後的製造業,加入到中國先進的製造業來。我才是自由市場的領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