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散記(3)- 懷舊之旅
聚散離合,從來都由不得我們選擇
受超強台風“杜蘇芮”的影響,前幾天北京、河北和天津特大暴雨嘩嘩下,道路積水嚴重,汽車被洪水衝走,北京的大興機場、門頭溝、房山、石景山那邊的洪水視頻看得人心驚肉跳。
來自北京市政府的消息,截至8月1日,全北京有11人遇難,27人失聯,暴雨累計造成北京13個區44673人受災, 100多條山區道路被關閉,12.7萬人轉移,房山區6萬戶停電。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7月31日全北京市平均降雨量已達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水平。7月29日20時至31日12時,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為170.9毫米,其中房山區和門頭溝區平均降雨量分別為346.6毫米和320.8毫米,幾乎是北京本次全市平均降雨量的兩倍。
為了泄洪,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決定在昨天8月1日淩晨向天津靜海、西青區和河北涿州地區泄洪。河北人民頗為憤怒:為什麽他們要為北京泄洪承擔壓力?據新華社報道,河北省啟動了7處蓄滯洪區分洪,84.74萬河北居民因為泄洪被迫撤離家園。至8月1日中午,河北省有9人死亡、6人失蹤。
一直覺得河北人民特別可憐,因為是帝都的鄰居,沒沾到油星子不說,所有的鍋和災難他們都得背。但凡帝都有個大規模的外事活動,河北人民就得配合斷電停產;當年因為帝都的霧霾纏綿不去,大冬天的不讓河北人民燒煤取暖和做飯;現在他們又變成了帝都的泄洪區,而且事發突然,人們沒有任何準備,隻能直接逃命為先,但依舊有不少居民被困家中。據報道,作為物流和庫房中心的涿州,損失慘重,庫房被淹,現在進庫房要遊泳進去。
(網圖)
ABC新聞報道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許洪章博士認為,北京近年來一直在建設一個“海綿城市”的洪水管理係統。“政策初衷是為了既避免洪澇災害,然後又有效地收集雨水,這樣能補充地下水,”但他認為,現在證明這一策略“不太好”,因為它無法應對暴雨帶來的潛在洪災。“所以大家看到河道裏麵的水、排水溝裏麵的水全都溢出來。”
趕緊問候北京的家人和朋友,因為他們都住在五環內,所以都安然無恙,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這場大雨帶來了那麽大的災難。
一位好友告訴我,孩子有個同學的老家在門頭溝村裏,一直沒聯係上家裏人,通訊線路全都中斷了。一位老家在涿州的前同事發給了我涿州泄洪的視頻。
在網上看到我在離京之前剛剛去過的首鋼公園已經被洪水淹沒的照片和視頻。
下麵是我去首鋼時拍的照片。
這是暴雨下的首鋼公園。
(網圖)
曾經在北京生活了那麽多年,但這是我第一次知道石景山真的有座山。由於山腳下是首鋼的高大煉鋼爐,如果不走到跟前,很難發現這座山的存在。石景山還是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的出山口。
石景山號稱“燕都第一仙山”,這個得名來自《重建石景山天主宮碑記》:“神京之西四十裏許,山曰石徑,又雲濕氣經,亦名石景。惟山雄峙一方,高接雲漢,鍾靈秀之氣,鬱造物之英,真為燕都之第一仙山也。”
站在石景山上的功碑閣,遠眺北京城。
從深圳回到北京,特意帶兒子去了趟前門。前門曾經先後多次進行修繕,但除了大柵欄商業街有不少遊人,附近其他地方都很冷清。
看到無印良品在這兒建了家酒店。
離開前門後,兒子要求去自己的小學和中學看看,大鐵門伺候,適逢假期,老師都不在,也不讓外人進去。
本來還想著去中國國家博物館瞧瞧,可是現在博物館和很多景點都要預約,說是免費,但外國護照沒法網上預約,據說要找旅行社才可以搞定;即使你有中國身份證,也得在公眾號上搶票,在特定的放票時間,比誰的手更快。一看這麽麻煩,一氣之下幹脆不去了。朋友說上次有親戚來北京,所有的景點都是孩子們在外地遙控,幫著搶票搞定的,這不是欺負老年人嘛。
天安門前依舊遊人如織,進入天安門廣場也得網上預約,再也不能隨性進入了。
為了咱們的王妃娘娘,我特意去了北海 (可以現場買票入園)和什刹海,尤其是後者,估計離娘娘當年居住的地方不遠了,這也是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天天打卡的地方。那是十年前的夏天,也是驕陽似火,那時候為了兒子也是拚了,給公司遞了一份兩個月無薪休假的申請,遲遲沒有獲批,但眼看著孩子假期已經到了,於是幹脆就曠工不上班了,天天接送在什刹海體校訓練的兒子,居然獨自把什刹海附近轉了個仔仔細細。在北京居住了那麽多年,從來沒機會這樣有閑情逸致地遊逛過。來自各地的遊客們興致勃勃地吃著冰棍,聊著天走進恭王府;人力車夫們或坐或站,悠閑地吆喝著生意;街邊小鋪的店員們熱情地招呼著,宣傳著自家的寶貝......
(下麵三張照片是北海公園)
往事如煙,那時候我父母雙全,周末全家團聚其樂融融;而今時光如白駒過隙,荷花依舊盛開,但物是人非,以為永遠都會在家裏等我的父母已然離去,而我也快到了讓兒子接送的年齡。歲月無情,回不去的從前。聚散離合,從來都由不得我們選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走到了王妃娘娘曾經寫過的銀錠橋,“銀錠觀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遊客都想駐足拍照,“層層彎彎,曉青暮紫,近如可攀”。但橋上有個協警拿著個喇叭不停地說:請不要在橋上拍照停留。被他吵得頭疼,我逃也似地匆匆下橋,結果下了橋俺也忘了回頭拍橋,隻好網上借張圖。
關於“銀錠”的得名,網上有多種說法:一、橋形像倒置的元寶;二、早期橋麵石板用鐵鋦相連,鐵鋦“束腰”的形狀,經車行人走,磨得閃光發亮,其形狀和光澤均似銀錠;三、橋下木樁基礎用鐵鋦連結,鐵鋦銀錠形。
2000年的時候,為了方便出行和滿足觀賞需求,北京市政府又修建了一座三孔漢白玉拱橋,位於什刹海東岸的出水口處。為了與銀錠橋對應,這座新修的橋被稱為金錠橋,但具有五百年曆史的銀錠橋依舊是老大。
遊客們都在這兒坐等看日落。
4月份回國臨行前,班主任讓我探探路,有圖有真相,希望可以讓還沒回帝都探親的娘娘和其他博友們解解思鄉之情。同時為災區人民祈福,期盼他們能早日恢複正常生活。
P.S 根據財新網最新報道,北京市氣象台已於8月2日6點15分解除雷電黃色預警信號,京津冀降水強度在減弱,降水過程也在漸漸減弱,接近尾聲。但河北涿州水情告急,受災人數逾13萬人,被困居民眾多,急需救援!
好在現在一切恢複了,謝謝報道!
官媒這十二問估計也是實在看不下去了,再說麵對自媒體鋪天蓋地直播搶播擠壓空間,也隻有這樣夾縫中求生打插邊球了。
不過, 高中低各檔次的餐廳都坐滿了人 :)
麥子周末愉快
希望災區的人們能早日恢複正常。
把敵人誘進口袋裏麵包抄。那幾個誘餌通常是死定了。
美國的戰爭片看不到這樣做的,他們的信念是上級不能決定誰去死。
和平時期,有人看到過美國或者其他民主國家,讓哪一個城市的
人民接受泄洪區犧牲嗎?就你北京人民該活著?
我曾經在廣東的基層搞過城建,為什麽領導都喜歡大蓋
樓房,而不管下水道工程?因為周期長,費力不討好。
工程還沒有幹完,輪崗了!收不到好處,或者沒有時間
保衛已經收到的好處。
河北民眾還在水裏泡著,北京這邊《環球網》:雨後京城出現金色晚霞,日落時分,經過幾天暴雨洗禮的京城天空露出了金黃色的晚霞,天空質感如同油畫一般。
河北省委書記倪嶽峰在保定市和雄安新區檢查防汛搶險救災工作。他強調有序啟用蓄滯洪區,減輕北京防洪壓力,堅決當好首都"護城河"
一位網友的良心質問,讓人無言以對,無顏以對。
《我為河北鳴不平》
北京這個城市,北京這個具有悠久曆史的首善之都是從什麽時候蛻變成了寄生蟲?準確的說不是寄生蟲而是吸血鬼。吸血鬼的特點就是吸別人的血,害別人來保證自己過上好日子,北京就具有這些特色。
為了你們能呼吸到沒有霧霾的空氣,你們把河北人賴以為生的鋼鐵廠關閉了,這一項造成了成千上萬個工人失業,更多的家庭收入減少,鋼鐵廠周邊的上遊產業也不能經營了,這是其一。
不讓他們發展鋼鐵產業就罷了,你們又他媽的禁止他們冬天燒煤取暖,禁止燒煤沒錯,可是你們之前有沒有幫助他們發展用其他能源代替煤,結果這喪心病狂的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害的多少百姓在寒冷的冬天瑟瑟發抖,青壯年可能還能挺過去,老年人和孩子怎麽辦?這是其二 。
這次水災,從上到下的各級領導事先做好什麽防汛救災工作了嗎?北京洪水滔天,你們馬上就想到把禍水引出,出口就是河北省。我看視頻涿州,白溝,邢台等等地方,由於分洪被大水淹沒。你們北京包括天津的收入好的時候,想分配給這些鄉親了嗎?你們平時平等的等待這些善良的百姓了嗎?這些民眾進到你們所在的城市孩子就學,家人就醫你們有沒有歧視他們?你們有災難了就想到他們了,想把你們的禍水引到這些無辜的人身上。
你們在教育方麵享受著特權,大學集中在你們這裏,北京市民的孩子在教育資源要比河北省優惠很多,北京的大醫院雲集,醫療資源集中在這裏,很多外地人包括河北人生病要跑北京來就醫。一切的福利,資源都集中這裏,有了災難你們卻想怎麽禍害別人。
河北省這些太監官員們,你們身為河北的“父母官”,吃河北人的,花河北人的,用河北人的,你們他媽的有挺身而出為河北人鳴不平的嗎?這讓我想起一件往事,我剛剛來加拿大不久,在新聞裏看到,加拿大的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長因為他覺得聯邦預算沒有達到他的心裏目標,憤怒的扯下了他辦公室的加拿大國旗,這樣的省長有骨氣,而國內的官員都像被閹割的太監,唯上命服從。不要扯曆史,就算最黑暗的明朝,清朝都有官員向上諫言,現在呢?真是“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
多災多難的河北人,本來沒有這麽大的天災卻承受這樣的災害,這明明就是人禍,1963年也發生水災,也是往河北省分洪,請問國家是不是要給河北的百姓予以重額賠償,說到賠償,這次災害國家拿1.1億,真他娘的拿的出手,你們給那些外國的“窮爹瞎媽”就這麽大方,給自己的百姓就這麽吝嗇?
本來我不想在時政方麵說什麽了,可是看到被欺負的河北鄉親心裏鬱悶覺得不吐不快,所以就說這些。
屈指算來,我最近一次去北京也十五年前了,一個久遠的記憶了。說吃的我也喜歡北京的裝在磁罐子裏的老酸奶,山楂糕(後來在電視裏看了一篇山楂製作過程後,現在不吃了。吃北京烤鴨,涮羊肉我還出過洋相,嗬嗬,謝謝你讓我想起這些有趣的成年往事。
我兒子跟你兒子一樣1,很念舊,也是喜歡倒曾經的學校和住過的地方看看。很高興到麥子妹家讀文賞圖嘮嗑。
北京這次遭台風肆虐致洪,河北遭殃,又一次讓人堵心,昨天聽涿州一媒體在鏡頭前流淚哽咽著直播向好心的大哥大姐們求救,看了真的很難受。河北與北京金相鄰卻成了背鍋解難的出口,真的很無語,2023的夏天多事之夏!
我媳婦和孫女正好在北京看望姥姥姥爺,今日回美,她們母女已經平安離京在飛回美國的路上。
謝謝麥子妹圖文並茂的好分享。
==============================
回複 'canhe' 的評論 : 荷姐姐,我這兒就是嘮嗑,你別惦記讀文了。眼睛重要,你休息一段時間吧,祝視力早日恢複!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秋天回去是好季節,銀杏和柿子太讓人懷念了,......
俺秋天回去,隻是為拜望合葬後的爸爸媽媽 (媽媽去年十二月走的)。看到你的雄文,俺眼淚嘩嘩(那時還沒注冊進城)。
從此,很難再回北京。俺哥為照顧父母,在北京陪了他們十年,明年要回澳洲了
去什刹海看海,看的是雨海。
古北京的排水係統非常厲害,曾經是世界一絕, 古人智慧非凡, 古北京排河流布置很多,城內大小河流就有200多條。濕地麵積也預留廣大,濕地麵積占城市總麵積的15%。什刹海、北海、中海、後海、積水潭、紫竹院等等貫通,然後流向永定河,昔日這些有效的泄洪渠道,現如今成為一個個孤立的風景死水潭。
50年後,北京采取蘇聯專家北京的治水方案,地下小管道排水,蘇聯大城市都地處寒冷少雨地帶,北京地處季風帶,夏日多雨,如遇暴雨,地上昔日泄洪被堵塞,濕地被改造,結果成為城裏到處什刹海看海。
改革開放時代,北京和眾多水患城市,本著“先地上後地下”的城市發展模式。全麵快速發展地上建設等看得見的政績,完全忽略地下那看不見的蘇聯弊端。地上城市改造高樓大廈幾十年翻天覆地的快,地下排水係統經過小打小鬧的改造。終於達到了可以適應每小時36—45mm降雨的排水要求,去年7月21日一日北京市平均降雨量就是117mm,不泄洪就看海,成為擺在北京麵前的冰冷抉擇。
其中房山區和門頭溝區平均降雨量分別為346.6毫米和320.8毫米,幾乎是北京本次全市平均降雨量的兩倍。————看到此心一沉,住平房和一二層樓裏人,可怎麽辦?就是逃到房頂也夠嗆能活下來啊。。。
“但橋上有個協警拿著個喇叭不停地說:請不要在橋上拍照停留。” 非常理解這種大煞風景的“人文景觀”,以前回國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趕緊找塊清淨的地方,躲了。
讚麥子結合眼下水情實況的遊記和感悟:))
景點遊客不少啊。中關村現在可冷清呢。
理解麥子的感受。父母不在了,昔日的景觀,總是讓人感傷。心裏的某個地方,好像是空落落輕飄飄地無處尋歸依。他們不在了,那種置身人群裏的孤獨感,更強烈了。
北京的水災來勢凶猛,看過了視頻。你的文章也提到了。我覺得還是排水係統能力不足。回去不太習慣的是過馬路,司機和行人都不太遵守交通規則。
據說保定涿州更慘。
以前在國內經常去北京出差,那裏還是非常美的;這次台風暴雨保北京泄洪可以理解,但泄洪前應該提前告訴當地老百姓撤離,希望損失不會太多。
今年雨水真多,多倫多幾乎隔天就有雷雨,天氣預報從來沒用這麽不準過,天氣說變就變。
當年帶孩子去國家博物館,一樓大廳裏喜氣洋洋並排陳列著兩幅來回煎大餅過的《開國大典》油畫。上得二樓聽見一年輕姑娘自信滿滿對倆小學生說:“元朝的時候咱們中國擁有最廣闊的土地,西至多瑙河,北及北冰洋。”
看著洪水視頻,想想其實是這樣:“所有的選擇都有代價。得了東便留不住西,忍了氣就隻好吞下聲。”
億噸降雨量。現在已經去了東北,哈爾濱又發大水了。
這些人沒有防護意識,我表弟一家明知有暴雨全家帶孫子去了密雲水庫,住一晚上才發現大事不往回跑,差點困那兒。
還有一個老年旅行團還繼續遊困那兒了。
沒經曆過,下次就知道了。
我最喜歡看旅遊照片!
2017年我回北京天安門就不能隨便進了,我沒去看,在周邊走了一圈,因為排隊安檢東西不能帶進去。
在北京那些年也沒在意過看看天安門,看看升旗,經過都覺得很平常,現在也就當還在那兒,不看就不看吧:-)
真是得珍惜眼前,災害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