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by Mlogic on wikimedia.org
這些鼎的重量可不可以問呢?應該沒問題,不過,誰想去問呢?
但是,有一個鼎,或者說一套鼎,你就得冒著生命危險“問鼎“了。
楚王問鼎,尷尬而歸
這裏問的鼎特指的是“九鼎”。這個就不能問。尤其西周鼎盛之年,不合禮法事不小,藐視天子的罪就大了。
雖說不能問,可是,在春秋戰國時候,禮崩樂壞。諸侯就按耐不住地紛紛來問鼎。
《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了一次楚莊王問鼎的故事。
話說公元前606年,楚王親自帶兵攻打陸渾戎。到了洛陽,也就是東周天子王室所在地。楚王“觀兵於周郊”。這個居心其實也很叵測。
你道這個在周王家門口搞閱兵式的是誰?
正是那個口出“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楚莊王。春秋五霸中,其他四霸還稱某某公,譬如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你看楚國稱啥,王,楚莊王。春秋開始沒多久,楚武王熊通作為楚國第一位也是諸侯裏第一位稱王的。因嫌爵位太低,周王不肯加封,自己給自己的。這成何體統?然而,周王隻能敢怒不敢言。
這一年,東周經曆了各種篡位和政權的更迭,第9任天子剛剛坐上有名無實的天下共主的位子。
新王周定王趕緊讓自己的堂兄弟,傑出的政治家王孫滿,出城去慰勞。
席間,楚王就問:周定王家裏擱著的那九鼎多大多重啊?
據說,鼎重千鈞,秦漢以前一斤約222克,1鈞又約等於30斤,這鼎就差不多6.66噸重。
但王孫滿不能說啊,這是有組織紀律的。周朝一開始就製定了一套禮樂製度規定人們的行事的規則。
倒不是這鼎的重量關乎高科技秘密,主要是涉及到政治體麵。因為這九鼎象征著周天子至高無上的地位。諸侯問鼎,那就是有圖謀不軌的嫌疑。
可是,到了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對於這種無聊的,或者說故意挑釁的問題,別說做大夫的王孫滿,就是周定王本人也不可能拿出周夷王那點氣魄說:拖出去,烹了。
為啥?因為周幽王戲諸侯的烽火已經把西周那點家當給燒得差不多了。此時的周朝天子隻能看看春秋時期的諸侯點的不一樣的煙火了。
圖片來源:by 玖巧仔 from wikimedia.org
此時的楚莊王執政8年,羽翼豐滿。內心的誌得意滿估計一加熱就能漲起來。
此時的王孫滿也隻能避重就輕地說:在德不在鼎。
莊王一聽,小樣的,都已經財政赤字了,還不肯說。
接著又說:“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意思是,我們楚國戈戟的刃尖,折下來就夠築成九鼎了。
這種做派很有暴發戶的氣質。
那可不就是?“楚人盜牛“的典故,說的就是楚國的部落首領熊繹,當年受周王分封,封為子爵。去封地丹陽建國時,因沒有祭祀用的貢品,就到鄀國去盜了一頭小牛犢,連夜宰殺。
此一時,彼一時,誰讓周天子的威望江河日下呢。是可忍,孰不可忍?王大夫可忍。
根據《史記 楚世家》的記錄,巧言善辯的王大夫這樣講故事:咱們這鼎的來曆,是因為大禹以德定天下,夏朝鼎盛之時,禹的兒子啟用天下九牧所貢青銅鑄成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往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吉。
這裏就透出了一個信息。九鼎很可能被秦武王據為己有了。此後,九鼎的下落成為傳說,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曾派人打撈,未果。
中原再無九鼎可問。不過,後世的王朝依然一代代地“問鼎中原”,更換著朝代。
咱們再回過來說王孫滿的外交辭令。當楚莊王來問鼎時,天下還在春秋五霸時期,楚莊王的勢力還沒達到可以忽略其他四霸聯合的力量時。
楚王問鼎時,背後還有四隻大老虎虎視眈眈地盯著。
周王是沒啥氣勢了,其他諸侯還有。
此時的王孫滿隻要是任何禮貌的回複,怎麽說,結果都一樣。鼎,楚莊王問了也沒用。
但是對於王孫滿就不一樣了,沒有這樣華麗的回答,他的名字能被記住嗎?
當然,作為案例分析,他應該被記住。至少說明了一點,王孫滿善於審時度勢,。善於借勢。
他雖然沒有指望他的回答能夠流傳百世,但他也不會說:等我問問我們領導去。那就太沒文化了。
到了秦武王時,戰國其他六雄也自顧不暇了,周王哪裏還能借用虎威?多說兩句話就被踢出老家了。
非周王不善言,是王孫滿正好趕在了風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