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這兩天開始讀 Blue Zone Challenge: A 4-Week Plan for a Longer, Better Life。Dan Buettner 對世界上長壽人群(Blue Zones)的研究讓我很受啟發——原來長壽不是偶然,而是一種生活結構。
書裏的 Whole Food Plant-Based Diet(WFPB)理念,我覺得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生動、更可執行。但要真正活出 Blue Zone 人的樣子,現代人確實要改變很多習慣:
一、要給“關係”和“生活”留時間
Blue Zone 的人普遍工作時間短,他們有時間和朋友見麵、一起吃飯、聊天、走路。我意識到,如果我們被工作填滿,就不可能擁有那種“社交滋養型長壽”。這意味著要刻意減少加班,讓生活更簡單。
二、飲食要慢下來
想吃得像 Blue Zone 的人,就不能太圖方便。要多花時間研究植物為主的食物、豆類、全穀、堅果和蔬菜,要準備、要搭配,也要讓食物有溫度、有香氣。這並不是“節食”,而是一種“回歸自然”的飲食儀式感。
三、節假日是最佳實驗場
節假日不隻是休息,也是重新設計生活節奏的機會。可以少一點外賣,多一點在家做飯、和家人一起走路、泡茶、聊天。長壽不是延年,而是讓每個平凡日子更有活力。
四、Vitality Test 的小提醒
我做了書裏的 Vitality Test,結果顯示我的“健康壽命”是 85 歲——比我理想的 120 + 要短。這讓我意識到:我其實還不太清楚自己每天蔬菜、豆類、穀物的真實攝入量,沒有足夠的社交和與信仰有關的活動。以後,我會有意識地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