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馬致遠《秋思》詩一首
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是元曲小令中千古傳誦的絕唱。
全文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白話文翻譯
【逐句翻譯】
· 枯藤老樹昏鴉
· 幹枯的藤蔓纏繞著蒼老的樹木,黃昏歸巢的烏鴉在枝頭啼鳴。
· 小橋流水人家
· 一座小橋橫跨在潺潺的溪流上,旁邊是幾戶幽靜的人家。
· 古道西風瘦馬
· 在一條荒涼的古道上,蕭瑟的秋風中,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遊子緩緩前行。
· 夕陽西下
· 殘陽正從西方緩緩落下。
· 斷腸人在天涯
· 那個肝腸寸斷、思鄉情切的遊子,還漂泊在遠離故鄉的天涯盡頭。
作品賞析
這首小令的藝術成就極高,其魅力主要在於:
1. 意象的密集與組合
開頭三句,連續鋪陳了九個名詞、九種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中間沒有任何動詞或關聯詞連接,卻通過遊子的視線和情感,自然地將這些意象組合成一幅完整的深秋黃昏行旅圖。畫麵感極強,如同中國傳統的寫意畫。
2. 情景的對比與反襯
· 第一組對比(哀景與哀景):“枯藤、老樹、昏鴉”與“古道、西風、瘦馬”共同營造了蕭瑟、淒涼、疲憊的意境。
· 第二組對比(哀景與樂景):中間的“小橋流水人家”顯得格外幽靜、安寧、溫暖。這看似閑適的“家”的場景,與遊子自身的“漂泊”形成了尖銳對比,非但沒有帶來慰藉,反而強烈地刺激了他的思鄉之情,讓他更感孤獨和斷腸。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效果倍增。
3. 情感的層層遞進與爆發
前三句是冷靜的景物鋪陳,如同鏡頭緩緩掃過。到“夕陽西下”,為整個畫麵塗抹上最後一片慘淡的餘暉,也將悲涼的氣氛推到頂點。在此情此景下,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如同一聲無法抑製的歎息,直抒胸臆,點明主題,所有景物的情感都找到了歸宿——那個漂泊“天涯”的“斷腸人”。
這首小令用極其簡練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觸動所有遊子心弦的圖景,將景與情完美融合,達到了中國古典詩歌“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