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說了我的導師彼得一波三折的家庭生活(見我的博客《抑鬱的他成馬克思了》)。其中提到,自從彼得跟第二任金發太太離婚,日子越過越慘。之所以把他的故事說出來,無非是分享點人生教訓,人生中的每個選擇需要慎重,否則命運會把人拖到本來不想去的地方。
彼得和金發在巴黎離了婚,他搬出去另住,租了個十分狹小的單間公寓(studio),金發和兩個兒子留在原來寬敞的公寓裏,孩子平時跟金發過,周末跟彼得過。為了保證兩人都能見到孩子,離婚協議上特意加了一條,任何一方搬離巴黎,需要通知對方。
可想而知,從原來的一家分成兩家,別的不說,生活開銷很大。彼得雖然沒跟我提起過他的經濟壓力,但是有一次在一個學術年會上遇到他,他看上去十分疲倦,心情也不愉快,似乎跟部分法國同事在教務上有點兒意見相左。再說,他的法文不好,始終沒有融入法國文化。按照他以前的脾氣,一定跳槽了,可是為了兩個孩子,這次是困在巴黎了。
如此這般過了若幹年,他的信越來越少,後來就斷了。我忙忙碌碌的,某天突然想到他,那會兒已經盛行email了,就去他工作的大學網站,尋找他的電郵,可是,在大學的網站上找不到他,他一定離開了。我又在網上搜索了一陣,終於發現他成了捷克某大學的教授,就此又跟他聯係上了。
原來,金發某天突然帶著兩個兒子從巴黎失蹤了,事先沒有通知彼得。彼得到處詢問,想到金發也沒雄厚的經濟基礎,可能是逃回娘家了。他找出丈人家的電話,果不其然,金發已經回到了她的村莊。也就是說,兩個兒子將開始過小農民的生活,在鄉村小學讀書。思想複雜的彼得越想越氣憤,越想越抑鬱,兩個兒子的前途一定會受影響。金發自己可能也是經曆了不少曲折,才在布拉格站住腳,之後又成了住在巴黎的美國教授太太,本來也算進入中產階層了,可是她心血來潮逃回鄉下,一下子又回到“解放前”,而且還拽著兩個兒子。
拯救兒子便成了彼得的責任,他開始了每一兩個月一次的長途跋涉,從巴黎開車去捷克的小村莊。小村莊在捷克的西邊,比較偏僻,坐飛機需要換機,還需要安排地麵交通,彼得決定不如直接開車過去,單程9個小時,途經德國,最後到達捷克。當時捷克還未加入歐盟,每次出入捷克,手續繁多,隨時都有可能因為某個手續不全,被拒入境。
千辛萬苦到了捷克,還需要在村莊附近找到合適的旅館,然後把兒子接到旅館,父子三人匆匆忙忙心神不寧度過兩三天的團聚日子,彼得又得上路了。開長途開了一兩年,彼得最後決定放棄巴黎,去捷克任教,這樣便於看望孩子。然而,去捷克意味著他的收入大幅下降,比巴黎的工資少80%,意即他也將陷入貧困。彼得實在是太愛兒子了,決定讓收入跳崖。
之後,彼得從布拉格去鄉下,自然比從巴黎去方便了不少。他還算有投資頭腦,在布拉格買了套很小的單間公寓,至少自己日後的住所有了著落。又過了一陣,他去捷克的鄉下買了個小破房子,成了他的度假小屋,估計歐洲人都喜歡這樣吧。由於隻有夏天才去住上一陣,類似去鄉間野營,這個小破房子據說有水電,但沒有室內廁所,跟以前中國農村的民居差不多吧。
彼得給我看照片,度假屋周圍的景色不錯,有一條清澈的小河,四周有小樹林,放了暑假,彼得就去度假屋寫書,開始寫的是政治學方麵的學術書,有一天心血來潮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叫《為人之父》(Fatherhood),寫完了發來給我看,讓我提提意見。
我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本書記錄了彼得努力做好兩個兒子父親的經曆。從書中,我才得知,跟金發離婚是因為金發出軌。金發的性格陰沉,防備心強,彼得一直感到無法接近她的內心,她好像有事瞞著他。自從大兒子出生後,金發更是跟他拉開了距離。彼得漸漸覺察出,金發的心不在他身上,後來發現跟金發曖昧的不止一個,有捷克人,也有法國人,還有美國人。有一天,他撞到金發跟個男人在一起,而且金發也相當坦然地承認自己愛上了那個人,結果彼得跟金發分手了。
彼得寫道,小兒子在八九歲的時候突發痙攣,送去急診,醫生懷疑是癲癇病(羊癲瘋),即詢問彼得家是否有家族史,彼得說沒有,又問金發,金發也搖頭,醫生隨口說,這有點兒奇怪。彼得這時候注意到金發的表情有點兒尷尬。也讓他想起自己曾經有過的疑惑。
小兒子出生之前,他跟金發的關係已不融洽,分床而睡,可是在他生日的那天,金發突然邀請他去外麵吃飯,回來主動跟他做愛,讓彼得受寵若驚,以為兩人的關係有了改善的希望。可是自那天之後,金發又對他不理不睬,後來就生下了小兒子。彼得當時也對小兒子那麽快出生抱有疑問,但愛心迅速地替代了疑問,彼得的心完全被小兒子俘虜了。
醫生的隨口一說,竟然使金發坦白了,這個兒子不是彼得的。彼得說自己如同被雷擊了一般,他糾結的不是自己受了這麽多年的騙,而是怕小兒子就此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父子情深,他無法離開小兒子,小兒子也無法離開他了。於是,他請求金發不要告訴小兒子,他要繼續做小兒子的父親。
他這本書,情節曲折,人物的心理描寫也十分細膩。可是看完了,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麽,想了半天,發現他對金發的描寫分析不夠,隻看到金發的種種不齒,卻不明白她為什麽要那樣做,有什麽動機。我把讀後感告訴彼得,他不太高興,作家的作品猶如自己的孩子,沒有父母願意聽外人批評他們的孩子。
雖然彼得的兩個兒子都是美國公民,可由於他沒有經濟能力,無法把他們送回美國上大學,學費可以貸款,但是他無法支付他們的生活費。兩個兒子習慣了捷克的生活,回美國念書工作的欲望並不強烈,結果都是在捷克受的教育。讓彼得欣慰的是,由於他在布拉格工作,兩個兒子寒暑假都住在布拉格,開了眼界,沒有像金發一樣蟄居於鄉下。此外,兩個兒子的英文都說得十分流利,這是因為彼得至今不會說捷克語,隻能用英文跟兒子交流。
前幾年,彼得退休了,虧得他在美國工作多年,可以拿一些社保金,為了收支平衡,他時常出租布拉格的小公寓,自己長年住在鄉下。準備長住鄉下後,終於在室內建了個浴室,他曾發來照片讓我看,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彼得經常吊在臉書上,寫有幾個段落的評語。我笑他:現在是短語單詞的時代,誰還在臉書上寫段落啊?後來覺得自己不厚道,彼得一個人在言語不通的鄉下,肚子裏一定有許多話要對人說,兒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基本把老爸扔在了腦後。他隻能通過臉書,跟遠在美國的老朋友說幾句心裏話。
疫情前,彼得曾打算離開捷克,語言不通帶來諸多不便,比如家裏要修個水管子,他要去看個病之類的,都需要借助兒子的幫助,才能跟人溝通。他想搬到馬耳他去,那裏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官方語言是英文,生活費用也不太高,可是疫情讓一切都定格在兩三年以前。
彼得的內心是豐富的,雖然他孤獨地生活在捷克的鄉下,隻要天氣好,他就騎著自行車外出兜風,一騎就是幾十公裏,可見體力不錯。回到家,一本連一本地寫長篇小說,退休後一年一本。現如今,出書挺容易,上亞馬遜就行了。讀者的反饋基本一致:語言非常優美。很高興彼得喜歡寫作,他的思緒可以突破物質環境的限製,在無垠的宇宙裏自由地飛翔。
遺憾的是,彼得的讀者不多,因為他書裏的主人公,都帶有自己的影子,思想複雜,感情豐富,用的語言太高級,議論不接地氣,內心的苦惱也不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前不久,他問起前彼得太太的近況,她的哈佛先生身體不太好。彼得說,萬一哈佛先生有個三長兩短,很為她擔心。我怎麽解讀,都覺得他在念舊,或許是經過了起伏的人生,才發現還是別折騰的好。誰知道呢?我祝福他在捷克平安幸福。
祝海風闔家新春愉快!
難怪海風的文筆這麽好,原來是學霸呀,碩士雙學位,博士加留校,佩服!
悄悄話。
婚姻有點象投資,總會有風險。而彼得當初好似握有選擇婚姻的權證option,因為看好它的前景,於是不讓機會溜走,兌現了它。誰知道金發女士是題材股而不是價值股,風光一時後開始貶值,時間越久貶值越厲害。
折騰不一定不好,尤其是自願的. 折騰讓彼得有了不平凡經曆,顛簸流離的人生讓他體驗了生活的苦澀,也看到了那種四平八穩的生活幾乎看不到的風景,從另一角度去感知和認識這個世界,豐富了他的人生,從而為他的作品提供了紮實深厚的來源和基礎。他依舊是那個哲人智者,但是同時又是有更多底蘊的行走者。
對彼得的選擇,旁人怎麽判斷不重要,關鍵是他自己的感覺。如海風所說,他似乎意識到自己不該折騰,就好比知道自己忘了,所以還是清醒,還有希望。
布拉格有個《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的電影。你這個正好是反的。可以把文章寫成《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好文筆!
海風好文筆。 讚!
海風姐一如既往的好文筆!周末愉快!
可憐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