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味· 悉尼:世界餐桌!(笨小孩的世界之297篇。)
悉尼的味道,是藍的,是躺在海風裏嚐世界的味道,那裏的海是藍的、天是藍的,那份遼闊與自由也是藍的。

這座城市沒有一成不變的傳統,卻有無數融合的味覺瞬間。
在這裏,味道像海風一樣,自由、通透、帶著鹽的清爽。
走在海邊的清晨,充滿海風的微鹹味,悉尼的清晨,屬於魚市的主場。
因為世界聞名的Sydney Fish Market,是南半球最大,全球第三大的魚市場,是這座城市的胃。漁船靠岸,新鮮的鮑魚、青口、龍蝦、帝王蟹、三文魚在冰上閃著光。


廚師現場烤著生蠔與蝦,空氣中彌漫著海風與百年煙火的味道。
澳洲人吃得簡單:一杯Flat White咖啡,一份牛油果吐司,再加幾片烤三文魚。
沒有繁複的醬汁,沒有儀式的繁文,他們用陽光和空氣調味。
這種簡約,是生活的一種從容。在多元的餐桌上,悉尼的味覺是混血的。
意大利的披薩、泰國的冬陰功、中餐的點心、黎巴嫩的烤肉、越南的牛肉粉,每一道菜都來自移民的腳步。

(唐人街的麻辣蒸魚)

唐人街的早茶,George Street上的韓式烤肉,Newtown的小眾咖啡館,還有Bondi海灘邊那一杯冰鎮啤酒。
悉尼的餐桌上沒有界限,隻有共存。每個民族都在這裏留下了味覺的印記,匯成一種叫作“澳式生活”的風格:自由、陽光、尊重多樣,也熱愛平凡。
周末時光,是悉尼最像“家”的時候。
人們提著籃子去農夫市集,買新鮮的蔬菜、蜂蜜、麵包。孩子追著鴿子跑,老人慢慢挑橄欖油。
中午時分,公園的烤架上升起炭火,香氣四溢。烤羊排、香腸、蝦串、紅酒,這是悉尼的社交語言。

食物,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共享。他們說:“It’s not about the food, it’s about the people.”重點不在食物,而在於和誰一起吃。
那份自然的親切,是這座城市最柔軟的溫度。
悉尼的味道,總帶著海風的哲學。它提醒人們:生活不必複雜,幸福其實很簡單。
在Bondi Beach看落日,在Darling Harbour聽浪聲,手裏拿著一份炸魚薯條,那一刻你會明白,“原來世界的美味,不一定需要調料。”
悉尼的味道,是自由的,是陽光的,也是包容的。它既有城市的繁華,也有島嶼的慵懶。
在這裏,世界匯聚成一張餐桌,每一種味道,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作者簡介:張允遐,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合作作家,【滾滾紅塵美利堅】作者。該書被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美國公共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