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人間

跨躍中美文化,勾通雙項信息探討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張老照片後的\'唏噓‘’

(2025-11-23 04:52:23) 下一個
 
 
一張老照片背後的唏噓
 
這是一張攝於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一家人買了台電冰箱,正小心翼翼地往家裏運。看那神情,幾乎是把冰箱當成首長身邊的貼身保鏢看護著,生怕磕著碰著,滿臉是掩不住的喜悅與自豪。
 
八十年代,北京大街上開始出現進口冰箱和彩電,大多是出國人員在外匯商店或出國服務部用外匯買來的。後來國家引進整套設備大規模生產後,這些電器才真正普及。老百姓心裏多少有點“崇洋”思想,總覺得進口貨就是高級,“貴點沒關係,用上一輩子也值”。
 
中國家庭現代化的腳步,其實從六十年代初就悄悄開始了。**三十年間,大致走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三轉一響”
所謂“三轉一響”,三轉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一響是收音機。那是計劃經濟年代,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和民生密切相關的輕工業產品幾乎全憑票供應。
那時候北京連火柴都要定量:一戶一個月隻給一包六盒。抽煙的人為了省火柴,經常主動找人“對火”,就像今天車子沒電了去找鄰居“boost”一樣。自行車和手表,奇缺,全國隻有上海、天津幾家工廠生產,全國實行發供應,票少人多,就隻能“抓鬮”。一人一鬮,負責抓鬮的還要通過民主選舉。
 
第二階段——全民打造“36條腿”
文革後期,架打得差不多了,人們開始收心過日子,於是開始了第二次家庭現代化建設:全民爆發式地做家具。
一套立櫃、酒櫃、多用櫥等加起來,正好是“36條腿”。打家具要請木工不難,難得是木料。木材是國家統購物資,有錢也買不到,於是隻好拆舊家具、舊木料翻新。更有“廢物利用”的:包裝箱、礦坑用過的坑木、鐵路換下來的枕木、舊房梁,農村集市上甚至能買到 舊棺材板。
 
第三階段——電器點亮中國人的生活
 
第三次家庭現代化始於八十年代初。國家為了回籠貨幣,從日本進口了一批十二寸黑白電視和手提收錄機。日立十二寸黑白電視售價580元,三洋單聲道收錄機380元,而那時多數人月工資隻有幾十元,那是笫一批萬元戶的奢侈品。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日本的大彩電、冰箱、洗衣機、高檔音響開始在外匯商店露臉。這些商品隻收美元、日元、港幣或外匯券。
 
那個年代,誰家有台進口大彩電,門檻立刻提了好幾寸,尤其在大雜院裏,簡直等於今天娶了個烏克蘭美女回來,讓小夥子們饞得倒吸一口涼氣。
大彩電也像小媳婦一樣供著。白天得罩上浴巾、炕單子,不讓見光。到晚上全家坐齊了,才能“揭蓋頭”——打開電視,看《新聞聯播》。
中國人三十年追趕,一點也不慢。
從最初的手電筒,到坐在家裏看大彩電,中國老百姓的現代化走了三十多年。與西方相比,這是大躍進的速度。有人調侃:“西方國家不是點著蠟燭在黑暗中摸索了五百年,才發明了電燈嗎?”
如今手機人手一台,可想過紫禁城裏的老佛爺——她縱然權勢滔天,又何曾玩過手機?連手電筒都沒見過。
想想過去,再看看今天的太平盛世,每一個中國人、每一位華人,都該由衷生出一種踏實的自豪。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