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趕時間去看了個百老匯歌舞劇(ragetime),它是反映美國社會在1905年前後十年間社會混亂並進步著的狀態,看後感覺多樣,贅述一下。
?
這劇是根據1975年一本美國小說改編的,1999年初次改編成歌舞劇,首演在加拿大,後有加州版本,即成獲獎作品。2006年又有新版本,續演時間四個月左右。此次,新陣容新導演的團隊,在林肯中心劇場演出後反響不錯,預計將演出八個多月。
現場情況:觀眾基本滿園,且在劇情進行至某段落或主演精彩唱段結束後,都有極熱烈的掌聲.觀眾以中老年為主。
劇情是以三組人同時出台為開始:一組是有老錢的白人富有者群體;一組是黑人群體(主要從事家仆或服務業為主),再一組是剛下船的歐洲各地落魄新移民(裏麵有窮困的猶太人/意大利人/希臘人等)。這仨群人是由1905年大移民潮下美國粗糲時代的代表人物。劇中,三組人各有代表人物:黑人群體是由一個剛從法國返回的黑人鋼琴家為首,(他女友是某白人太太收留的潦倒女傭),那白人太太頗具同情心,與她的莊園主丈夫很多事上不一致漸行漸遠,而窮歐洲移民以個猶太爸爸帶個孤苦女孩為代表。總歸,在風起雲湧的“反饑餓反貧困”的工人工會運動中,及黑人等有色人種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中,三個群裏有交叉有混合。上演了一部時代動蕩的多旋律之歌,這時期,福特建造了標準化流程的大工廠,這期間,Jo摩根越來越發達了。就像狄更斯說的“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就可代指美國劇烈變化的這一時期。
我是覺得原著者可能是個受過很好教育的白人,他能將這麽一個混亂又發展的時期,以三個群裏,以點帶麵勾畫出當時的社會矛盾,階級矛盾,及種族矛盾。確實大手筆,!否則也不會在小說出版後若幹年,被若幹次被若幹個國家劇團改編成歌舞劇上演。它就是在講美國故事,讓各族裔觀眾有聯想有應和的可能性。
同樣的情形,我在哪裏有遇到呢?在紐約曼島南端水域上愛麗絲移民博物館的展廳裏。那得是十多年前,我初來紐約時,去那裏參觀。彼時的我,曾用心聽一個個新移民(1900-1920)年前後,從各大陸移民來的新移民,各自寫的家信被情真意切地研究者朗讀的錄音。那時,我隻覺得自己是那百年來移民中微小的一員,從中國來的移民最早1860年就來了,而二十世紀初期移民來的人們大多貧困潦倒,都是到美國找機會和希望來的。居紐約這些年,聽了挺多移民故事,也認識或共事過各族裔同事,其中歐裔人群中以意大利裔/希臘裔/南歐裔認識稍多,也知道他們祖上也是很辛苦過來的,他們作為移二代三代,如今過著好生活,但都很理解新移民的困境。。。總歸,美國社會雖然是階級固化了,但普通人階層裏,移民一兩代的人們,是工薪階層的居多。
另外想說的是,觀劇後我看了一些評論文章,如在1999年,紐約三四家主要報紙劇評是正麵的,有一家是負麵的。觀者評論,讚賞文章寫的有理有據,負評文章論說較整體印象,不是很信服。讀這些倒是衝淡了我的小小負麵觀感。因我覺得著者立場較含混,明明黑人人群遭遇最挫折最慘,結果以白人太太收養遭受小黑孩(其父母遭受很大不公平待遇,且被白人至上主義者雙雙被殺)為結尾,似美化白人群體中有良善之心者,其社會矛盾種族矛盾沒有個解決的突破口就算完事了?即結尾不令人信服,似大團圓結局。這有點像(湯姆叔叔的小屋),著者是處於上層的白人,以她的出發點寫黑人的遭遇與抗爭,最多隻能寫黑人默默承受的堅持,就到頭了!若作者是黑人,肯定不這麽寫,估計1975年時也不多黑人作家能寫這種全景式的多場景小說。若其觀點太激烈了,也得不到出版機會改變上演機會。就這樣吧。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全景式的歌舞劇,也會讓觀眾找到各自自己的對應。各有所得就好。
總之,本劇的演出團隊,合力秀出一盤大餐,演員們所唱的多首歌曲優美動人,舞台布景及裝置也較豪華大手筆,真心是一部不錯的歌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