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讀完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 埃爾諾的自傳體小說《位置》。
這篇小說收集在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一個女人》小說集中,郭玉梅譯。這本書共有埃爾諾的三部自傳體小說,《位置》、《一個女人》和《恥辱》,我將逐篇介紹。
《位置》寫於1982-83年間,這部自傳體小說基於埃爾諾一家三代人的生活。
故事開始的時候,埃爾諾通過了文學教師的考試,成為正式教師。這個開頭有其寓意,埃爾諾的社會階層定位在“小布爾喬亞”,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依靠腦力勞動的中產階層。
在她通過考試的兩個月後,父親突然去世了,於是她帶著幼小的兒子回家奔喪。她的父母開了一家雜貨店兼小咖啡館,父親去世時67歲,他本想一年後退休。她回到父母家,見到了父親的遺體,悲痛的母親,和前來幫忙的親戚。埃爾諾細膩地描寫了親友如何清洗遺體,替遺體穿上幹淨體麵的衣服,以及如何為父親辦葬禮。
父親的遺體在二樓的臥室,樓下是父母開的小雜貨店和咖啡館。遺體放了幾天,有了氣味,而 “母親因為害怕失去顧客,影響生意,隻在舉行葬禮那天才關了一天咖啡店的門。就這樣,父親的屍體停放在樓上,母親還在樓下繼續賣她的茴香酒和紅葡萄酒。”
至於她父母家的住房,從這段描寫中可見一斑:“靈車到了,廚房通向臥室的樓梯太狹窄了,棺木無法通過,於是,隻得把棺木停放在樓下咖啡廳的中央,當然咖啡廳已經關閉一個小時了。屍體被包在一個大塑料袋裏,與其說是被搭著,還不如說是被拖下樓來。殯葬員們嘴裏不停嚷著如何拐彎旋轉以便搬著更方便,這過程簡直太長了。”
從以上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埃爾諾父母大致的社會地位,他們過的是平民生活,而且是需要費心經營並維持的平民生活。
在父親葬禮的前一天,埃爾諾的丈夫終於出現了。“因為這不是他自己親人的葬禮,他有些拘謹不自在。”葬禮結束後,丈夫乘當晚的火車回去了。丈夫跟埃爾諾的父母顯然走得不近,對此,埃爾諾沒有任何責怪和抱怨,好像一切都應該如此。
之後,埃爾諾幫母親處理了一些後事,便坐火車回家了。在火車的頭等車廂裏,她想方設法哄孩子,讓他不要吵鬧,因為頭等車廂的乘客喜歡安靜。她突然驚奇地發現,“我已經成了真正的布爾喬亞。”
以上發生的事,讓讀者大致了解了作者的原生家庭和她自己的狀況,不難看出,兩代人處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在小說的首頁,埃爾諾引用了法國作家讓•熱奈的話,“我冒險做一個解釋:當人們背叛之後,寫作便成為唯一可以求助的形式。”
接下來,埃爾諾在等待秋季開學的暑假裏,決定寫一本關於她父親的書。她寫道:“我要以父親為主題,寫他的生活,寫我少年時期與他的隔膜,而這種隔膜其實是一種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隔膜,但它又是極其特殊的,不可言傳的,就像不得不分手而又情思不斷的那種愛情。”
她的父親於1899年出生在諾曼底的鄉村,祖父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貧苦農民。父親小時候曾上了幾年學,十二歲時祖父就讓他輟學去農場工作。之後父親當了兵,服完兵役後,終於有機會離開農村,在城裏一家工廠當工人,並遇到在另一家工廠當工人的妻子。婚後,他們的生活是拮據的,兩人曾有過一個女孩,即埃爾諾的姐姐,可是那個女孩因病夭折了。埃爾諾出生後,自然格外受到父母的疼愛。
她的父親逐漸爬到了低層管理的位置,可是有一次工廠發生事故,父親雖然沒事,卻讓母親決定要尋找其他“更安全”的方式謀生。他的父母在貧窮的街區買下了一間小雜貨店和咖啡館,不久他們就發現,生意不容易做,顧客中常有人來賒賬。她的父母一生都在為錢煩惱,為維持生計掙紮。
即便如此,父母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並努力為女兒創造條件,讓她活得更好。他們送埃爾諾去上學,鄰家女兒中學畢業後都開始做工養家,但是父親從未讓她離開學校,埃爾諾為了不讓父親難堪(因他讀書的女兒會被周圍人認為是懶蟲),報考了師範學院,這樣就可以免費上學,不用家裏負擔了。
埃爾諾終於成了一名教師,正式進入了一個她父母完全陌生的知識世界。同時,她還嫁給了布爾喬亞家庭出生的丈夫。
埃爾諾花了不少筆墨,描寫自己如何一點一點融入了另一個階層的文化,也講述了父親是如何看待女兒的變化的。她父親隻讀過幾年書,一輩子從事藍領工作,但是他喜愛、尊重自己的勞動。他是一個務實的男人,對家人很少公開表達自己的感情。
然而,當埃爾諾在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在他錢包裏有一張舊照片。“那是一張發黃的帶花邊的舊照片,用一張剪下的報紙包著。照片上都是些工人,都帶著鴨舌帽,拍成三排,目光投向同一個方向。相片典型地再現了曆史書中所描寫的工人罷工的那種情景…… 剪下的報紙登載的是師範學校招生考試錄取名單,名單是按名排列的,我排在第二名。”
與許多作家不同,埃爾諾沒有描寫發現剪報後自己的感覺,而是從容冷靜地繼續講述父親的故事。這部小說的筆調是冷峻、克製的。沒有花裏胡哨的情景描寫,也沒有煽情濫情的內心描述,埃爾諾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父母為了達到物質上的舒適所做的不懈努力。他們的經濟地位終於緩慢上升了,然而他們的舉止和言談保持著原來的模式。
“父親通過熱情禮貌、不發表看法等方式避免招致別人的批評和指責,時刻小心謹慎做事…… 除非是別人向他微笑示意,否則他連人家菜園裏種的蔬菜也不敢瞧上一眼。他從不去別人家串門…… 從不出於好奇向人問任何事情。”
少女時期的埃爾諾這會兒觀察到了不同社會階層接人待物的差別,他父親“在他認為是重要人物的麵前總是表現得很羞怯,很謹小慎微,從不敢向他們提出任何問題。而這些所謂的重要人物馬上會覺察到我們地位的低賤及我們的自卑心理,並且盡可能將這種發現隱藏起來。”
又比如,她父親喜歡到馬戲場聽音樂,開車去鄉下兜風,看看一望無際的田野和森林,就會感到無比的幸福。聽音樂和賞風景得到的激動和感受,父親是不能用語言交流出來的。而當埃爾諾跟學校裏的小布爾喬亞交往時,大家會問及她的愛好,喜歡哪一類音樂,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這時候,埃爾諾意識到,她屬於社會另一個層次了。
這部小說中,埃爾諾反複回到類似的比較,她的記憶碎片中有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一個舉動,一次談話,跳躍性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最終拚成了一幅她父母生活的完整圖畫。
由於所處環境不同,女兒和父母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埃爾諾因無法彌合這一差距而沮喪。強烈的內心感受為這部小說的敘事增添了層次感。細膩生動的人物場景描述,反射出作者內心深處洶湧的情感波動。
有評論說,埃爾諾寫《位置》時已經四十多歲了,距離1966年她父親去世(當時她26歲)過了十多年。歲月的流逝為她的寫作帶來平靜,距離有助於冷靜的分析,埃爾諾的文字控製得極好,堪稱典範。
埃爾諾寫道:“我沒有權利將我寫的作品稱為藝術,更不能追求作品如何令人激動。我隻是要把父親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他的愛好以及他生命中經曆過的事客觀地記錄下來。沒有懷念的詩句,也沒有善意的嘲諷,我隻是以平淡自然單調的筆調來描寫。”
埃爾諾過於謙虛了。她近於寫實的小說,不僅紀錄了她父親的經曆,同時還講述了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法國農民和藍領階層的生活狀況、生活習慣、愛好和價值觀。她的父母經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年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經濟繁榮。在講述父母的生活、喜怒哀樂、對未來希冀的同時,埃爾諾也描寫了出生於藍領家庭的她如何通過教育和社交,潛移默化進入了布爾喬亞的行列。她的作品是私人化的社會曆史。
我笨拙的筆隻觸及了這部小說的皮毛,這是一部有寓意、有層次的作品,每次閱讀可以帶來新的發現和感受。雖然中文譯文的文字有些地方顯得拖遝,但讀者仍能感受到埃爾諾文字、敘事、故事架構的魅力。我會好好再讀一遍,甚至多遍。
(圖片均來自網絡)
祝海風姐周末愉快!
一起擠擠,跟著海風姐,鹿蔥一起學習安妮的作品。我才看完她的“The Years",中文的翻譯“悠悠歲月”更加貼切。感覺她的小說雖然都帶有自傳的性質,但又不全是寫的她自己,而是一代的人記憶。
海風姐介紹的《位置》還沒讀,書評分析得非常透徹,從她的家庭,到她的成長的背景。有敘述,有點評,有自己的感悟,圖片也插得非常有時代感。到底是文科教授。:)我覺得安妮的文字很powerful, 她冷靜,敢寫,有時甚至會把自己置身之外,來進行剖析。期待你分享後麵的二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