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正文

孟子.滕文公上3.2: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2021-10-31 08:22:13) 下一個

孟子.滕文公上3.2: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原文: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使畢戰問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製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譯文:

“建立庠、序、學、校,從而可以教育他們:庠是教養的意思,強調養;校是教育,強調教;序是學習射箭術。夏朝稱作校,殷商稱作序,周朝稱作庠。而“學”三代是一樣的,目的都是修明學習人倫綱常的意思。上麵的人修明人倫,下麵的民眾能相親相愛。有興起的聖王,一定過來學習效法,如此你就是聖王效法的導師了。《詩經》說:“周朝雖然是曆史悠久的邦國,其天命是不斷創新學習。”說的就是文王啊。你努力改革施行王道,也可以給自己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的。”

派遣畢戰去治理井田。孟子說:“你的君主要施行仁政,選上而派遣你,你要努力啊!仁政一定是從地界劃分開始的。地界不公正,井田不公允,糧食的收入就不公平。所以殘暴的君主和貪官汙吏一定對地界漫不經心。地界劃分公正了,田賦和俸祿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搞定了。盡管滕國土地很少,但是也有君子,有鄉下人。沒有君子就沒人管理鄉下人,沒有鄉下人就沒人供養君子。請允許我要求你:鄉下用九分之一井田製的互助方式,靠近城郭的地方請使用十分之一的稅賦。卿大夫以下的官員一定有祭祀用的圭田五十畝。多餘的男勞力給二十五畝。喪葬不出鄉村,搬家也不離開鄉裏,井田和鄉村在一起用一口井。出入鄉村都有作伴的,互相監督,互相幫助,有困難互相救濟,有人病殘也互相扶持,於是百姓和睦相處。方圓一裏是一井,一井九百畝地,中間一百畝是公田,八家各占私田一百畝,他們共同耕種公田。公田的事做完了,然後才能做自己的私田,這就是治理鄉下人的特殊辦法。這隻是個大概。如果需要修改增補,那就看你和君主的了。”


短評: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不更新自己,抱殘守缺,豈不是死路一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