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靜下心,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朗讀了一遍《殺死一隻知更鳥》。
這本書在多個世界名著的榜單上都名列第一,想必網友們都聽說過,不需要我再多做介紹。我自己在大學期間讀過它的中譯本,也看過那部由格裏高利·派克主演的同名電影,記得這部電影還斬獲了奧斯卡金像獎。我這次讀的是它的英文原著,是美國著名作家哈珀·李的處女作,她也因此獲得了普利策獎。
這本書其實是我女兒推薦給我的。家裏空巢了以後,時間多了,我計劃在未來的五年內,精讀十本英文小說,於是尋求她這個大才女的建議。結果她很爽快地推薦給我一個書單,《殺死一隻知更鳥》正是書單上的第一本。
這次閱讀給我帶來了遠超意料之外的體驗,在文學,人文,普世價值等諸多方麵都有極深刻的感受。我本來正想著寫一個係列,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些閱讀體驗,結果這兩天就發生了殺害查理·柯克的事件。
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這個人,我是在去年總統大選期間從YouTube上知曉的。做為美國保守派的評論員和政治活動家,他當時在美國的很多大學校園組織公開演講或辯論會。柯克本人,以及坎迪斯·歐文斯(Candace Owens),本·夏皮羅(Ben Shapiro)等保守派評論員在校園中以“自由言論”的形式歡迎並回應各種不同的反對意見,並闡明保守派的觀點。他們提倡即使各個不同黨派的觀點大相徑庭,可是都應該有在校園裏自由表達的權利。在這些自由辯論的活動中,學生們可以當場自由提問,闡述自己的主張,他則是以保守派的立場和邏輯一一回應。他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口號,那就是“Prove Me Wrong”,呼籲理性辯論。這些活動都是現場直播並實時上傳到YouTube或其他社交媒體,完全是一場場精彩的真人秀。
關於辯論,記得我年輕的時候讀《三國演義》,其中有一個章節,寫的是諸葛亮在東吳舌戰群儒。當時讀了以後我很不以為然,覺得對於東吳群臣的質疑,諸葛亮的反擊既不犀利,也沒有什麽邏輯性,而且頗有人身攻擊的嫌疑。後來我女兒玩辯論,我聽過她們很多場國內國際的比賽,覺得那才叫真正的辯論,不僅要有理有據,邏輯嚴密,而且最忌諱的就是汙言穢語,詆毀對方的人格。
不過呢,辯論賽到底是還一個遊戲,不僅有一整套的遊戲規則,而且還有幾十分鍾的準備時間。而柯克他們在校園裏搞的自由辯論,可以說是真刀真槍,任何人都可以排隊上台,各種的質疑刁難,口誅筆伐,火藥味極濃。而柯克也不含糊,隨問隨答,反應極快,肚子裏真的是有貨。不誇張地說,他是真正做到了辯才無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擺事實,講道理,觀點清晰明了。他最擅長的,就是敏銳地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旁征博引,正反論證,往往幾個回合下來,對方就被辯得啞口無言。我很喜歡他就事論事以理服人的風格,而且他用詞非常幹淨,也沒有咄咄逼人。網友們如果有興趣,不妨去YouTube找來這些視頻看一看,我相信不管大家的立場如何,至少對他的辯論風格會有所讚許。
柯克他們強調“言論自由”,在各大校園裏得到了保守派學生的強烈支持,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激進派學生和教授的反彈。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多個學校,他所主持的自由辯論和問答會都引發過大規模抗議。他本人則在自己主持的節目中不斷強調:
“大學應該是觀點碰撞的地方,而不是思想統一的地方。”
柯克的很多立場其實我並不讚同,不過,對於他的這一主張,我非常支持。我一直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因為自己的教育背景,成長環境,價值理念的不同,觀點和立場肯定會各不相同。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真的需要有統一的思想嗎?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當今的中國,那就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加強思想工作。這儼然成了天經地義的事兒。可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對於這個問題又會有什麽樣的答案呢?
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有這樣一幕場景,一位鄉村小學的老師正在上課,她正在給學生們比較當時(1930年代)的納粹德國和美國,她的原話是:
We are a democracy and Germany is a dictatorship.
到底什麽是Democracy呢?書中的主角,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小女孩,給出了一個這樣的回答:
Equal rights for all, special privileges for none.
其實在這本書中,作者在很多地方,采用不同的方式,通過不同的人物,講述著一個有關包容和理解的主題。當時的美國,特別是故事的發生地美國南方,白人至上主義盛行,黑人的生存權被漠視,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隻存在於白人之間,而黑人被冤枉被欺負的事件屢屢發生。比如說,在司法層麵,黑人甚至沒有當陪審團的資格。
就是這樣一個現在的我們回看起來極其落後和荒謬的社會,經過了許多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黑人,白人,以及其他族遺的不懈努力和抗爭,不斷地進步和修正,最終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但是,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就完美無缺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社會永遠都有進步和調整的空間。但是現代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民主離不開言論自由,這是因為沒有充分表達和辯論,就難以形成真正的民意和公共決策。而另一個方麵,言論自由依賴民主製度和法律,這是因為如果權力不受製衡,言論自由可能被輕易限製。這就是說,兩者是互為支撐的核心價值。
查理·柯克被刺殺的事件,我對一個優秀年輕人的不幸離世而痛心,同時是對發生這種因言獲罪因言喪生的悲劇而憤慨。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它的偉大不僅在於它強大的國力和武裝,更在於它的包容性,在於它提供了一個自由思想的舞台。在這樣的一個國家,發生了這樣荒謬而殘忍的事件,真的是讓人無語。
回到《殺死一隻知更鳥》,書中寫道,殺死一隻放聲吟唱的知更鳥,是一種罪惡。我在想,槍殺一位有著自由思想的年輕人,那又是什麽樣的一種行為呢?答案其實很簡單:
那是懦夫的行為!
我希望在這件事以後,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言論自由的光輝照亮這個世界每一個角落。
《源泉》作者安·蘭德強調個人主義與創造力,主角堅持獨立思考、不妥協。
這本書讓美國戰後一代人相信:自由與自我價值高於迎合與妥協。
因此,《源泉》不僅是小說,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宣言。
我覺得是必讀書。可能你已經看過了。書很厚,但是寫得非常精彩。
那是懦夫的行為!
我希望在這件事以後,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言論自由的光輝照亮這個世界每一個角落”100個讚成!
您可以不認同查理·柯克的觀點,也可以不認同他辯論的方式,但是,他的這種方式是合理合法,光明正大的,不管是持有哪一種觀點的人都可以用。他可以用,我可以用,您也可以用。槍手僅僅是因為對他的觀點不滿,就采取了暗殺的方法來殺人,那完全是反人性的行為,是會被任何一個文明國家的法律所嚴厲製裁的。
“痛心的仇殺之後,網上一堆跳梁小醜:偷換概念、模糊事實、轉移視線、分裂民眾、挑起仇恨…… 親痛仇快的一幕又一幕。華語圈大量水軍出動。什麽左派右派,根本就是古老的意識形態的鬥爭。那股源於德國毀滅世界的力量如今再次滲透席卷全球。發動群眾鬥群眾,因言獲罪才不是什麽新鮮事呢。可笑的是,一些受夠了這些苦的人,如今卻毫不珍惜自己享受的自由,吃裏扒外,不知恩不圖報。”
+100。
這個世界上,人們有左中右的觀點都是及其正常的,最可怕的是極端化-極左或極右;更可怕的是偏要改變對方或者消滅對方。
https://twitter.com/user/status/1489683170500833282
查理·柯克發表了許多被廣泛譴責為種族主義和
針對少數群體(包括亞裔)的偏見的言論。
他的言論經常涉及宣揚陰謀論、批評多元化倡議
以及貶低傑出的少數族裔人物。
柯克公開表達了反移民的觀點,有時以亞裔群體為中心,
並引用陰謀論。
2023年7月,他因發表暗示亞裔美國學生是歧視受益者的言論 …
平等性 發表評論於 2025-09-12 14:55:12
回複 'kangxiao' 的評論 : “所以很想請教一下,對別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去辯論,是出於什麽目的?難道是證明我的世界觀人生觀比你的好一點,真理站在我這邊多一些?” 就我所看到的視頻,柯克的自由辯論不是針對任何特定的人,也不是刻意針對任何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體的形式是,任何人,不管是學生還是教職員工,如果想要挑戰他的觀點,就可以排隊報名,並且就他們所選取的某一主題進行辯論。
另外,您說他的很多觀點們充滿暴力,分裂, 反智。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嚴重的指控,還請您給出具體的證據。謝謝!
https://nypost.com/2025/09/12/us-news/trump-predicts-zohran-mamdani-will-win-nyc-mayoral-race/
平等性 發表評論於 2025-09-12 14:28:11
回複 'kangxiao' 的評論 : 理性的辯論,其實一直發生在社會各個層麵,比如說國會山莊,各級法院,學術和社區的委員會,在家庭生活中更是每天都會出現。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老師和學生,都會有理性的辯論。
關於第一點,請問您有沒有什麽證據來佐證您的看法?關於第二點,曆史上的確有很多極端的觀點煽動和製造了仇恨,比如說納粹當年煽動反猶,製造對所謂劣等民族的仇恨;還有文革中共用老子英雄兒好漢這樣的極端觀點,煽動群眾鬥群眾和階級仇恨。但是具體回到柯克的例子,我看不出他有哪些觀點煽動和製造了仇恨,還請您詳細指出。
其實關於對和錯,最重要的是其判定標準,而這個標準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不太一樣的。如果隻是依著自己的標準,就一口斷定別人的觀點是錯誤的,我覺得是有失偏頗的。
“希望Charlie Kirk的鮮血沒有白流,喚醒更多的美國人回歸理性,回歸常識,看清楚到底是什麽力量在蓄意撕裂美國。願人們提高警惕,築緊堤壩,守衛這座自由的山巔之塔,讓自由的火種永不熄滅!” 這段話寫得非常精彩,我很讚同!
另外,您提到“求同存異是唯一的出路”,我有點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求同存異是一種理念,是一個原則,而辯論則是一種實際的方式。這兩者並沒有矛盾。舉個簡單的例子,檢方和辯方在法庭上麵唇槍舌劍,闡述各自對案件的不同看法,駁斥對方的論證和邏輯。我相信雙方都知道求同存異的重要性,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所進行的辯論。
我和您的看法是不同的。辯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打到國會議題的爭辯,法庭裏麵監控雙方的唇槍舌劍,小到朋友夫妻家庭裏麵對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我覺得絕大多數的辯論是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認識世界,做出更好判斷的有效方式。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討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辯論,您覺得一定會招人心生怨恨嗎?
另外還有一點,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本書從六零年代開始極大的推進了民權運動的發展,成為公立中學的必讀書目。在某些極端主義者眼中,這本書其實就是“白左教育”的先鋒之一。
所以還是那句話 要理性的討論 不要激烈的極端的辯論。可惜現實是恰恰相反。polarization 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
平等兄好文!女兒高中的課好像就有這本書。我是原來在book club 讀的,印象深刻。這起事件非常令人痛心,也具有強烈的警示意義。社會各方(政治人物、媒體、公眾)必須意識到,極端言論和仇恨氛圍並非是 “言論自由的代價”的 必然,而是在一定條件和環境中對公共安全的實際威脅。
這話理論上沒有錯,不過words matter, 散播仇恨的人收獲仇恨,他的很多觀點們充滿暴力,分裂, 反智。當他說到犧牲生命是擁槍的代價,他並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代價的一部分。
破冰者 發表評論於 2025-09-12 09:48:46
回複 '平等性' 的評論 : 並沒有涉及心理學 一個事實是 或者我看到的部分事實 大多數他的辯論他沒有承認自己是錯的 大多數是為自己的觀點用雄辯的方式來辯護。
與你同感!“對一個優秀年輕人的不幸離世而痛心,同時是對發生這種因言獲罪因言喪生的悲劇而憤慨。“
看過Charlie Kirk一些視頻,他的現場急智,“用詞幹淨“和滔滔雄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博主和清漪園網友強調的,“我也是並不讚同他的一些觀點,但敬佩他的勇氣和耐心。” Charlie不畏無數詆毀謾罵,深入極左校園大本營“舌戰群儒“,來者不拒,come and prove me wrong! 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他用邏輯和常識喚醒許多被極左意識形態洗腦而盲目狂熱的年輕人,很不容易!
現在,Charlie倒在他的“雄辯戰場“上,在他妻兒的麵前血灑疆場,何其令人悲傷,憤怒!
槍手就是個懦夫!隻有那些躲在陰暗角落的無恥之徒,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理性辯論,卻懼怕像Charlie 這樣的effective communicators/influencers以其卓越的人格魅力和令人信服的雄辯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轉變思想。這些無恥之徒,總有一天會被一一揪出,暴露在陽光之下,招人唾棄,麵臨法律的道德的懲罰!
平等性博主說得對:“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它的偉大不僅在於它強大的國力和武裝,更在於它的包容性,在於它提供了一個自由思想的舞台。” 但是,現在愈演愈烈的政治迫害以至於“辯不過就cancel/disappear you”, 不得不讓人憂心忡忡,有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感覺!
希望Charlie Kirk的鮮血沒有白流,喚醒更多的美國人回歸理性,回歸常識,看清楚到底是什麽力量在蓄意撕裂美國。願人們提高警惕,築緊堤壩,守衛這座自由的山巔之塔,讓自由的火種永不熄滅!
Founder of National Review, a magazine that gave birth to the modern conservative movement in the US, and host of Firing Line, a public affairs TV show, William F. Buckley, Jr.,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the 20th and early 21st centuries. He debated many, from both the left and right, and not infrequently ended up on the losing side. To paraphrase Buckley: Life is more than debates, which, unlike life, are better left not taken too seriously,
說實話我很悲觀。
平等性 發表評論於 2025-09-12 09:41:51
回複 'kangxiao' 的評論 : 謝謝您的分享!我們中國有悠久的文化,這裏麵有很多智慧的火花,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對同一個事情,有相互矛盾的見解。
而且,很多右派認為擁有槍支是避免被政府欺壓殘害的必要武器:“至於現在中文圈子有在炒作禁槍,2A的本質是保障普通公民擁有武器,防範政府暴政,不是讓人濫殺無辜。左派推動禁槍,實際上是幫助政府壟斷武器,等於在不自知中為獨裁鋪路。而且美國迄今最嚴重的本土恐襲事件也不是槍支造成的,而是自製化肥炸彈:在俄克拉荷馬州,近200人被炸死,包括大樓裏的幾十名幼兒園兒童和老師。” 確實在那些極權專製的國家裏,草民無論被任何迫害,很可能都不在政府宣傳統計的數據裏麵。
所以我對於debate的觀點與你恰恰相反 這種形式用於一些假定的哲學的科學的話題也許可以鍛煉人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但是用於現實的 特別是大多數人都有意見立場的話題 辯論 特別是雄辯 隻會適得其反 隻會導致的進一步的polarization。很多他的辯論的結果最後都是雙方麵紅耳赤 互不服氣 而且有insulting和provocative的意味和口吻 招人心生怨恨 是自然的事。
......
““大學應該是觀點碰撞的地方,而不是思想統一的地方。”
柯克的很多立場其實我並不讚同,不過,對於他的這一主張,我非常支持。”
-----------------
完全認同你的看法,在這個事件上,我的看法百分之百的與你一致。
柯克的有些看法和觀點我不認同。但依然同情他,並高度讚賞他堅持自由平等討論問題的態度與風度。
可以不同意甚至憎恨他的觀點和說法,但肉體消滅,能說的隻有卑鄙懦弱這四個字。
這樣一個年輕人,不是商人也非政客,更不是黑社會,大體也就相當於是個“宣教士”和“論客”,如果他有什麽私敵,應該不會是為了金錢、利益之類的。
雖然還不知道凶手的動機,但直覺告訴我“恨你又說不過你”的可能很大。
憤慨並譴責這種“說不過你就殺你”的卑劣行徑。
我自己的看法是,理性的辯論,是民主社會不斷發展和修正的重要環節。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對錯的標準,其實是隨著時代而不斷改變的。正是在不斷的挑戰和質疑中,我們的司法體係和政治環境,才能夠不斷地進步和調整。這不僅僅是嘴皮子上的輸贏,也是整個社會觀念的包容和擴展。至於說到求同存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但是我覺得和理性辯論並沒有根本上的矛盾。
與政治立場完全不同的人去辯論意識形態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嘴皮子上的輸贏並不能解決個人和國家競爭能力下降的基本問題。
破冰者 發表評論於 2025-09-12 07:39:51
他讓我想起楊修 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但都是辯才極佳 同時立場鮮明 某種程度上就是過於極端。prove me wrong 有一種潛台詞就是 I am always right.
其實這場暗殺事件,不管從哪個方麵來看,都是一個悲劇,更是懦夫所為。但是,有那麽一些人,不知道是出於什麽樣的心態,故意渾水摸魚,混淆是非,將言論自由刻意妖魔化,並以此來洗白暗殺者的罪惡行徑。我覺得這才是最可怕的。
我覺得辯論是一個非常好的活動,不僅對孩子們,對於我們成年人,也是一樣有助益的。辯論賽裏麵有一個很有趣的設定,那就是對於一個辯論主題,正反雙方是隨機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好的辯手,他/她需要有綜合評判和分析的能力,對於事情的利弊得失要有全麵深刻的了解和平衡感。有一個很明顯的好處,那就是在這樣環境下長期訓練的人,不太容易走極端。
無論怎樣,暗殺太可怕了!
他的風格也同樣會招人恨 因為很多時候會變的insulting 目前說的抓住的槍手就是一個年輕人 做事衝動不是沒有可能。
再抄一遍Kirk說的話:大學應該是觀點碰撞的地方,而不是思想統一的地方。
誠哉斯言!
沒有LGBTI,黑命貴,FREE巴勒斯坦,女權等等,這一類對成長的年輕人的影響大。
當不涉及個人利益的時候,平權是非常好的一個讓自我感動的名詞,LGBTI, 黑命貴,FREE巴,以及女權,都是在平權下的各種分類平權運動。
不過,我們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他的理念真的是愚蠢的,那麽問題來了,您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和他一樣愚蠢的人,他們就該死嗎?
誠信 發表評論於 2025-09-12 03:22:22
近期美國政治暴力化, 肇始於2020年1月6日的國會暴力, 數千暴徒的犯罪行為遭到時任總統和大量國會議員的支持,並在數年後獲得該總統赦免,這開啟了美國政治的墮落路途。
modems 發表評論於 2025-09-11 23:44:01
這個查理連大學都沒上,反烏克蘭,反中,無條件墮胎,無條件持槍自由,他被他支持的無條件持槍自由殺死!他的愚蠢理念要了他的命
世事輪回 發表評論於 2025-09-12 02:21:44
Oxford Union 有一個小男孩對陣 Kirk 辯論還是挺有意思的。上好大學的聰明白人男孩 還是比小學校輟學的偏執白男更有魅力
“黑人”一詞有誤, 應改為 “有色人種”。
近期美國政治暴力化, 肇始於2020年1月6日的國會暴力, 數千暴徒的犯罪行為遭到時任總統和大量國會議員的支持,並在數年後獲得該總統赦免,這開啟了美國政治的墮落路途。
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存在的意義和重要性在於打破美國大學“一言堂”和“政治正確”的唯一性,讓大學真正成為自由思辨的平台和能夠自由產生無數思想的源泉。
說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