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接著下麵仁可的文章聊兩句

(2025-04-06 08:13:51) 下一個

仁可下麵的文章裏,有兩個細節我想很關鍵,一個是president Trump給出的白宮計算貿易逆(順)差的公式,另外一個是Service Trade(仁可給的翻譯是,服務貿易,但是她沒再給解釋了)。我上午重複100遍之後終於把要交的作業錄完,大睡之後發現還算清醒,索性就這個話題聊幾句。

好像Trump聊到1913美國那次稅改?(我沒看實況看的報紙文字報道),那次被認為是美國稅製方麵的turinging point,因為在創造federal tax的同時給出了一個相對低的tariffs,這個詞翻譯成中文,叫進口關稅,就是一個政府對進口商品廠家額外收的那部分稅。

再早,美國政府是根據財長Alexander Hamilton起草的協議收tariffs的,那種,換個唬人的詞兒,叫protectionist。

好了,曆史講完了(我也就差不多知道這麽多,有多少賣多少)。

Alexander Hamilton的稅收政策,使美國第一次有了第一次"great",甚至可以不要federal tax。

而同期歐洲這邊的政策呢,基本是根據英國經濟學家David Richado的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較優勢?不知道經濟學怎麽翻譯的)理論建立起來的,基本指導原則是自由貿易和globalisation(是的,這可不是什麽近幾年的新詞兒,200年都多了,所以瞎吹的時候呢稍微小心點比較好不然容易露怯)。

當然人算來算去的有公式,很簡單的方程求導(原來那波學經濟的經常找我推公式),當然聊天嘛那些都不用理,簡單說原理就好。即,商品利益最大化,

Individual countries are good at making different things, based on their own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ingenuity of their populations.

然後結論是,這樣每個國家都能有自己的最大(why)利益(what),通過freely trade(how)來實現。

這個我想沒什麽也不用多解釋。就跟讓每個人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一樣。比如我這樣的家庭婦女能生仨孩子,你總不能讓一(精英,高知,whatever)男的生仨孩子吧,那不現實。

這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最廣泛被認可的理論,它的核心觀點是globalisation(這裏我無意搬杠,個人看好自己的觀點就好,我不是經濟學家這個理論也不是我提出來的所以我不對globalisation發表任何意見)。

然後不妨看一下Trump舉得那個白板上的數字是怎麽來的,被the US Trade Representative整出來的那一堆,the so-called "reciprocal" tariffs.

公式好像很複雜(拿公式唬人那是我的強項以至於不好意思提),就簡單解釋一下吧,

It was simply a measure of the size of that country's good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They took the size of the trade deficit and divided it by the imports.

中文是,該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規模——貿易逆差規模除以進口額(所以如果能小學畢業還是應該的)

白宮自己的解釋是,These tariffs are customised to each country, calculated by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The model they use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e trade deficit that we have is the sum of all the unfair trade practices, the sum of all cheating(這些關稅是針對每個國家量身定製的,由經濟顧問委員會計算得出......他們使用的模型基於這樣的概念:我們的貿易逆差是所有不公平貿易行為的總和,是所有欺騙行為的總和)。

也就是說,所有賣到美國多於美國賣給你的商品,都在這裏被定義為,欺騙——因此應該——加稅。

所以有笑話說有沒人住的島上也被加稅?

花這麽大力氣編這樣複雜的公式出來的最終目的呢,是使用上麵方法算出來的那"US $1.2 trillion trade deficit "變成零(要我說,費那勁呢,您再好好調整一下那些公式,想變成零太容易了)

好吧,我看了一篇分析,說那些計算太簡單了,對真正擁有可量化貿易壁壘的國家沒什麽影響,反而是對出口產品單一的窮國小國傷害比較大(再次說明換個觀點是看來的沒有求證)。

劫貧濟富。

其實第一個問題是,追求那個數字是零有意義?

我記得好像看過人轉來轉去的一篇微信文,說大概是圓珠筆芯隻有瑞士還是哪個小國生產,那就讓他生產,大家用的好好的。一定要人人都自己生產把那個trade deficit 變成零,那可能嗎?

不同國家當然擅長生產不同的商品,因為他有不同的人力資源,我覺得挺好的。非得讓男的生孩子,那叫正常?

好吧,最後提一點仁可說到的service trade。

President Trump舉得那個白板裏,是沒有service trade的,如果用同樣的方法計算service trade,美國的貿易順差是,

2800億美元。

service trade裏最大的部分是什麽?financial services and social media tech包括新興的AI技術(這個話題我會在開帖子聊幾句我更有興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