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欣賞

夏學,就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質極其豐富,科技發達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經為核心的華夏生命哲學,正好可以用來添補空虛的心靈,給人智慧和力量。
正文

4.5裏仁篇第五: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2021-04-02 04:48:44) 下一個

4.5裏仁篇第五: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想要富貴,但是如果不符合道義,我不會安心享用的;人都不喜歡貧賤,如果不符合道義,我是不會逃避的。君子沒有仁義道德,如何樹立名望?君子應該時時刻刻不違背仁義,造次急迫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短評:

不符合道義的富貴帶來的不是享受,而是懲罰。它使你坐臥不寧、寢食難安,怕他人反過來的算計你,怕朋友背後捅刀,因為你的富貴來路不正,就會有人想辦法搶走。易經解卦的六三,就是這樣一個“負且乘“的小人,一個搬運工坐上國王的豪車招搖過市;最後”致寇至“,招來強盜搶劫,死於非命。

其實聖人教育我們,人活著求的就是一顆安寧的心而已。所謂的至誠,就是內心純淨到沒有一毫雜念。沒有一毫雜念,就沒有了煩惱,剩下的是純淨的喜樂,這樣心不就安寧了嗎?富貴榮華不一定帶來幸福。據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妻,住在大戶人家的隔壁。每天夫妻兩個賣豆腐,起早貪黑,幹不完的活。但是卻有說有笑,非常快樂。大戶財主有點嫉妒了,覺得我這麽有錢,整天煩心事一大堆,沒有快樂,他們兩個窮鬼怎麽這麽幸福,於是他仍了一個元寶到隔壁。從此財主再也聽不道他們的笑聲了。原來,這對窮夫妻不知道怎麽處理這個元寶,藏起來吧,家徒四壁,沒地方藏;買東西吧,與自己身份不符,人家一定會認為是偷來的。因此這對原先窮開心的夫妻,也變得憂心忡忡、愁眉苦臉了!所以不義之才一定不能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