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中有兩句小詩,寥寥十三字,卻曆來為人稱道:
曉來誰把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
短短一問一答,把景、情、意都凝成了最純粹的一束火焰。其妙處,不在辭藻,而在結構;不在渲染,而在轉折。
一、“醉”字當軒,一筆點醒
詩人以問句開端:“曉來誰把霜林醉?”
所謂“霜林”,即入秋後被霜打的楓林;“醉”字更是神來之筆。
醉者之態,有三:潮紅、搖曳、失穩。
詩人將“秋霜催紅”的楓葉比作醉後的潮紅,將風中輕顫的林木寫得如微醺之姿。這本是自然之景,是季節的因果:霜降時節至,楓葉自當紅。
讀者也自然會想到這裏。
然而,就在我們準備“順理成章”時,詩人忽然一轉:
總是離人淚。
這一轉,是徹底推翻自然因果,把楓林之紅歸結為“離人落淚”的心理色彩。
這一下子,景變虛,虛生情,情又返照景,現實之境和心靈之境交錯重疊,極具戲劇張力。
二、從自然到心象:詩中景成了淚中景
這句“總是離人淚”,絕不是解釋性的說明,而是一把鑰匙——
它開啟了“景象從自然轉為心象”這一層意境。
離人淚眼蒙朧,所看到的霜林,不再是霜催之紅,而是心中悲色的投射。
霜林之冷,正如心中之寒;
枝葉之顫,正如愁緒之動。
“止不住的眼淚像是在淌血,染紅了楓葉。”
強化的正是這種“心理投射”的強烈程度。
誇張而不失真,情到極處,自然會生出“淚似帶血”的感受。這正是古詩中常見的“以情染景”,讀之真切。
三、情生象,象又生情:醉與淚的互文法則
詩的全力氣都在這兩個字上:
“醉” 寫景,是結果;
“淚” 寫情,是原因。
“淚”使楓林“醉”,是心理渲染;
“醉”的楓林又反過來襯托“淚”的深重。
情與景互為因果,互相生成,使全詩形成一個圓融不破的意象結構。
以現代修辭學來講,這種方法稱作:
象喻轉換(metaphorical transformation)——把自然物象轉化為情緒象征,再使象征回流到景色本身,形成雙向投射。
當然,這個詞古人沒有;
但幾百年前的詩人已經寫到這個高度,並且寫得非常自然,十分老練。
四、十三字背後的傳統:借景寫情的極致之例
沒有鋪陳背景,卻能讓讀者立即進入場景;
沒有敘述離別,卻讓悲意如寒霜滿林;
沒有言情,卻處處皆是情。
詩的力量就在於:
它不說你的悲,卻讓你看見你的悲。
這就是經典能穿越七百年而不朽的原因。
短詩千鈞,越讀越深,如同探索一座寶藏,隻要挖得深,時時會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