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三餐,新西蘭味道!(笨小孩的世界之274篇。)
新西蘭,被稱為“長白雲之鄉”,這裏的飲食文化既有歐洲殖民帶來的印記,也深深紮根於毛利人的傳統。在這片群山與海洋交織的土地上,一日三餐常常和自然緊密相連,每一口食物都像是風景的延續。
早餐:
在輕盈的牧場草地上,新西蘭的早晨常常以新鮮乳製品和烘焙食品開始。牛奶、酸奶與蜂蜜,是農場直送的清甜味道;烤麵包抹上黃油,再搭配奇異果片,是最常見的清晨畫麵。
在曆史上,19世紀歐洲移民將麵包、黃油和乳製品帶來,與新西蘭肥沃草場的畜牧業結合,奠定了早餐的風味基因。
他們的食譜很簡單:
•烤全麥麵包片。
•牧場黃油 + 百花蜂蜜
•新鮮奇異果切片
•一杯純牛奶或 Flat White(新西蘭標誌性的牛奶咖啡)
午餐:
新西蘭人的午餐多以簡便但營養豐富的食材為主。羊肉派(Lamb Pie)、炸魚薯條(Fish & Chips)、以及新鮮的綠唇貽貝(Green-lipped Mussels)這些是經典選擇。
走在奧克蘭的海邊,你會看到不少人手裏拎著報紙包裹的熱騰騰炸魚薯條,邊走邊吃,既是快餐,也是生活節奏的寫照。
當年英國殖民帶來的派與炸魚薯條,經過新西蘭食材的改造,成為國民美食。綠唇貽貝則是土著毛利人與大海的紐帶,常出現在他們的傳統餐桌上。
但他們的食譜並不複雜:
•羊肉派:麵皮包裹碎羊肉、洋蔥、胡蘿卜燉餡,烤至金黃
•炸魚薯條:白肉魚(鱈魚或鯛魚)裹粉油炸,配粗切薯條與醋
•清蒸綠唇貽貝:加蒜蓉、檸檬汁即可
晚餐:
在哈卡舞背後的火堆邊開始他們的晚餐,毛利人的 Hāngi(地爐餐),是新西蘭最具代表性的晚餐形式。將羊肉、紅薯(Kūmara)、南瓜、玉米和海魚,用葉子包裹後放入熱石坑中燜烤,數小時後揭開,食材帶著泥土與木柴的香氣,仿佛在訴說古老部落的故事。
這是一段曆史的印記:Hāngi已有千年曆史,是毛利人集體生活的象征。20世紀後,它逐漸從部落儀式走向大眾,這種習慣就成為慶典和歡迎儀式上的必備。
他們的食譜是簡單的(家用改良版):
•食材:羊腿塊、紅薯、南瓜、胡蘿卜
•調味:鹽、黑胡椒、少許蜂蜜
•烤箱代替地爐:200℃烤90分鍾,保留焦香與軟糯口感。
品嚐新西蘭的一日三餐,充滿了百年老味道的文化基因。新西蘭的飲食並不奢華,而是自然與曆史的融合。牛奶與咖啡,是殖民遺產;羊肉與派,是牧場經濟的產物;海鮮與紅薯,則是毛利文化的傳承。
百年之間,新西蘭逐漸形成了“自然、新鮮、簡單”的飲食哲學,每一頓飯,都像是在和大地與海洋對話。
作者簡介:張允遐,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合作作家,【滾滾紅塵美利堅】作者。該書被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美國公共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