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味·烏蘭巴托風與炊煙的味道!(笨小孩的世界之292篇。)

烏蘭巴托是一座被風雕刻的城市。冬天漫長,氣溫常在零下三十度。但在爐火與鍋裏的香氣之間,蒙古人用食物,延續著草原的熱與愛。
清晨的烏蘭巴托,空氣清冷,飄著炊煙與奶香混合的味道。
陽光透過霧氣灑在草原的邊緣,帳篷(Ger)裏,炊煙升起,女人在銅鍋中煮著Suutei Tsai(奶茶)、磚茶、鹽、牛奶,有時加一點羊油。那味道微鹹、溫潤,是蒙古人每天的開始。

配上Boortsog(油炸麵餅)或Aaruul(曬幹奶酪),一口茶、一口餅,簡單,卻有家的味道。
在高原寒風中,這杯奶茶不僅暖身,更是人與土地的連接。
到了午後,每一個帳篷裏充滿了肉香味,中午,太陽高懸,但寒意仍濃。
他們最地道的午餐,是Khuushuur(炸肉餅),麵皮包羊肉、洋蔥與鹽,入油鍋炸至金黃,外脆內嫩,汁水四溢。還有那道充滿儀式感的Khorkhog(石烤羊肉)。
牧民將羊肉與胡蘿卜、土豆、洋蔥層層堆入鐵桶,放入燒紅的石頭,蓋上蓋子燜烤。
感受到石頭在與肉對話,讓香氣直擊靈魂。
開蓋那一刻,蒸汽裹著油香撲麵而來,人們舉起手,接過熱石按在掌心。據說,那是把好運與力量握在手中。

傍晚,烏蘭巴托的夜,是藍色的。是草原與酒合唱的時光,傍晚的城市的燈光亮起,遠處仍能望見草原的影子。
餐桌上,最常見的是Buuz(蒸肉包)與中式包子相似,卻更樸實。
肉餡厚重,蒸汽中飄出濃鬱的羊肉香。
男人們舉杯,喝著Airag(馬奶酒),微酸、微甜,帶著草的香氣。
馬奶酒,那是草原的血液,也是一種自由的象征。
他們喝著笑著,談起馬、談起天、談起遠方的親人,那笑聲裏有豪情,也有歲月的柔軟。
入夜後的草原非常寒冷,夜幕降臨,溫度會驟降。帳篷外寒風呼嘯,帳篷內火爐正旺。
女人在攪拌鍋裏的Tsuivan(炒麵),麵條、羊肉、胡蘿卜、土豆在鐵鍋中翻炒,
油香與柴火味混成一體。

外麵是極夜的冷寂,裏麵是熱騰騰的煙火。這一鍋飯,就是蒙古人的宇宙,它簡樸、熱烈、永不熄滅。
烏蘭巴托的味道,是遼闊的,也是倔強的。它沒有精致的花紋,卻有力量的骨架。
在這裏,食物不是享受,而是生存的信仰。羊肉的香,是風的味道。奶茶的鹹,是家的氣息,馬奶酒的酸,是生命的野性。
這座城市教人,生活不在豐盛,而在熱度,幸福不在形式,而在火光。
當風聲掠過草原,當一鍋羊肉湯在爐火上慢慢翻滾,你會懂得,世界再大,也不過一碗熱湯的距離。
一城一味·烏蘭巴托,在風與炊煙之間,吃出草原的遼闊。

作者簡介:張允遐,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合作作家,【滾滾紅塵美利堅】作者。該書被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美國公共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