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3.1:滕文公問為國
原文: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雲:‘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製。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
譯文:
滕文公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孟子說:“百姓的事情不能推遲。《詩經》說:‘白天采割茅草,夜晚擰草繩,趕快把屋頂修理好,馬上又到播種百穀的時間了。’老百姓的道理就是,財物有保障,心才能安定下來。如果沒有保障,放蕩不羈、歪門邪道、腐敗墮落,無所不為啊。等到犯了罪了,然後就逮捕判刑,這不是坑害百姓嗎?!一個仁慈的君主怎麽可以做坑害百姓的事呢?因此好的君主一定恭敬節約,以禮對待下人,而且依循製度向百姓抽稅。
“夏朝是五十畝地抽五畝的粱,殷商是抽井田的九分之一,周朝一人耕種一百畝田地,同時給國家耕種十畝,其實也都相當於十分之一。徹的意思,也就是取;助的意思,就是借助。龍子說:“治理土地最好的製度是井田借‘助’的方式,最不好的是收稅。稅是以數年收成取中間值定的。好年景,粱米到處都是,多取走些也不覺得暴虐,可是還是按規定的數收取,有些少了;壞年景,收回的糧食還不夠耕田人用呢 ,但是依然按規定收取,這就太多了。作為人民的父母官,搞得百姓惡狠狠地樣子,成年辛苦勞作,還不能養活父母,還要借貸勉強度日。使得老人幼童死在溝壑裏,這是什麽樣的父母官呢?’至於祿位的世襲,滕國已經做到了。《詩經》說:‘雨先往公田下,再顧及我的私田。’隻有井田‘助’的方式才有‘公田’的。如此看來,周朝也是用井田‘助’的方式的。”
短評:
井田‘助’的抽稅方式是最合理的,所以百姓總是先考慮公田是否治理好了。現代人會認為,我要先把自家的地種好了,才能考慮公家的。可是,井田製時期的人,也就是堯舜禹湯周,道德還沒有那麽敗壞,還是優先考慮公家的田地。“助”,先助公,再謀私,有利於培養天下為公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