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史泰龍離開紐約:一個城市的崩塌,不再是電影劇本》

前兩天,好萊塢巨星西爾維斯特·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公開宣布,他將離開紐約,永不返回。
史泰龍出生在紐約,其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紐約。在我還年少輕狂的時候就看他的電影(第一滴血),那時代的我們給他起了一個很強的外號叫:【大隻佬】。
他說: “這是我住了四十年的家,曾經,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好的地方了,但現在一切都變了。“
他說: “我理解人們想要一切免費,但這恰恰就是他們毀滅這個世界上最偉大城市的方式,而我不忍心目睹這一切。”
史泰龍的這句告別語,不是憤怒、不是怨恨,而是一個老紐約客的哀悼。

(電影:第一滴血的海報)
看他的過往,他不是逃離現實的明星,他是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奮鬥、街頭、生猛、機會、尊嚴。
如今,他卻選擇了轉身,並說出:“我永不返回。”
這不是一位老人的矯情,這是一位見證過紐約黃金年代的人,對“今日紐約”的一次沉痛蓋棺。
從洛基(他成名電影裏的主角)到離去,史泰龍的紐約,不再存在了。
史泰龍的經典電影《洛基》,講的是一個窮小子如何憑拳頭逆襲命運。它代表了紐約舊時代的精氣神:靠自己,不求人,哪怕輸,也拚到底。

而今天的紐約,卻變成了:人人等補貼,一事無成也有人替你買單,公共政策“去責化”、去效率化,打工人買單,失敗者“優先入住”。
這就不是洛基的城市了。這是一座激勵已死、獎懲倒置的溫水鍋爐。自以為可以得到好處的青蛙,在溫水中發著夢。
所謂“共產化紐約”不是複古的紅色政權,而是:政策過度均攤,“不勞而獲”變成常態,財富創造者承擔過高稅負,卻換不來基礎治安。無上限的福利和庇護機製吸引了不願承擔責任的人口。
租金補貼、食物券、無條件保障,正在擠壓市場調節能力。
人人都要“被照顧”,沒人再願“扛責任”。
結果是:有能力的人,開始逃離,從高淨值人士到工薪階層,從醫生律師到現在的史泰龍。
這位在布魯克林長大、靠拳頭、肌肉與拚命生存的演員,說出“我不忍目睹”這座城市淪陷,這不是一個演員的離開,而是紐約精神的消失。
“靠自己”的精神,換成了“靠係統”的依賴,“容錯後再拚”的環境,變成了“失敗也包養”的保障。
“治安是底線”的共識,被“犯罪者也是社會受害者”的話語解構。
紐約不再是鍛造英雄的地方,它開始獎勵“幸存者心態”與“製度漏洞思維”。
史泰龍的沉默離開,其實是紐約人的一次集體發言:“這不是我愛的那座城市,
它被溫柔地毀滅了,在一片掌聲與關懷中,悄然死去。”
城市的死亡,不是建築坍塌、也不是政體更替。城市的死亡,是在它不再激勵你去追夢、拚搏、承受時。
當史泰龍離開,紐約失去了的不隻是一個居民,是那一代人骨子裏對尊嚴、奮鬥與自由的共同記憶。
不是史泰龍背棄了紐約,是紐約,先放棄了成為紐約。
影響了幾代人的國際巨星史泰龍的悲哀,是紐約精神的終章!

作者簡介:張允遐,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合作作家,【滾滾紅塵美利堅】作者。該書被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美國公共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