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人間

跨躍中美文化,勾通雙項信息探討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說饞》

(2025-11-22 05:29:40) 下一個
《說饞》
除了‘’鮮‘’,英語還缺另外一個字 ‘’饞‘’。我查遍手頭字典,問過穿西裝打領帶的大學教授,我始終得不到和饞對應的英文字。總感覺所答非所問。有的英漢字典說crave 就是讒。crave 是渴望得到的意思,如crave for approval 渴望得到認可,crave for a companion 渴望找個伴。
還有用piggy這個字。它是形容吃相太差像個豬,還有用picky, 它是挑剔之意。也許美國人根本就不饞,他們每天吃著為數不多的幾樣食品,不知道什麽叫讒。
北京人有一句老話,‘’沒吃過的東西不讒‘’。凡是沒吃過的東西大腦裏就沒有這種食物味道的記憶,也就產生不了饞的感覺。沒到過北京吃過烤鴨的美國人自然也不會讒北京烤鴨。
讒不代表人品的缺陷,(undesirable trait),隻有和另一個字合用才變成極為負麵意義,如‘’又饞又懶‘’。
饞是一種合理的,可控的念想,它不像“欲望”那麽執著,也不像“貪婪” 具有破壞力,
說到底‘’饞‘’ 是一種本能。
見到美食不動心,見到美女沒想法的人,不是心理不正常,就是身體有毛病。
饞是飽時的奢侈,人在饑餓時,反倒不饞;六十年代人隻有求飽的欲望沒有挑食的奢望,饞是一種“不為生存,隻為快樂”的欲望。
“饞”是有生命的,會從舌頭,溜到人的眼晴裏,滑到心眼裏。
我們常聽別這樣的話: 瞧人家那大胖小子,多可人愛!  瞧人家的房子,裝修得多漂亮! 看人家小日子過的多滋潤! 或羨慕或想往,其實都是饞在說話。
這些當然跟吃無關,卻都離不開“喜歡”兩個字。
饞,有一點小嫉妒,但不帶一絲惡意。
它像在承認一件小小的事實:
——人生有些東西,我們真的想要,卻還沒輪到我們。
所以中文的“饞”,是一種坦白。
坦白自己的心動,坦白自己的向往,坦白自己對生活美好的一點點貪心。
這種坦白並不羞恥,反而很可愛,很誠實。
它沒有刺,也沒有酸味。
它伸出一隻手,在幸福麵前悄悄說一句:
“哎,我也想有一點。”
人活一輩子,誰沒讒過和被饞過?
饞,就是一個人沒有完全對生活關上門的證據。
有饞勁的人,心裏總留著一團小火苗
不大,不熱烈,卻一直在著著。
它讓人願意期待、願意嚐試、願意思念、願意再多走一步。
它讓日子不至於變冷,讓希望還有餘燼。
饞,是人間最溫柔的一點貪。
貪得不深,不重,不傷人;
像貓看魚、像小孩看糖果、像大人看到廚窗裏一件新款的服裝想穿在自己身上。那一刻是美好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