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8卦時間(56)——聊聊陰謀論:從Wikipedia說起

(2024-08-04 03:31:00) 下一個

想著這兩天該有成績了,登錄點開,果然見到小紅點閃,猜也不會是別的。

轉到Assignments,打亮的那條是,200/200。

我愣一下,再看一眼,200/200。

這學期最後一門課最後一個重要作業。

已經上完的前三門課,最後的作業都是幾個人合寫,然後大家share一個成績,最高的196/200,最低是192/200。這是第一次單獨交,所以心底的打算是不低於190/200就給自己及格,196/200是期望值。老實說,200/200還是我沒想到的。

其實隻是一個Essay。要求5到7頁,12號字,Times New Roman字體,1.5倍行距。我掙紮三天,終於湊夠6頁多一點點,submit之後,online讀了又讀。那個感覺很奇怪,這一遍看看還可以啊,都不太像自己寫的,再一遍又猶豫,想著是不是趁還沒到deadline再改一版。

暗暗加一下平時成績包括期中期末測驗,估計再差應該也夠A-。最後一咬牙一閉眼,算了,就這樣吧。

都是美國的教授,以我爛泥一樣的英語,又這麽長時間沒正經寫過英文文章,如果給我196/200甚至198/200,說實話我會更接受一點。不過200/200?

記得當時磕磕絆絆越寫越泄氣,覺得這都寫的什麽什麽啊不過是在死路一條上越走越遠。不說別的,花在那個APA Style文獻就不止一天,連標點都是一個一個對。

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不可以參考Wikipedia,但是有很明確要求,不能是網上隨便的鏈接,一定是合法出版物,就是,有證可查。

可查不難,Dr. Google人人用,難的是,有證兩個字,所以必須要整篇文獻讀完讀懂才敢選用不用。

太痛苦了。很多根本讀不進去。

期間有沒有參考Wikipedia?當然有。不過直接引用它是不敢的,但是沒少從它的References裏找Reference。

剛好最近看了一個DOKU,說Wikipedia是陰謀論者的新目標。

也不奇怪啊。你注冊之後承諾接受一堆條件,包括保證信息來源可靠,中性表達之類etc. etc. 都選確認,即可能成為Wikipedia的合法作者,有編輯文章的權利。

不要小看這個權利噢。Wikipedia有超過100種語言版本,每個月500,000,000人次訪問記錄。簡單點說,那是可以shape很多人很多認知很多人觀點的。

我完全不懷疑每個人都有見到過別人拿Wikipedia來做論據的經曆,先不說你自己有沒有這樣做過。又或者,你用GOOGLE關鍵詞搜索,大概率Wikipedia的鏈接出現在第一頁。

出現在第一頁這件事很容易?不是的,連我們公司這種傳統行業那都屬於Marketing部門的專門工作之一,要很花人花錢的,並不隻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麽簡單,是要花心思的。比如迪斯尼或者LVMH,會把自己廣告的鏈接隱形藏在文章舉例或者References裏。

所以公認的是,Wikipedia提到個人公司,甚至國家,尤其是關於Politics/Business方麵的,很難做到完全中立。

我甚至看了一個記者做實驗的片段。超過1000個匯集各行業的誌願者參與對Wikipedia內容的審查,某地的一個在Youtube上傳一個Video,幾千裏之外的另一個看似毫無關聯的Editor修改頁麵把它加進去,居然毫無障礙。

當然,Wikipedia也有世界各地誌願者隨時在線清除這種惡意Vandalismus(頁麵也會顯示修改記錄不過一般人很少在意這件事),就是再改回來。但是要求隻搜索信息的普通用戶,自己判斷哪一版更可靠,我覺得不是很現實。

就不說Saudi-Arabien,Belarus這些國家記者因為做誌願者甚至被監控坐牢的例子了。

盡管如此,在各個抽測中,Wikipedia仍舊被認為是網絡信息百科裏最可信賴的,沒有第二個。

很悲哀?不是的。我想這不過是對個人的要求更高一點,是好事(我是左派嘛永遠保持樂觀積極看人看事的)。對於願意選擇看到的就信,聽到的就傳,把自己的判斷交給別人的,那麽後果自負也沒問題啊——每個成年人都有對自己負責和不負責的權利。

不過我自己用Wikipedia,基本堅持如下原則:

1.離遠一點,警惕一點看。對地名人名,出生年月,大的時代背景方麵,更放鬆一點,但是隻自己做參考,肯定不會拿來示人。

2.順便翻一下信息來源。如果有提供的話。

3.注意更改標注時間

4.政治話題,或者有爭議的,基本不參考。

所以那種網上傳的一句話或隨便摘出來的一段沒有上下文前後背景某人說的什麽話想來證明什麽的,我基本是不下結論的。

包括Social Media。

我一直說我不太在意也不理Social Media怎麽說,也不玩TWITTER,FB這些。在我看來那些APP本身就是BUSINESS一部分,要求它們中立客觀我不認為合理——這麽說吧,如果我是老板也不會把這件事作為Corporate Objectives之一。還是那句話,既然提到這裏,不過順便表個態,我說的隻是我的原則。當然我完全尊重任何人的不同做法和觀點。我想那也沒問題。

說回到陰謀論好了。

其實上麵對Wikipedia的powerful提的越多,那麽它成為陰謀論的目標也越自然。因為陰謀論這個社會現象,永遠有人受益。直接結果是,有人的地方就存在。

原因很簡單,成本低,收益快(有效)。

1961年,600,000,000人在世界各地目睹了Neil Armstrong在月球登陸的實況(那實際是冷戰中美俄兩國隱性交鋒的一部分),緊跟著的一種描述是,那件事根本不存在的,連照片都是在地球上攝影室拍的——你如果從網上搜(到)這一類題目或者說法,我完全不奇怪,那是前蘇聯當時的“緊急製造”。

還有呢,到今天仍舊有人相信地球是一個平麵圓盤啊。為什麽不會從邊上掉下去?因為由南極的冰山擋著呢!連2012年Flix Baumgartner從38,6公裏的高空往下跳(當然背著降落傘的),完成人類史上首次穿過Schallmauer,都被(有些人)認為不是他往下跳才能落到地麵,是平麵地球向著他飛造成的。

噢,對了,這個家夥是我一個同事的遠房親戚,好像表兄弟那一類吧,說他挺差的,除了魯,沒什麽可吹的。

這個呢,偶爾飛機飛過留下的白線,被稱為Chemtrail,是生化武器,含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解決辦法當然有,網上買一種四根拚在一起的銅棍,成本不足400$,售價3600$(這個價格是我看來的,今天的市價,不負責查證)。

再說個早點的,700年前吧。關於Tempelritter。

這個組織是歐洲曆史上最多(我想也是最Mythos)的傳說之一,傅科擺那本書的男主博士論文都是它,我自己也胡亂看了很多,但是不能多講不然一定有傳播陰謀論的嫌疑。

1307年10月13號星期五,2000個法國聖殿騎士團被國王Phillip IV一網打盡並沒收其所有財物,罪名是製造異端謠言,舉行秘密儀式,和雞奸(主要指同性戀,當年這件事超級非法)。

當然這些都是接口,根本原因是國庫空了,連國王都要向主教借錢花。還有呢,既然名為騎士,那麽必然是不能小視的軍事力量,國王覺得受到威脅除之才能安心安身也是情理之中。

舉國上下四起的謠(Verschwörungsmythen),不造出來怎麽有借口。

再說個近的吧,Naonopartikel。有誰沒聽說過在Covid期間的疫苗裏有被混進Naonopartikel這個說法的嗎?然後呢,注射到人體的Naonopartikel會和你的手機自動連接,通過5G網絡傳遍Internet,你的所有個人信息都被曝光。

厲害吧。

不過這件事最厲害的不是我說的上麵的全過程,最厲害的是,疫苗裏有Naonopartikel這件事是真的,也就是最新的mRNA疫苗裏,因為mRNA要靠Naonotransporter傳送到靶點——但是它沒本事和你的手機連起來啊。

這裏其實說到陰謀論的另外一個特點,任何一個被傳的Verschwörung,一定有一個wahre Kern(也就是基於某個真實存在)。

不過我自己對這些不是很在意。還是我一直的觀點,那不過對現代人要求高一點而已,因為如果你不想被帶偏,就要被動提高自己的辨識力,也就是每個成年人要對自己負責。

不過這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ahhhh 回複 悄悄話 關於wikipedia最大的陰謀論,是它很有錢,但是卻動不動哭窮,要用戶捐款。其實應該改成,誰要貢獻內容,就要繳納評審費。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最近文章是關於如何應對陰謀論的信息的,充滿了邏輯和事實。我很讚同文章中提出的原則和態度。在信息泛濫的時代,確實需要更高的辨別力來看待一些流言蜚語。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應該對自己的選擇和信念負責。
lzr 回複 悄悄話 說真的wikipedia比現在大多數正式出版物靠譜的多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