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

希望像讀唐詩宋詞那樣讀懂戲劇音樂
正文

畫蛇添足

(2021-10-09 21:43:19) 下一個

如果說寫好開頭的兩句,就等於寫好了《將進酒》整首音樂,那麽寫好最後一句,就等於寫好了《青玉案 元夕》的音樂。

經典詠流傳的青玉案跟詞一樣分兩段,不過第二段隻是簡單地重複第一段的音樂。整首歌中規中舉,不過不失。令人失望的是結束部分,詞最關鍵的一句沒有被重點關照,分別對待。本來應該可以成為曲作者大顯身手的地方,畢竟歌曲快結束了,多搞些花樣不會影響到整首歌曲的流暢和結構。

表達尋找, 音樂裏早有成熟的手段,通常采用模進的方式。所謂模進,就是至少有2次相同重複的樂想,在兩個不同的位置出現。在青玉案裏,可以用模進的方式反複唱“那人卻在” 來表現“眾裏尋她千百度”。 尋找,上下求索,原地不動或單一方向的模進顯然不適合,根音應該忽高忽低,符合詞義,又增加趣味。 至於音程,可以固定,也可以慢慢擴展,來表現作者加大尋找的努力。

《青玉案》歌曲的其他樂句沒有使用模進,在曲末使用,就可以突出最後一個句子,挺合適。

模進是很常用的作曲手段,幾乎所有的作曲家都使用過。我自己則最喜歡貝多芬用這種方法創作的音樂,有時他在大段的音樂裏都選用這種方式。如果不是已經熟到會背,我喜歡玩一個遊戲,猜旋律的下一個根音落在那裏,音程又有何種變化。

全首歌最煞風景的是最後唱的那一堆啦啦啦啦啦。試想一下好不容易找到了人,四目相對,視線膠著,眼裏就剩下彼此了,唱到”燈火闌珊處“就應該戛然而止。那一堆啦啦無論從文字和音樂的角度來講都沒有存在的意義。

所有的大師,古今中外,無論搞純音樂,標題音樂,還是戲劇,都有一個共同點,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運用一切手段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每一個作品都用上自己的十八般武藝。記得一個古典音樂的講座,主講人說現在我們能聽到的,就隻剩下一流的作品,有觀眾問是否可以讓他們聽一下當時的二流作品長啥樣子。主講人回答,問題是找不到人去演奏這些二流作品。其實他大可以建議觀眾就聽當下的音樂,從一流到九流的作品隨找隨有。

 

青玉案 元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QfexkcOek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 17, Op. 31/2 "Tempest" III. Allegretto (Kempf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dv5jk09XQ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