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煙火,廣府人的中秋三餐!(笨小孩的世界之285篇。)
在中國人的傳統裏,八月十六,是中秋節裏的追月,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在食為天的廣州,總將人間的團圓,藏在碗筷之間。兒時的中秋節總會過上三天。
月色如水,流淌千年不息。每到中秋,塵世的燈火與天上的圓月,便再一次彼此凝望,月明在天,溫暖在人心。
遠古傳說的深處,嫦娥依然獨居廣寒。隻是世人不知,她早已學會與孤獨相安。千年前,她偷食仙丹,化羽升空,千年後,她煮茶聽風,看凡間的煙火一再盛開。那一盞桂花酒的香氣,從人間飄上月宮,也從她手中,緩緩流回凡塵。
也許她也願人間多一盞燈火,少一分冷意。
到了追月的清晨,十五月圓的溫馨還在,早上在白粥香氣中醒來。
廣府人的中秋,從早上的一碗白粥開始。
鍋裏的粥熬得久,米粒開花,白如月色。桌上擺著鹹蛋黃、醬菜、花生米、炸油條,偶爾還有幾片臘肉。老廣人講究“早味清”,連節日也不例外。中秋前夜在月亮下開懷暢飲,次日的清晨就要讓胃“回一回魂”。
這頓粥,是一種對家的儀式感,無論你昨夜賞了幾輪月,吃了幾塊月餅,清晨的一碗白粥,仍要提醒自己,日子再圓,也得腳踏實地,廣府人是務實的人群。
小時候巷子裏飄出的香味,是潮汕鹹香、番禺煙火、順德細膩的融合。那一刻,整座嶺南都慢下來了,連風都帶著桂花味。
到了 午餐:是團圓宴,總是有味有情,午飯是中秋的重頭戲。廣府人講“中午團圓”,因為夜裏要賞月,白天先聚食。
一桌菜上,總少不了,白切雞,那雞皮晶亮、肉質嫩滑的走地雞,是家宴的靈魂。
蒸魚:寓意“年年有餘”,清蒸最考廚功,清蒸魚的功夫,非順德人莫屬。
蠔豉發菜燉豬手:取其“好市發財”,味濃情更濃;
炆鵝、炒芥藍、蝦仁蒸蛋:皆是人間的溫潤細節。
田螺: 中秋吃田螺寓意“向田攞食”,即向田間“張羅”食物,寄托豐收和豐衣足食的願望,同時田螺肉肥美且有殼,剝殼吃“肉心”也有“食心(新)轉運”的寓意,象征去除晦氣、添置新運。
雞: 廣東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吃全雞取“家”的諧音,寓意“吃雞起家”,也象征全家團圓。
飯後,總會端上一碗蓮子百合糖水,甜而不膩。廣府人說:中秋要甜口,來年好年頭。
這一桌菜,不是炫技,而是心意。每一道都有祝福、團圓、順遂、豐收的期盼。
老一輩在斟酒,小輩在添飯,幾代人的笑聲交織成家的溫度。
到了夜幕降臨的 夜宴,體現月下人間,用一盞茶來圓滿。
入夜,天光澄澈,月亮掛得極圓。街巷的燈籠紅得溫柔,陽台、天台、鄉村的祠堂前,全是“賞月宴”。
桌上鋪著青花瓷盤,月餅、柚子、芋頭、紅棗排成一圈。
?
月餅: 作為中秋節不可或缺的象征,廣式月餅皮薄餡大,寓意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心意和團圓。月餅 更是心意的傳遞——五仁、蓮蓉、鹹蛋黃,每一口都是百年傳承的密碼。
柚子: 在南方很多地區,吃柚子也是中秋的傳統,其圓潤的外形和“柚”與“佑”的諧音,寄托了月亮保佑的願望。
芋頭: 廣東人吃芋頭與“護頭”諧音,也表示一家人一起吃,象征合家團圓平安,意在“護佑”家庭。
芋頭 象征“人緣好”,柚子 也有“團圓“之意,茶 是普洱或鐵觀音,苦盡甘來。
近年曾加了很多現代元素,例如,功夫茶、奶茶、花茶、養生茶等等,將品茶發展成一種社交儀式。
在桂香與煙火之間,人們舉杯望月。長輩講舊時月餅鋪的故事,孩子剝著柚子皮堆成花;有人懷念遠方親人,也有人默默祈福。
此刻的月亮,照著珠江、照著西關的騎樓,也照著每一個漂泊在外的廣府人。
在外的遊子,也許沒能回家,但隻要手中有一盞茶,心裏就仍在那張圓桌旁。
一粥、一宴、一盞茶,從晨到夜,廣府人的中秋三餐,不是節日的形式,而是一種生活的溫度。
他們用食物告訴我們,月亮有陰晴圓缺,人生有冷暖悲歡。
唯有那一頓熱飯,一盞清茶,能讓人,在世間風塵裏,找到回家的方向,將千年習俗、百年煙火留在心中,留著唇齒之間。
月是故鄉明,飯是人心暖。
廣府的中秋,不隻是團圓的夜,更是為了記得彼此的味。
作者簡介:張允遐,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合作作家,【滾滾紅塵美利堅】作者。該書被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美國公共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