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喜歡羅大佑。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音樂的孩子 — 羅大佑,裏麵提到了羅大佑有一顆屬於音樂的心,和一個藝術的靈魂。做為一個曾經的文藝青年,現在的文藝大叔,羅大佑很多的歌在我心中都有共鳴。愛屋及烏,正是因為他的音樂,我也很欣賞他這個人,認同他對藝術,對自由,對人性的追求。
羅大佑雖然最初在台灣出道,但是他的藝術輝煌,卻是綻放在香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在香港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傑作,像是《鹿港小鎮》和《戀曲1990》,抒情且富時代感,表現了對愛情的真摯感受,是抒情曲中的經典;而《東方之珠》和《皇後大道東》,則反映了香港和風貌和時代變遷,充滿了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這些歌,有些犀利反映了社會現實,有些則表達了對自由,人權和社會正義的關懷。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羅大佑還曾經寫過一些批判專製製度的作品。記得他有一首歌叫做《首都》,通過描述都市生活,隱喻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政治環境,表達了他對權力體製的質疑和批判。還有一首《侏儒之歌》,則是以幽默諷刺的筆法揭露權力的荒謬和人性的局限。這兩首歌算得上是羅大佑早期作品中帶有強烈社會批判精神的代表作,隻可惜,在在大陸卻一直被禁。
我們喜歡一個人,往往會喜歡他的全部,其實隻要是人,都是會改變的。有很多人在生活中修行,越行越高潔;而也有一些人,在名和利的誘惑和腐蝕下,離自己的初心漸行漸遠。很不幸,羅大佑就是這後者。最近的一二十年,他幾乎每年都會在大陸開幾場演唱會,但是他的新歌卻出得越來越少,而且也完全沒有了年輕時那種自由和無羈的靈氣。這一點倒是無可厚非,所謂江郎才盡,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有才華枯竭,創作能力衰退的時候。隻不過,如果連追求自由的心都喪失了,那真的就隻能讓人惋惜了。
最近的台灣,最熱鬧的事情,莫過於罷免立法委員的活動了。台灣是民主政體,不過,和西方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體製所不同的是,它有一個獨特的五權分立的設定。五權分立據說是源於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它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和監察權。每一個部分都有相應的機構,也就是行政院,立法院,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
這一套體係的核心,是相互獨立且製衡,強調公務員製度和監督體係的重要性,並在實踐中形成複雜的權力互動和製約。但是,最近一屆的立法院,卻引發了嚴重的政治混亂和社會衝突。這事兒說起來很複雜,頭緒也很多,我大致理一理事情的起因。
台灣的立法院一共有113席立法委員,相當於我們這邊的國會議員。最新一屆的台灣立法院有三個黨派,其中國民黨是第一大黨,民進黨第二,最後是民眾黨,它是個小黨,隻有8席立委。去年,做為多數黨的國民黨,剛剛當選,就聯合了民眾黨,在立法院推動一個名為“國會改革法案”的修正案,其核心是修改《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和《刑法》,並新增了“藐視國會罪”,賦予立法院對於聽證會中作陳述的任何人和團體行為進行刑事處罰的權力;不僅如此,立法院權力擴展還涵蓋了人事同意權、調查權和聽證權等。這個法案在立法程序和內容上都引發了廣泛爭議。當前在台灣執政的是民進黨,其黨主席賴清德就是台灣的現任總統。民進黨雖然是執政黨,但是在立法院卻是少數黨,他們從一開始就強烈反對這個擴權法案,認為該法案違反了權力分立原則,極有可能侵害公民的基本權利。除此之外,台灣的民眾也對此非常不滿,記得去年12月的時候,有數萬台灣民眾在立法院外抗議,反對該爭議法案的通過。但是國民黨和民眾黨還是憑借著多數席立委的優勢,強行在立法院通過了法案。
隨後,台灣行政院對此法案提出了覆議請求,但立法院未加理會。最後,民進黨向台灣的憲法法庭提出了“法規規範憲法審查”,並請求暫時停止該法案的效力。憲法法庭受理了此法案的審查請求,並於今年5月舉行了裁決說明會,裁定此法案中的絕大多數條款違憲,最終凍結了這個法案。
如果事情到這裏就結束了,其實還算得上是一個很好的法律案例,可以用來督促將來的立法委員在立法的程序和內容上更加謹慎。可是,國民黨和民眾黨的立法委員,卻變本加厲。他們不僅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反而認為憲法法庭的多數大法官們親近民進黨,於是在此之後,趁著好幾位大法官退休換屆的時機,對由台灣總統提名的新大法官們遲遲不與表決通過,在實際上廢除了憲法法庭的製衡功能。於此同時,他們對於台灣政府的預算案多次封殺和無理刪減,導致了審查進程延誤,嚴重影響了政府的正常運作。
台灣社會很多的法律學者和公民團體對立法院的亂象提出強烈抗議,認為這些行為是明顯的民主倒退,於是爆發了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免潮”。台灣的公民團體對30多位國民黨籍不稱職立法委員提出罷免,指控他們明顯“親中”,刻意破壞台灣的民主體製,幹擾政府的運作。而國民黨與民眾黨一方,則聯合展開了“反罷免”運動。於是雙方在政治舞台,在台灣街頭,都展開了激烈的對抗,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衝突和關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自己覺得罷免的問題,其實主要還是來自於中共對台灣長期的武力威脅和刻意滲透。那些親共的國民黨和民眾黨立委,他們所代表的,是中共的意識,而不再是選他們上台的台灣民眾。
現在的台灣,支持罷免和反對罷免的,都站上了街頭,搖旗呐喊,呼籲廣大民眾的支持。其實不管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都是在行使公民的權力,顯示了民主政體的力量。在今天的台灣,民主的思想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層麵,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人民可以選舉立法委員,也可以罷免那些不稱職的立法委員,這一點至少在當今的大陸,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包括了那些麵臨被罷免的立委,玩弄話術,把罷免這樣一件由公民團體自發組織發起的事情,添油加醋地篡改為民進黨對他們的政治迫害。
這裏就要回頭講講羅大佑了,最近他在媒體專訪中將此次罷免形容為“賴皮罷免”,指責由台灣公民團體發起的罷免行動“太怪了”且“沒有正當性”,還呼籲要“罷免大破功”。這簡直是完全把自己擺在了公民團體的對立麵了。這件事兒在台灣和香港的文藝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藝人表示反對和不解,甚至與羅大佑共同創作《皇後大道東》的著名作詞人林夕,在社交平台公開回應稱羅大佑的表態“沒有正當性”是荒謬之言,並強調自己將投下“同意罷免”票,並希望台灣不要變成第二個香港。
我可以理解羅大佑的立場,他已年過七十,而且這些年他的觀眾群主要都在大陸,他偏向大陸是很自然的行為。羅大佑可以有他最近的政治立場和支持對象,可是,對於那些與他持不同觀點的人,他是怎麽做的呢?那些站出來支持罷免的台灣人,很多和當年的他一樣年輕,也同樣有著對自由和人性的追求,而罷免和選舉,這本就是台灣憲法所賦予並受到法律保護的權利。羅大佑給這些人扣上大帽子,指責他們的正當性,這還是那個當年公開質疑國民黨專製體製,反映社會失衡,追求自由和人權,開啟了社會批判式流行音樂風潮的他嗎?
一個人的才華,值得我們欣賞,當其才氣衰退的時候,也值得我們的同情和保護。但是,一個藝術家,一個音樂人,首先,他應該是一個人;當做為一個人最基本的良心和人性都丟掉了以後,他就不再值得我們的賞識。將來閑暇之餘,我還是會聆聽羅大佑那些抒情明快的老歌,那代表了一個人的青春和熱情;但是,從做人的角度,對現在的他,我隻有鄙夷和蔑視。
(博文圖片來自網絡)
還是喜歡羅大佑的歌哦!
我覺得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這個判斷, 很可能不符合事實, 更多的可能是綠營對他們的汙蔑。 國民黨和民眾黨立委們,與他們的民進黨同事一樣, 首先是個人利益的爭奪, 再次可能有與大陸中共的關係的處理方式有關。一方希望激化兩岸矛盾,以便蒙蔽民眾,從中謀取政治利益; 而另一方則希望降低風險,為台灣謀取一個和平安全的環境, 發展壯大台灣為先。 僅此而已。
我們生活在海外的人, 難免會有反共的情結, 因為我們向往並享受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 但是,川普的執政使得我個人大大降低了對中共的反感, 尤其對習近平個人的反感。我們可以看到, 當川普隨意,肆意,惡意,努力地破壞美國的民主,信譽,經濟,科技和教育時,李強卻在兢兢業業,努力地幫助國家發展,中國民眾的焦慮感遠遠低於他們的美國朋友。
希望與平等兄共勉。
也就是說,以後壓根不用武統, 台灣人自己就乖乖地回來了。
或許, 羅大佑從來未曾改變, 他依然保持不吐不快的個人秉性,這也正是他年輕時作品的力量來源。改變的隻是,您與他的看法產生了分歧, 而20年前你們的看法是一致的。
前幾年, 羅大佑曾批評台灣的年輕人不夠努力, 被台灣的年輕人和綠營圍剿, 可以看出他的“傲慢”性格一直沒變。
他的“賴皮罷免”應該是正確的, 因為根據投票結果,多數台灣民眾同意他。
我也覺得人品比文/藝更重要。 因為,人(品)之不存文/藝將焉附好??
還覺得變化是正常的:世上萬物都在變,進化或退化,停在原地不動的很少。
但是,如果一個人能變到和以前三觀完全不同的程度,那或者他/她以前的那個他/她不是真正的他/她 (對不起,有點兒繞 ;-);或者他/她以前的那個他/她被世俗/金錢/欲望毀滅了;或者 。。。 。。。
謝謝好分享,祝夏安!
愛國不分先後,蔣家威權時代鄉土文學論戰中政治色譜兩端的代表人物餘光中與陳映真,當初都到了一方向官家檢舉告密欲置一方於死地的地步,到最後還是殊途同歸或是心靈或是肉身回到故鄉。
我在十多年前就注意到了他的“變化”,當時非常的吃驚。
什麽變化呢?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這個傲慢、淺薄、跋扈的人,居然是他?
那是偶然在一個中國電視節目裏看到的他,好像是作音樂評委。
具體的內容記不很清了,但說話時的那種傲慢、狂妄,對歌者的那種無禮、侮辱,令我驚的難以相信。
這就是我多年年尊敬、景仰的他?和一直以來心中的形象,太分裂了(不是指長相)。
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到現在,我一直非常喜歡他的歌。
理由無它,不是因他唱的好(我覺得,從歌唱的角度來說,他是唱自己那些歌裏唱得最糟的),而是那詞、那曲,寫的真好。那種深刻、哀傷、痛苦、憧憬、愛戀,我覺得港台大陸,無人能出其右。
時時的,令我連想到日本流行歌曲的巨星長渕剛、佐田まさし、穀村新司等人,我那時甚至覺得羅完全不遜色。
這次我看到他對罷免的態度和認知時,已經不吃驚了,反倒覺得,哦,這很像他。
不是因為“顏色”而不喜歡他,而是因為過去對他的那些尊敬和景仰,徹底的都沒有了。
我不知道什麽東西使得他這些年變成這個樣子,太匪夷所思了。金錢、社會地位、名聲,他都不缺。
思來想去,我的解釋是,大概是他那骨子裏印著的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吧。
最近我不聽他的歌了,不是討厭那些歌。
因為那些歌寫的確實好,我才不願聽,因為聽的時候,會惡心和難受的不行。
平等兄說的非常好:“一個藝術家,一個音樂人,首先,他應該是一個人;
當做為一個人最基本的良心和人性都丟掉了以後,他就不再值得我們的賞識。”
我和你的看法,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