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瘋狂之作——聊聊Carl G. Jung和他的小紅書(Das Rote Buch)

(2025-04-23 08:28:03) 下一個

所有這一路讀下來的,Jung是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一個(如果我不說是最大的),但是一直沒有提他,我覺得寫他我不會。當年這本Das Rote Buch也是買的遲遲疑疑,因為買之前就知道應該不會看——但還是會買。

有些東西是那樣的,就是想擁有一下。而已。

所以買的時候,很老實多加一本注釋(或者叫論文集?不同人解讀那本書的。大家公認的是,那本應該沒人能完全讀懂)。

Das Rote Buch很厚,很貴,注釋那本更厚不貴(20多?記不清了)。

那種中世紀的手寫體,就算是普通白話文我也認不全,還要理解分析弄明白,怎麽可能呢?

買的時候想的是,就為那些插圖也值了。再說了,就當少買雙鞋。

我追DACH地區的幾個德語節目,包括瑞士的STERNSTUNDE。讀Das Rote Buch之前先看了一個他的訪談,請的那個人被介紹是“Jung專家”。上來來主持人問,您說我們要先談這本書的內容嗎?那個受訪者說,不用。她說,

“這本是關於夢境(dream),想象(imagination),人的內心世界和隨著自身的成長慢慢顯現出來的討論,在Jung早一點的作品裏已經有很詳細很清楚的介紹”。

寫這本書,用了Jung晚年整整16年的時間。包括插圖。他當時獨居在瑞士蘇黎世湖岸的一個小房子裏。

說起蘇黎世和它那個著名的湖,我自己倒是有點見了沒有想的好的感覺,特別是市區,亂糟糟的,人氣太重。湖裏的天鵝多又大,沒有“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鳥帶波飛夕陽”的仙氣和自在。

Jung在世的時候,一直不肯發表這本書,後來過了很久他的孫輩終於同意,授權給出版社 。

原稿當然是自家人收著,當文物一樣保存。我看到電視台專訪時那個人小心翼翼抱出來,打開包的一層一層的布。

傳家寶。

最後委托英國一家出版社發行。首版前業界有一個說法,這應該是曆史上未被出版的影響最大的心理學讀物。一個原因是,Jung在生前多次提到這本書,包括自傳裏花了30頁來介紹它,隻是一直不肯拿給書商。

大家的好奇心被越吊越高。

這本書最傳世的是Imagination那部分。我看到一個討論,關於Imagination和illusion的區別,那個作者的解釋是,Imagination是你看到一個東西然後憑想象或者聯想到另外一件事,而illusion就是單純的想象。所以前者實際是一個鏡像,它反映了你的內心世界,而後者多半偏重於虛幻,有可能跟個人自身經曆有關,更可能無關。

我後來找到一個網上的PDF現代德語並且有注釋的版本,倒是也算過一遍。下來的感覺是,沒什麽嘛。多少貌似很聖經體的那種語錄,

你的路不在外麵,在你的內心。

或者這句,舊的上帝已經死了,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尼采?不錯,Jung受尼采影響很大特別是Zarathustra。還有Schoppenhauer)

尼采

Schoppenhauer

可不就是?他提到的很多理念,已經被人們不知不覺拿去用了。最經典我想是Jung對extrovert和introvert的定義和區分。你如果有參加過任何一個關於personal development的培訓,正常公式是從分析自己開始——或者我聽說有些公司招人會有心理測試,那些所有的questionaires,都是從Jung的這個定義引出來的。

另外一個,是關於成長。Jung有一個觀點,人要對自己,特別是自己的成長負責(命苦不能怨社會?)他在這方麵的分析和結論,如果我拿出來說,應該沒人會覺得沒聽說過。

先說最常見的relationship。

這個relationship當然你包括兩性關係但是不限於兩性關係。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有點範範而過的意思,後來多了一點點生活經曆再看——他鄉故知——噢,可不就是?

Jung有一個觀點。他說兩個人的相遇相知不是偶然,而是ein tiefgreifende Ausdruck des kollektiven unbewussten und des individuationsprozesses(GOOGLE給我的翻譯是,集體無意識和個體化過程的深刻表達),我翻譯成人話,應該是,兩個人都是無意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都找到了自己(缺失或者一直仰慕想擁有的)那一部分,其結果就是被深刻表達出來(哎呀媽呀為了順這幾句德語累死我了)。

這個現象也就是人們說的,愛情。

Jung把這個現象叫兩性間的Synchronizität(同步性)和Projektion(投影)Schatten(陰影)和Integration(包容)的結合,也是動物性那種彼此敵意的反應。所謂一見鍾情?可以解釋為自己內心深處的一種鏡像,那是你一直在尋找的自己內心裏的一部分,Jung稱這個為innere Entwicklung(內部成長)。

這個過程被Jung解釋為“完全無意識的故意去做”。所以他認為wahre Liebe ist zugleich auch eine Reise zur Selbsterkenntnis(真愛也是自我認知的旅程)——說實話,這些翻譯成中文我自己都看不進去,反而是讀原文覺得更懂一點。

我聽過一個Jung60分鍾的采訪,好像是1957年的?題目是Intuition, Individuality & Healing。聲音是黑白片那種風格,很單薄的失真(他用英語,瑞士德語口音很重,以至於我一聽就笑出來)。

這個過程的表現,是個體會把很多完全是偶然的東西解釋的很邏輯,或者兩個陌生人間人突發的完全不合常理的信任,這就是Jung說的Synchronizität。他舉的例子是本來很偶然的相遇被當事人解釋的天衣無縫(中國人說的命中注定?我是被毒害太深,人一說緣分這一類假大虛空我就嚇得笑出來)。

不過呢,Jung對這些現象的評價很正麵,他認為那是一種幫助個人的精神覺醒。

再說一個,最常見了。Das Gefühl, die Person schon lange zu kennen, selbst beim ersten Treffen(這句翻成中文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妹妹我是見過的。意思是說第一次見麵的兩個人會覺得已經認識好久了)

同時,Jung認為這種Synchronizität也充滿挑戰。好處是通過每一次的衝突,爭執,誤會,都能導致一種個人內心深處的覺醒,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倆個人的bonding越來越堅固。

好吧,Jung認為wahre Liebe(真愛)很健康,成就別人之前先成就自己(這句我不負責解釋不給意見,我隻是照本宣科)。但是Jung認為愛不僅是一種romantic的情感,更是一種archetypischen kraft(力之本源),人由此完成自己內心的成長。

同時,在Jung的研究裏有一個觀點大概和中文裏我的印象相反。印象裏中文很愛宣揚的一個觀點是,讓他(她)做自己(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Jung說,那是不對的。一段健康的relationship,必定包含成長(所以一個人敢說“我就這樣,你接受我就接受我的全部”那種,最好讓他有多遠滾多遠),也就是說一定會有改變。

Jung特別強調,這種relationship不僅限於兩性關係,也包括父母子女,友人,甚至同事之間(我們中文也愛說,彼此成就,不是嗎)。

對這一點,Jung進一步的解釋是,eine wahre sprituelle Beziehung verlangt nicht nach Prefektion, sondern nach Präsenz(真正的精神關係不需要完美,但需要存在)

再說一個。Life just does begin at 40 (Life begins when you find yourself. Up till then, you are just doing research).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