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抒情

歲月匆匆,看往昔,我們有遺憾、不甘、抱怨。其實歲月從不欠我們,時間對於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讓我們用柔情擁抱歲月,過好每一天!
個人資料
正文

一日三餐,新加坡的日常!(笨小孩的世界之273篇。)

(2025-08-26 11:03:21) 下一個

                         一日三餐,新加坡的日常!(笨小孩的世界之273篇。)

 

新加坡4.png

 

(頭等艙套房的海南雞飯和石斑魚)

在星航的倫敦飛新加坡的頭等艙套房裏,我品嚐了看樣子很高檔的一日三餐,在新加坡的各類食肆我品嚐平民百姓的三餐日常。

在這個彈丸之地,你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南洋味道,在普通的一條食街,可以找到馬來西亞的,泰國的,中國的食肆。這是一幅東南亞的味覺拚圖。

清晨:可以是海南雞飯與咖椰吐司的雙重奏,新加坡人的早晨,有兩種最具代表性的選擇:

一是街頭小販中心的 海南雞飯 ——嫩白的雞肉,油潤的飯粒,配上薑泥、辣椒醬和醬油;二是傳統咖啡店裏的 咖椰吐司 ——炭火烤過的麵包,夾入咖椰醬(椰奶、雞蛋、糖、班蘭葉熬製),配一杯“咖啡烏”(黑咖啡加煉乳)。

這味覺反差與他們的曆史與文化背景有關:

海南雞飯是由20世紀初,南中國來的海南移民帶入新加坡,最早源自中國海南的文昌雞飯,但在殖民地環境下,本地華人與馬來廚藝融合,形成了如今帶有南洋風味的版本。而咖椰吐司則起於英國殖民時代,南來的華人廚子模仿英國人的烤麵包早餐,卻加入椰奶與班蘭,使其成為地道的南洋式“英式早餐”。

做法:海南雞飯是將雞肉煮至嫩滑,用雞湯煮米飯,蘸薑泥辣椒醬食用;另一種咖椰吐司的咖椰醬以椰奶、蛋、糖慢火熬製。

 

新加坡2.jpg

(商場裏麵的平民小食檔)

午飯:

中午時分:新加坡的街頭最常見的是一碗碗熱氣騰騰的 叻沙(Laksa ——椰奶湯底、米粉、蝦仁、魚餅、豆芽,既辣且香。另一種必不可少的是 炒粿條 ——扁平米粉條在猛火大鍋中爆炒,加入醬油、豆芽、臘腸、蝦仁,火候十足。

叻沙是娘惹菜(Peranakan cuisine)的代表,起源於15世紀馬六甲海峽的移民社會。隨著鄭和下西洋與明代華人南遷,福建人落腳東南亞,與馬來人通婚,誕生了“峇峇娘惹”群體,他們將中國烹飪與馬來香料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菜係。炒粿條則是20世紀華人苦力的能量餐,高熱量、高油煙,最初是碼頭工人填飽肚子的快餐,如今卻成為新加坡必嚐的經典。

他們的叻沙是用椰奶咖喱湯,加入米粉、蝦、魚餅;炒粿條則以扁米粉,加醬油、蒜、豆芽、臘腸爆炒。

 

新加坡1.jpg

 

晚餐:是沙嗲與啤酒的交匯。

夜晚的小販中心,煙火繚繞。最吸引人的是 沙嗲(Satay ——牛肉、雞肉或羊肉串在炭火上烤製,蘸上花生醬,甜中帶辣,滿口香氣。再配上一杯冰啤酒,將熱帶地區夜晚的悶熱與喧囂一並散去。

他們的沙嗲文化,起源於印尼爪哇,19世紀隨著馬來群島的移民進入新加坡,成為小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本身也是新加坡的百年記憶:殖民時代,流動攤販沿街叫賣;獨立之後,政府集中管理,建成如今既衛生又煙火氣十足的小販中心,成為新加坡最獨特的飲食象征。

他們會先將用薑黃、香茅、蒜、糖把肉串醃製,然後放炭火上燒烤,蘸上花生醬食用。

 

新加坡3.png

 

新加坡的餐桌,是移民史的縮影:

•海南雞飯與咖椰吐司,見證了華人與殖民文化的交錯;

•叻沙與炒粿條,是華人、馬來與娘惹文化的融合;

•沙嗲與小販中心,則是多元族群共同生活的結果。

百年來,新加坡用一日三餐證明:食物不僅是生存,更是身份,是文化交匯的見證。正如新加坡人常說:“我們吃的,不隻是食物,而是曆史。”

 

新加坡.jpg

 

 

 

作者簡介:張允遐,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合作作家,【滾滾紅塵美利堅】作者。該書被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美國公共圖書館收藏。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