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人間

跨躍中美文化,勾通雙項信息探討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說《鮮》

(2025-11-19 18:29:23) 下一個
《說“鮮”》
 
漢語裏有個跟吃有關的字——“鮮”。不是蔬菜水果“新鮮”的鮮,也不是‘’ ‘’小鮮肉‘’ 那個鮮,而是一種特別的味道,它排在酸甜苦辣鹹之後,是中國人的最愛。前五種味道都能通過化驗或分子式定義,廚房裏糖鹽分不出來時舌頭一嚐就知道。唯獨“鮮”,化驗不出來,甚至語言也講不清楚什麽是鮮,中國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蒙古人一碗奶茶那叫個鮮,北京人看來那叫個膻。每個地方對“鮮”的追求還不一樣,所以當地人常得靠舉例子說明:像活魚熬出來的湯,那就個味道就叫鮮;新鮮羊肉下火鍋,吃一口,那就是鮮。古人很聰明,把南方“魚”和 北方的“羊”合在一起就造了一個“鮮” 字。
英語世界就缺少一個造 鮮字的人。至今他們沒有一個跟“鮮” 相匹配的字。不管吃什麽山珍海味,一開口就吐出一個字 delicious 或 tasty。這兩個詞範圍太大,根本細膩不到鮮的地步。這並不代表英美人嚐不出鮮味,隻是他們腦子裏沒有這個獨立的“味覺概念”。我們說“三鮮水餃很鮮”,他們聽起來就是“好吃的水餃”,大概跟讚揚印度手抓飯一樣沒有區別。
歐美人直到最近幾十年,才慢慢接受日本人提出的 umami。專業的解釋我就不重複了,說白了,就是“鮮味的科學版”。這種鮮味的承托物就是他們發明的‘’味之素‘’。中國人幾千年來吃飯有鮮做伴,難道還須在理論上找出鮮的分子式嗎?
日本人用化學方法調出來的“鮮”,跟食物自己釋放出來的香味,還是兩回事。現代食品工業能調配各種人工香料,味道也“挺像”,但跟天然的比,總差點靈魂。
在中國人的觀念裏,調味的王者其實很樸素——就是鹽。鮮味不是製造的,而是被引出來的;鹽就是那把鑰匙。火候對了、時間掌握好,食材自然會把自己的鮮氣吐出來,溫柔且低調,不張揚,也不躲藏,在鹹淡之間,恰到好處。
其實人類對食物的追求是沒盡頭的。鮮之外,說不定還有我們還沒命名、沒發現的另一種神秘味道,正等著我們去探索。也許在非洲的某種未被注意的香料裏,也許在大洋洲某種原始燒烤中。味覺這東西,本來就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禮物。
美食、美味,本來就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也是最簡單、最溫暖的友誼橋梁。你吃我一口,我咬你一口,好味道不用語言傳達。味蕾最真執,永遠不會彼此拒絕。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