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正文

白色的聲音

(2022-01-19 17:22:12) 下一個

昨天,我讀了2021 年 12 月 27 日出版的一期《紐約客》雜誌。由此引發我對白色聲音(美國紐約主流聲音)的引申意和擴展意予以思考,並努力去除雜質,探求華裔美國人的聲音走向。

首先,它是一本文學雜誌。它主要針對紐約市正在發生的文化現象。它有幾篇 10000 字的文章,很充分地表明作者的想法。

通常我不能 100% 理解他們在說什麽,一般大約70%能懂。但是這期雜誌較輕鬆,它包括更多的插圖和諷刺畫和填空遊戲,更容易閱讀。

但即便如此,當他們做了整整兩頁的猜猜看時,我完全迷失了。“在Doggerel House”,你要從描述中,你知道作者在描述一些古老的故事或經典書籍中描述了哪個角色。

我完全不得要領。

它肯定是提示某事或暗示某人,試圖將我引至目標,但我全然無知。

我尷尬地笑了笑,玩不了這個遊戲。這些頁麵絕對是雜誌編輯為娛樂讀者專門設計的,為了線上線下同歡樂。讓讀者快樂和享受,可惜這樣的讀者我做不到。

真令人汗顏!

這就是文化衝擊!

順便說一句,我讀了兩篇文章。

有一篇是以他經曆過的有蟑螂的場景的一係列小故事,

另一篇是講評論——迪斯尼動畫原畫展評述。

關鍵是兩位作者都擁有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他們表達自己的方式很細膩,甚至過於細膩流於瑣碎了,對生活細節過於敏感,對自我感受描述過於鋪陳,太知識分子了。。。

我在中國時對同類情景很熟悉,就像《三聯生活周刊》老有些知識分子的牢騷和調調,原來很喜歡也很享受,後來發現不解決現實問題的牢騷並無益處,漸漸淡然。(關鍵是知識分子的諷刺方式也沒用,隻是一種氣味,用於同類人找到了自己的夥伴和歸屬感)我對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曆史文化話題的有些腔調非常熟悉,但在英語文化話題中,我失語了。。。

我明知紐約客雜誌鎖定的受過教育群體,但他們拿著腔講文明英語,我講不來,聽讀不太明白,對我來說,那是白色的聲音。在中國,我屬於能講文人語言的人,在這裏(紐約)我成了講聽大眾俗語的人。能屈能伸,怎樣都好。。。但我對精神層麵問題和現象的觀注還是始終如一的。。。

在我熟練地這樣說話之前,在表明我能在紐約社會中有更多話語權,更多聲音之前,隻能失語。。。而我訴說欲還是有的。。。

 

可這雜誌屬於他們。

一種文化衝擊!

相對的,當我讀《華爾街遊報》時,專欄作家佩吉的專欄觀點犀利和言辭精辟,辣筆辣文,現實主義的記者。這是文人寫作並參與政論更高的層次(我很驚訝女記者下筆如劍鋒)。

綜上所述,我所聽讀到的白色聲音,在各自(文化、政治)的領域起著引領作用。作為亞裔美國人移民,我們怎樣能通過白色聲音,或者另辟蹊徑,發出自己的聲音。。。前路漫漫,但總是要探索才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